
台灣圖書室
不知從何開始,每當來到一個新地方,我都會去尋覓當地的獨立書店。
島呼冊店、台灣圖書室、良昌冊店,是三間是這次我於嘉義為數不多的週末裡尋覓到的書店。看到這些店名就覺得怎麼能如此的在地可愛,島呼、冊店、圖書室,我雖台語不「輪轉」卻也能心領神會。
書店的裝潢有知更鳥蛋藍,搭配萬壽菊黃的南洋風情,也有棕褐原木的老屋風貌。藏書也各有口味,島呼冊店偏於人文紀事,台灣圖書室偏重鄉土文化,而良昌冊店比前兩者藏書多而口味多源。

島呼冊店

良昌冊店
常言道:「戲如人生,人生如戲。」
我覺得書裡是如此,書也是如此,與每一本書的相遇不是註定也不是偶然。在這電子書盛行的年代,不乏有老靈魂喜歡面對面著紙本書,那淡淡木質香、辛辣油墨,與指甲劃過紙質的觸感。
今天就來提提與《吃時間》這本書的相遇。
這本書購於良昌冊店,在眾多書籍裡挑出一本紅通通的新詩集,初時瞥見其名覺得甚是好笑,覺得既然其書名為《吃時間》,應該是能責無旁貸的好好啃食走夏令營的時光,沒有特別看作者與內容,便將其打包帶走。
後來的它隨我去夏令營,成為每晚的睡前讀物,在熄燈點名前的空檔,裝的字正腔圓朗讀給夥伴聽,我們那床的四個人都安安靜靜,聽著詩如何把時光消磨。
(紅通通的幸好沒被認為是毛語錄...)

《吃時間》
《吃時間》這本書的作者是顏艾琳老師,但直到這篇記錄文,我回憶了回憶才發覺巧合是如此的可愛。原來我們早已認識...
原來第一次見面是在掩著白紗的淡水,一個感覺不注意就會消失的「無論如河」書店。

無論如河
禮拜一,那天是店內的台語日,發白的手指在精挑細選書籍時終於轉紅,好不容易挑了本書才落座不久,門上掛鈴急促響出一個人,頭戴著棕黃的草編帽而身披黝黑大衣。
只見老闆欣喜的向著我用台語介紹:「佗位是顏艾琳老師!」順勢推薦了一本《地味》,但我的台語相當不「輪轉」,只能心中驚喜卻像個木頭點頭道好。
那天的我讀著也是紅通通的《老派少女購物路線》,正看到老派少女去蘆洲吃切仔麵的章節,說到對沒有意思的人,是不會一起邀去吃切仔麵的,我看著眉毛笑了起來,耳邊聽顏老師才從國外巴黎哪兒回來,感覺好多采多姿。
原來那是我初次遇見顏艾琳老師。
第二次便在良昌冊店購入的《吃時間》這本書上,看了一陣子這紅通通的書衣與白得纖細的作者名,才發覺如何眼熟,巧合得如此可愛,原來《吃時間》就這樣陪伴了我一整個蛙鳴的夏天。

蘆洲湧蓮寺
p.s.後來我因為《老派少女購物路線》,去了蘆洲湧蓮寺參拜與吃那最道地的一碗切仔麵,不過那是後話了。
-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你:
✨加入沙龍,避免錯過任何更新
✨加入IG 沉書 | 分享好書
✨合作或工作邀約請來信:chengsssu@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