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母親節的週末,剛好老媽自己出國開心去,就接了看試片的工作,和編輯討論要出一篇影評。很榮幸可以參加宮﨑駿紀錄片《宮﨑駿的奇幻世界》及《與夢前行 宮﨑駿》的兩場聯眏,比起吉卜力動畫,我其實對宮﨑駿藝術家的創作經歷更感興趣。吉卜力動畫從小就給我一種「這是大人在看的吧!」的感覺,記得小學二年級看了《神隱少女》之後狂做惡夢,覺得如果我是千尋沒認出自己的爸媽,他們就當豬一輩子該怎麼辦?!以至於我有蠻長一段時間對吉卜力有點抗拒,陪伴我長大的時間多半是闔家觀賞的迪士尼。
畢竟邁入三十歲了,迪士尼的動畫對我來說越來越幼稚,它想傳遞的訊息和觀念,在出社會的過程中也大致體會過了。因此過去有點害怕,甚至看不懂的吉卜力動畫竟對我來說開始變得有趣。這幾年吉卜力動畫一直在重映,和媽媽重看了《龍貓》,和朋友重看了《魔法公主》,最近一句對話都沒有《貓的奇幻漂流》爆紅,殊不知宮﨑駿早就是在動畫裡留白的先行者。看了紀錄片之後,更能了解吉卜力動畫背後的運作方式,真的與迪士尼截然不同。我認為比起已經全面工業化,甚至創作形式已經越來越無機的迪士尼來說,吉卜力無論是創作或是營運方式,都是更為有機一點。
光是從設計樂園的方式就可以看出端倪,迪士尼在打造樂園都是人工創造,每一季會發想出各式主題活動吸引人潮前往。但吉卜力樂園的森林比例高,讓自然的風貌作為園區的環境主軸,隨著四季變化,園區的景致自然就產生不同的樣貌,這個設計也呼應吉卜力動畫的故事中常常討論生態議題,至今仍保持初心,風格獨樹一格。我想這也是在影視產業內容爆炸的時代背景下,吉卜力至今還能屹立不搖的原因之一吧?我覺得在IG上寫簡評,是一件很放鬆、很舒壓的事情,常常是睡前躺在床上用手機打一打而已。但真的要我在平台上寫影評,壓力一瞬間還是蠻大的,畢竟我的專長還是採訪,和自己無中生有個觀點和內容是完全不一樣的思考方式,因此這次的文章也算是給自己一個蠻大的挑戰。我給自己立的標竿是,我不想寫出一篇換句話說描述紀錄片情節的文章,而是分享更多個人的觀點,吸引讀者會想去看這兩部紀錄片。
邁入八十歲,宮﨑駿嘲諷自己的好友兼御用製作人鈴木敏夫年紀大了之後,肚子也變得好大,就像是一個倒過來的電燈泡一樣,滿肚子的壞點子。這個頑皮的老男孩,甚至以好友的形象為靈感,創造出《蒼鷺與少年》中的蒼鷺角色,不禁令影迷捧腹大笑。
除了畫出撼動人心的動畫,宮﨑駿的生活跟大家並沒有什麼不同,甚至平凡得不可思議。高齡八十多歲的他仍然天天上班,每天都進工作室推進電影分鏡圖的進度,在公司裡也有和同事意見不合的時候,偶爾也會帶著大家來趟小旅行,泡泡溫泉、喝喝小酒再吃吃生魚片,明天又有元氣滿滿的體力繼續回到崗位上創作,成功沒有捷徑,就是有簡單有紀律地度過每一天。
效仿這兩位小老頭的精神,埋頭繼續創作下去吧!這是我身為創作者,看完這兩部紀錄片最大的體悟。
影評文摘
要探究吉卜力何以成為吉卜力,《宮﨑駿的奇幻世界(Miyazaki, Spirit of Nature)》及《與夢前行宮﨑駿:蒼鷺與少年創作全紀錄(Hayao Miyazaki and the Heron)》,是很好的入門之作。兩部紀錄片拍攝手法和敘事觀點截然不同,卻能當成上、下集電影來觀賞,深入宮﨑駿動畫的前世今生。前者由法國導演 Léo Favier 拍攝,從全知視角剖析宮﨑駿如何行駛吉卜力這艘動畫戰機,在直駛人性與自然衝突核心的同時,仍能以溫暖的手法征服人心;後者則由日本 NHK 導演荒川格以極具生活感的野生鏡頭,耗時七年跟拍捕捉宮﨑駿邁向耄耋之年的日常,看見這位老男孩在戰友相繼離世的遺憾裡重整旗鼓,並將他們的遺志和精神化為動畫角色,在電影《蒼鷺與少年》中重獲新生。
閱讀影評
即時更新 𝓕𝓸𝓵𝓵𝓸𝔀 𝓕𝓪𝓲𝓷 𝓙𝓲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