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就是連結人的工具。
自小到大,我們都愛聽故事。無論是童話故事,抑或動漫遊戲,都包含著一個又一個的故事。
它可以是虛構的;可以是真實的;甚至可以半真半假的。
這些東西就像給一層包裝紙裹住,要拆開後才可以細賞其美。 然而,我們願意拆掉嗎?故事有人性軟弱的一面,亦有剛強的一面。每個橋段都值得回味,因為它造就現在或未來的我們,沒有一個故事不重要。它們都是接觸心靈通道,使人學習人情世故。
另一透面,你可以是聽故事的人,也可以是說故事的人。我曾經分享見證,對他人來說也是故事。或許,有些人喜歡聽驚心動魄的事情。但在信仰層面,更重要用心眼去看故事,沒有心就感受不了當中細膩的感情。再者,社交媒體發展迅速,人之間很快發佈一則新聞,你傳我;我傳你。沒錯,故事的傳播率亦給提升。可是,有時會思考那些事情是真的嗎?這種故事就考驗我們的思維,到底有沒有了解它。我認為故事添加了許多虛構的成分,這裡指的是「沒有藝術成分的添加」。藝術必須透過一種媒介,傳達作者的信息。而且,觀賞者也能領悟到該信息。只可惜,人們傳播不真實的故事,且加鹽加醋。那道菜式因而失色不少,因為味道已變了。
我們說故事需要以主角、衝突、阻礙和目標等元素組成,人生亦如此。每個人都可以當主角,而我們的劇本一早定案了。不過,導演允許我們做或不做。世界的運轉牽涉人的互動,包括:情緒和肢體語言。走到黑壓壓的人群裡,常常目睹只要有人碰撞,於是就發生衝突,你一句;我一句,甚至打架。每隔一段時間,都有市民上載影片到社交平台,從此成為故事主角。我們作的決定,它都影響我走向。即使我們無法知道他人背後的故事,但也試試明白人的經歷是獨特。「導演」有權安排你在故事的什麼橋段,也有權讓我們當別人的過客。聽完一個故事,我不要將自己變成「唯一」,而是雙方的交流。故事元素要如何組合才能夠精彩?我選擇經歷下去。
另外,地球人的誕生本身都很奇妙,所以有人會探究類發展史。從古至今,歷史裡的人物擁有目標,比如說原始人遇到野獸的事伴,故此有了「戰_逃」反應的引伸研究。若果只是一大堆資訊,那麼就不吸引。試想像把那些原始人經歷過什麼事,變成故事,尤其是漫畫故事。我相信趣味性十足,加上亦會加強人之間的共感。我們開始思考跟故事間的關係。事實上,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有人覺得歷史沉悶,有人覺得有趣。另外,若果我們對人有興趣,那些事也沒想像中困難。可是,問題在於我有多久沒了解世界,甚或乎身邊人。偶爾,我萌生對一個人的厭惡,但最近會實在問自己,你都沒了解他,為何要討厭他。他差勁得令人咬牙切齒。這時,把自己當成觀眾,可能看法會不同。他們的存在也是「歷史」。當然我們不是「聖人」,不能輕易把恨意清除,但可以觀察那個人有怎樣的下場。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