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在國際YouTuber、背包客、旅遊紀實中,時常被反覆提起。他們說台灣人熱情、善良、樂於助人,即使語言不通,也願意親自帶你到車站或景點;也有人說,在夜市丟了皮夾,竟然能原封不動地找回來。這些故事,的確是真實的。我自己生活其中,也偶爾感受到這種近乎日常的善意。
但作為一個在這片土地上成長的台灣人,我對這句話卻有種微妙的複雜感情。
如果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那表示我們的山水、城市、交通、制度、空氣、教育、官僚、建築與文化基礎設施——可能都還沒有那麼美。我們不是沒有風景,只是我們似乎太常需要用人的溫柔與體貼來補足環境的粗糙與政策的不足。
說得直接些,這句話既是一種讚美,也是一種遮蔽。
我們當然有美的人情。但我們也有貪污官員、暴力黑幫、充滿敵意的交通文化、不耐煩的服務人員。新聞裡的台灣,不少時候是一個充滿口角、對罵與抱怨的社會。無論是立法院裡的扯衣互罵、還是高速公路上的逼車鬧事、又或者是網路上的鍵盤謾罵,我們並不缺乏那些讓人皺眉的時刻。
所以,「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究竟是太過理想,還是剛好點破了什麼?
我認為,它說出了某種希望,也揭露了某種不安。
因為我們真正感動的,不是台灣人都「很美」,而是在這麼不完美的環境裡,還有人願意溫柔以待。不是所有人都美,但總是有那麼一些人,在需要的時候,站出來,伸出手。那種「不求回報的幫助」與「無聲的體貼」,讓我們在這座島嶼上沒有完全絕望,甚至反而讓人對人性感到依戀。
我記得有一次坐公車,一位視障乘客上車,司機默默地多等了三十秒,確保他坐好才啟動;旁邊的中學生把自己的座位讓出來,還貼心地提醒他按鈴的按鈕位置。沒有誰覺得這是什麼偉大的事,也沒有人拿手機拍攝。但那一刻,我開始了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也許不是用來炫耀的,而是我們用來安慰自己,這個地方還值得愛的證明。
但說到底,這句話也不能當作我們自我麻醉的理由。
我們不能因為有「人情味」,就容忍制度的老舊。不能因為有「感動的故事」,就忽略那些沒人看到的疏離與冷漠。我們的都市規劃仍處於補破網階段、教育體系依然充滿填鴨與僵化、年輕人在房價前看不見未來、中老年人在照護與醫療之間苦苦尋求平衡。
我們當然可以說台灣有很多好人,但更應該問:為什麼好人們是要靠個人意志撐起一整個不夠好的系統?
「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有它的真實,也有它的偏頗。它像一張溫柔的濾鏡,讓我們看見一個社會的最好一面,但也可能模糊了我們對其他面向該有的批判與要求。
一個真正健全的社會,不應該只靠個人的善意來填補制度的漏洞。我們需要的是——既有善良的人,也有足夠支持他們的公共環境。讓好人不需要一直犧牲自己,也能安心生活;讓溫柔不是奇蹟,而是日常。
最後,我仍然願意說這句話,也願意相信它。但我希望它不要成為我們原地踏步的藉口,而是成為我們努力讓整座島嶼變得更好的一盞路燈。
讓台灣最美的不只是人,更是整體的生活方式、是城市的節奏、是制度的溫度,是一種不必靠奇蹟與幸運,也能彼此善待的日常秩序。
這樣的話,我們才能真正說:是的,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但那不只是人的美好,而是這個社會選擇讓「美」變成一種可以被持續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