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沙紙對現代人來說十分重要,尤其專業人士。
抑鬱症讓我狀態一度沒辦法完成學業,內心想獲得專業認證。
彷彿成為高學歷人士,就可證明一切。
然而,不全然是這樣。
我的價值不來自沙紙,而是來看生命的經驗。
前者,不過是人生某個階段的證明罷了。
其實,又不是這樣說。試想一下,擁有專業身份 或名牌大學畢業,前路相比較下,我們的選擇會多了。這對我某程度上,加快達成夢想的方法。若果只是中六畢業,晉升機會相對沒那麼大。
不過,有些行業發展出現泡沫化,比如在香港,物理治療師或職業治療師的光環蠻大,但前者愈來愈多,開辦的學校數量亦多了。以前是神科,現在還算嗎?
因為社會環境變化 ,教育普及化,人人免費12年免費教育。
又或者上大學可以有學資。
在資本主義社會下,錢不是衡量一切的重點,政府投放資源在教育。我舉一個例子,工業革命是推動資本主義重要事件,當時以機器取代人力,要讓機器進步,其中一個因素就是教育。培養人才設計更多助力,幫忙社會經濟發展。沙紙彷彿就是互利關係,是社會流動象徵。
但同樣幸福感有沒有上升?
眼見輕生個案上升。由此,我感到學歷似乎變成奪去幸福生活。
原本為目標而做的,卻變得不幸福。
教育本身就是推動社會邁向一個惡性循環。但是,我認為把死物當作一個標準,那麼它是一種「符號」,與人之間的互動。
我為了沙紙,到底為了知識,甚至智慧,抑或「錢途」。
「學習」讓我們從前人經驗中獲得更多提醒,譬如說看待事物的觀點。不否認某些行業需要專業知識,就如曾經提及的醫療行業,沙紙是需要。在專業知識中更重要的者與人溝通的技巧,我們不是「工業革命」中的機器,或未來的人工智能。我們擁有感情。原來沙張的出現,就代表人生的美滿,但慢慢演變成推向絕路的地步。不應該變成人生的唯一
沙紙來我來說,是重要的,因為它給予我夢想。我不是想成為機械人,而是想與更多厲害的人接觸,這就得透過知識來完成。這點跟我以往的想法存在差異,比如說昔日為一時成就而做,最近就為喜歡的事而努力。雖然兩者都是為沙紙,但分別在於為人轉向向為己。大家試想想,一張沙紙有多少成分為社會要求?有多少為自己想做的。
其實,從社會同種類科目的出現,常常提及「興趣」,同時提醒我真的按興趣嗎?無可否認,興趣是動機——引發探索的開始。然而,有沒有不驚覺之下,人云亦云,以用興趣賺大錢。我不否認以往讀書是功利主義,比如說讀醫療科目,只因為擁有專業身份,不再像復元人士。不過,現在明白沒有專業沙紙,我更坦誠面對「復元人士」這個身分。我想讀大學是因為我喜歡「知識」和「學習」,就是如此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