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紐約大都會首次來台!國立故宮博物院《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開展第一天搶先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9 分鐘
raw-image

今年是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立的100年院慶,北部院區迎來一場令人期待的國際級藝術盛宴——《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這是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首次來臺展出重要典藏,展期自2025年6月14日至10月12日,也是北部院區整修後的首檔展覽,別具意義。

我自己本人在美國時候就去看了兩次大都會,工作上也間接有點接觸,很喜歡大都會給人的感覺,私心認為是紐約最棒的博物館。知道故宮博物院把The Met搬來台灣,馬上趕在第一天就衝來看了。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開放時間、購票與票價資訊

展覽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二展覽館

展覽時間:2025年6月14日-10月12日

主辦單位: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

票價如下:

  • 展期全票:500元
  • 優待票(學生):450元
  • 特惠票(65歲以上):250元
  • 國泰世華銀行卡友享全票9折優惠

購票及更多資訊可參考時藝多媒體官方網站。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展覽介紹

這次展覽展出大都會博物館羅伯特・雷曼(Robert Lehman)收藏中的81件精選繪畫與素描,涵蓋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的藝術作品。展出藝術家橫跨印象派至早期現代主義,包含雷諾瓦、梵谷、塞尚、馬諦斯、畢沙羅、秀拉、高更、考特等巨匠,還有女性藝術家如瑪麗・卡薩特、貝絲・莫莉索與蘇珊・瓦拉東等人的珍貴創作。

這次特別搶在開展第一天前往觀展,重新整修後的第二展覽館改成通透玻璃,早上9點準時排隊進場,幾乎沒有人,非常舒適。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進場就看到漂亮的展版以及The Met的掛布,瞬間讓我有回到紐約大都會現場的感覺。

raw-image
raw-image

因為是第一批入場,看展體驗很舒服,幾乎沒甚麼人,可以近距離好好觀賞這些作品。下面就來一一看看這些重要作品!讓我們一起走一遍這段美好的西洋美術史之旅!我會先列出每區的重要作品,然後再精選幾幅我個人很喜歡的作品給大家分享。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展覽介紹

raw-image

自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巴黎一直是藝術活動蓬勃發展的中心。從1789年開始一連串的革命推翻了君主制,並從根本上重塑了法國社會的結構。法國的國家格言——自由、平等、博愛,也適用於藝術家。

在長達兩百年的時間裡,國家透過官方學校和年度評審展覽來控制藝術的成功標準,這些標準偏好對博物館的題材和高度精細的技法。然而,隨著這一世紀以來的發展,藝術家們擺脫這些束縛,大膽實驗新的風格、題材,並尋找新的場地向公眾展示自己的作品。

1874年,印象派畫家們首次聯合舉辦非官方聯展並出版目錄,其流光光影的色彩與鬆散筆觸,讓藝術家的用筆痕跡清晰可見。儘管一開始這些作品遭到嘲諷,但他們仍然堅持不懈,為後來的現代藝術家打下得以發展個人風格表現的基礎。

最終,這些創新的藝術作品變得極受青睞,收藏者包括美國銀行家羅伯特・雷曼。他在去世時,將其珍貴的歐洲藝術收藏遺贈予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在1970年博物館建館百年之際,這份具有劃時代意義之贈禮讓受讀畢。

本次展覽透過五個主題,探索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法國繪畫和素描的活動,展現藝術家們以多元且持續演變的手法描繪現代生活中的人物與場景。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第一展區:身體姿態(The Body)

raw-image

「身體姿態區」以白色為展區底色。在西方藝術中,裸體體像一直是檢驗藝術成就與表現手法的重要名目。藝術家藉由臨摹人體解剖與肌理,追求古希臘與羅馬雕塑中理想化的人體比例。因女性裸模被視為帶有性暗示的存在,因而長期被排除在學術體系之外。到了19世紀中葉,藝術創作的張力逐漸突破了這些傳統。

愛德華・馬內與居斯塔夫・庫爾貝等畫家所創作的裸體畫,於1860年代讓巴黎藝術界為之一震:畫中人物不再是神話角色,而是與觀眾處在同一時空的現代人物,寫實又不修飾的筆法,讓觀者感到直率甚至不安。裸體不再只是抒情或寓言的象徵,而是作為表現藝術家嶄新觀點的載體,進而開啟現代個性化的藝術手法。

一些藝術家則採取熟悉的主題,嘗試以新技術創造身體的幻覺效果,以挑戰傳統的繪畫期待。巴黎以外,裸體畫也持續在不同藝術家手中演變,如竇加筆下的芭蕾舞者即結合人物與肢體的觀察。隨著時間推進,裸體畫逐漸轉向個人化的表現,女性藝術家如蘇珊娜・瓦拉東,從模特兒蛻變為畫家,不僅畫中主體轉換,也扭轉觀者的視角,讓目光變得更貼近與真誠。

在這個展區中,可以看到大量的人體畫作以及素描,充分展現了人類身體的美好。

重要作品:保羅・塞尚的《沐浴者》/Bathers/1874-75

raw-image

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最具影響力的法國畫家之一,被譽為「現代藝術之父」。他在藝術史上的地位承先啟後,既承繼印象派對光影與自然的觀察,又開創了立體派、野獸派等現代主義風格的前路。

塞尚強調畫面的整體結構與幾何基礎,他經常以簡化的圓柱、圓錐、球體等幾何形狀來概括自然物體的輪廓。他擅長以筆觸構築色塊,呈現穩固的空間感與質感,這種風格與印象派的光影變化迥然不同。

《沐浴者》系列是塞尚晚期最重要的主題之一,他反覆處理人體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運用厚重筆觸與色塊堆疊出穩定的視覺構造,遠離印象派的即興與光影流動,展現更嚴謹的藝術探索。這件作品在展覽中代表著「身體姿態」與現代主義形式演進的交會點。

重要作品:保羅・高更的《大溪地的出浴女子》/Tahitian Women Bathing/1892

raw-image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是法國後印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以其鮮明色彩、平面構圖和對異國文化的理想化描繪而聞名。他是藝術史中極具爭議但也極富開創性的畫家,對野獸派(Fauvism)與現代主義藝術產生深遠影響(對他就是跟梵谷吵架,讓梵谷割耳朵的男人)。高更透過大溪地系列作品,開創出後印象派的象徵主義風格。他對原始文化的理想化想像,儘管在當代視角中受到殖民與性別再詮釋的批判,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對20世紀藝術(特別是野獸派與現代裝飾藝術)具有深遠影響。

這幅畫創作於高更首次前往大溪地的兩年間,當時他試圖逃離巴黎的喧囂生活,追尋一個未被污染、原始天堂般的浪漫想像。高更為這幅畫採用了非常少見的創作方式:他先以素描紙打稿,隨後決定直接在這張紙上上色作畫。這幅畫也體現展覽中「身體姿態」與「自然徜徉」的雙重主題,展示高更如何用原始與神秘語言重新建構人體美學。

重要作品:喬治・秀拉的《模特兒像習作》/Study for "Poseuses"/1886-87

raw-image

喬治・秀拉(Georges Seurat)是法國畫家,也是新印象派(Neo-Impressionism)的創始人之一。他最著名的成就是發明了點描法(Pointillism),透過細小色點的排列組合,創造出視覺混色與光影效果。他的作品融合了藝術與科學、繪畫與光學,是19世紀末最具理性與實驗精神的畫家。

這幅作品展現了秀拉標誌性的素描技巧——他不是以線條輪廓描寫人物,而是透過一點一點的陰影層疊(稱為「筆觸點描法」或「明暗點描」)來建構畫面,營造出柔和的光影與空氣感。人物直立、凝視前方,姿態樸實而不造作,彷彿與觀者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視。

與他彩色點描畫法不同,秀拉在素描中更強調形式、質感與結構。讓粉筆細緻顯現,畫面呈現一種帶有神秘與安靜的氛圍。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點描派的素描,因為之前看到秀拉的話大多都是已經完成的油畫,沒有看過素描版本,很驚人,而且是一看到這張圖就可以感覺到秀拉的經典手法,非常特別。

重要作品:蘇珊・瓦拉東的《斜臥裸女》/Reclining Nude/1928

raw-image

蘇珊・瓦拉東(Suzanne Valadon)出生於法國加爾唐普河畔的貝西納,其出身貧苦,青少年時期在巴黎擔任洗衣女工與馬戲團表演者。她因外貌與個性而成為許多印象派畫家的模特兒,包括雷諾瓦、竇加、圖盧茲-羅特列克等。

在為畫家擔任模特兒的過程中,她學會繪畫與觀察,並在竇加鼓勵下開始自己的創作生涯,成為法國第一位在官方沙龍展出作品的女性畫家之一。受後印象派與野獸派影響,她的畫面具有厚重感與強烈情緒,拒絕甜美與理想化。她擅長在平凡日常中描繪深層人性,尤其善於捕捉人物內在情緒與心理狀態。她呈現了從模特兒到畫家的生命故事,打破了「女性只能是被描繪的對象」的藝術慣例,讓女性成為創作者,也成為主體。

這幅畫展現了一位女性裸體人物以略微扭動的姿態斜倚在華麗布沙發上,目光直視觀者,眼神自信、姿態堅實。蘇珊・瓦拉東以飽滿線條、厚實筆觸、強烈色彩描繪女性身體,拒絕傳統中被凝視的「理想裸女」,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真實、強壯、有個性的女性形象。

重要作品:亨利・馬諦斯的《斜臥裸女》/Reclining Nude/1928

raw-image

亨利・馬諦斯(Henri Matisse)是法國現代藝術的巨匠之一,也是野獸派(Fauvism)的領袖。他一生致力於探索色彩、形狀與空間的表現可能性,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與辨識度的藝術家之一。

馬諦斯出生於法國北部小鎮卡托–康布雷西(Le Cateau-Cambrésis),原本唸的是法律,直到20多歲罹病期間開始接觸繪畫,才轉而成為藝術家。他受過學院派訓練,但後來毅然放棄學術繪畫的嚴格規範,走上用色彩與感覺主導畫面的創作之路。

1905年在巴黎秋季沙龍展出作品時,他使用強烈對比的純色、大膽筆觸與極簡線條,震驚了當時評論界,被批評為「像野獸一樣亂畫」——「野獸派」之名因此誕生。

馬諦斯創作中最常出現的是女性裸體與東方風格的室內空間。但他不同於過去以男性凝視為主體的傳統裸體畫,他的女性人物表情平靜、姿態放鬆,強調身體的自然存在與裝飾性之美。這幅畫體現他將「居家空間」與「藝術創作」結合的概念,模特兒與環境融為一體,形成一種靜謐的節奏。

個人精選:奧古斯特・羅丹的《披衣裸體習作》/Study of a Nude with Drapery/1886-87

raw-image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是法國最具影響力的雕塑家之一,常被譽為「現代雕塑之父」。他打破學院派對古典美學的拘泥,讓雕塑從完美無瑕的形式中解放,轉而追求情感、動態與真實人性的表達,對20世紀雕塑與現代藝術發展有深遠影響。羅丹雖受訓於學院體系,但一生未進入法國美術學院,被視為「門外的巨匠」。他徹底改變了雕塑對「完美靜態」的依賴,引領雕塑從古典轉向現代。

我這次也是第一次看到雕塑之父的素描作品,這幅作品為羅丹晚年創作的素描之一,展現他從雕塑轉向素描探索人體動態的熱情。畫中女性裸體以簡約的輪廓呈現,姿態自然且帶有動作感,一手牽動披巾,展現出對人體與布料關係的精確觀察。

羅丹的素描經常作為雕塑的研究起點,但許多作品本身也具有高度藝術價值。他不追求完美比例,而是專注於捕捉動態瞬間與生命感。他的筆觸快速、自由,線條輕柔流動,充滿表現力,與他粗獷厚重的雕塑風格形成鮮明對比。

這幅《披衣裸體習作》體現了他在20世紀初期對人體美學與情感表達的獨到觀察,也補足了他作為「現代雕塑之父」以外不容忽視的素描藝術成就。

個人精選:亨利・馬諦斯的《鏡中倒影》/Reflection in the Mirror/約1923年初

raw-image

這幅素描中的主角站姿很特別,有種懶洋洋的感覺,被我一眼就注意到,仔細一看才發現也是馬諦斯的作品。作為野獸派大師,馬諦斯雖以色彩鮮明的繪畫聞名,但其素描與炭筆作品也極具力量。他在這張畫中展現對人體自然律動的掌握,同時運用鏡子作為構圖元素,延伸出視覺空間與觀者關係的思考。

這件作品不僅呈現馬諦斯在1920年代於尼斯創作的輕鬆氛圍,也體現他對女性身體線條的敬意與藝術性重塑,是本次展覽「身體姿態」單元中極具詩意與現代感的代表作之一。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第二展區:肖像與人物(Portraits and Personalities)

raw-image

「肖像與人物區」以紅色為展區底色。在19世紀晚期,藝術家們試圖重新定義現代生活的繪畫表現,以回應快速變遷的社會。工業化和政治革命改變了法國民眾的生活,尤其是城市市民的生活方式,催生了新的社會階層、職業和習俗,重新塑造了社會的面貌。過去專屬於上流社會的肖像畫,隨階層的擴大,開始受到日益壯大的中產階級的喜愛。他們希望藉此炫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寫實主義的畫風則受到雷諾瓦的啟發,許多現代畫家都接受肖像畫委託,並試圖在藝術表現與委託人期望之間取得平衡。

然而,前衛藝術家們經常試圖擺脫迎合與美化的束縛,轉而選擇貼近自身生活圈的人物,如朋友、家庭或自己,甚至是他們自己發展之後模特的模樣,以保有在畫風與呈現上更大的自主性。這些畫家模糊了肖像畫(對具體人物的再現)與風俗畫(描繪日常生活場景)之間的界線,而人物的形體而為人物的生活環境及藝術家的主觀視角承載著重要意義。艾德加.竇加曾區分「肖像」與「繪畫」的不同,前者是具人物外形與特徵的再現,而後者則是一種建構主觀視角的藝術創作。他強調藝術家獨特的繪畫技巧與思維,以及個人簽名風格受到一般大眾的欣賞。藝術家的手法則在攝影興起之後顯得更為重要。'

這區其實我覺得簡單來說,就是有穿衣服的第一區(誤),大家最想看的、做為這次主視覺的雷諾瓦《彈鋼琴的兩位少女》也在這一區。

重要作品:皮埃爾・奧古斯特・考特的《春日》/Springtime/1873

raw-image

這幅是皮埃爾・奧古斯特・考特(Pierre-Auguste Cot)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考特是學院派畫家,也是卡巴內爾(Alexandre Cabanel)與布格羅(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的學生。他擅長描繪神話題材與理想化的青春男女,畫面兼具寫實技巧與浪漫氛圍。

此作展出後立刻受到高度評價,並於當時掀起一股「田園愛情」題材的熱潮。這幅畫是19世紀法國沙龍畫派的代表作之一,代表了學院派藝術對於人體之美、青春戀情與自然意象的完美整合,也突顯19世紀大眾對「春日情懷」的浪漫嚮往。

細細看的話,會覺得這幅畫真的很美,充滿滿滿愛意。

raw-image

重要作品:奧古斯特・雷諾瓦的《彈鋼琴的兩位少女》/Two Young Girls at the Piano/1892

raw-image

奧古斯特・雷諾瓦(Auguste Renoir)出生於法國利摩日,自幼家境清貧,14歲即開始在瓷器工廠畫花圖。之後進入巴黎美術學院學習,在那裡結識了莫內、西斯雷與巴齊耶,成為印象派運動的早期核心人物。

雷諾瓦是印象派中最擅長人物描繪的畫家,擅長描繪女性肌膚的光澤與溫潤質感,筆觸圓潤,色彩明亮。他不像莫內那樣關注自然風景的光影變化,更關注人物與生活情景。雷諾瓦經常描繪舞會、家庭聚會、女性與孩童的日常場景,他筆下的世界總是洋溢著和諧與愉悅。

這件作品源自1891年,當時法國文化部長邀請雷諾瓦為盧森堡博物館創作一件展現現代生活的畫作。這是印象派畫家首次獲得官方正式委託,象徵印象派從邊緣走向主流的重要轉折點

raw-image

雷諾瓦為此主題畫了六個版本,現藏雷曼收藏的這一幅被認為最為和諧、筆觸最柔美,色彩最具詩意。畫中少女的髮絲與衣裙、背景布幔與花瓶等細節處理都充滿愛意,整體氛圍既私密又恬靜。

一樣,近看的話可以看到一些筆觸,這就是真跡的力量💪💪。

raw-image

重要作品:愛德華・維亞爾的《在楚浮街窗邊縫紉的維亞爾夫人》/Mme Vuillard Sewing by the Window, rue Truffaut/約 1899 年

raw-image

愛德華・維亞爾(Édouard Vuillard)是19世紀末法國重要的納比派(Les Nabis)畫家之一,納比派為「先知」之意,主張藝術應融合象徵主義與裝飾性、打破現實主義的侷限,並強調色彩與構圖的主觀詮釋。

這幅作品是愛德華・維亞爾(Édouard Vuillard)晚19世紀納比派室內繪畫的經典之一。畫面描繪的是維亞爾的母親——一位寡居的裁縫師——坐在窗邊縫紉的身影。這是維亞爾最常出現的題材之一:母親、家中的房間、濃密的壁紙與窗簾紋樣,以及內室的幽暗光線。

與印象派明亮的色光追求不同,納比派藝術家選擇在靜默與室內之中尋找詩意。他筆下的家並非充滿敘事劇情的空間,而是一種視覺與情感重疊的容器。母親幾乎隱沒在圖案繁複的家具與壁紙之中,整幅畫沒有清晰的焦點,而是藉由模糊的線條與黏密的筆觸,創造出私密生活與空間融合的氛圍

重要作品:瑪莉・卡薩特的《春天:站在花園裡的瑪格(花園裡的少女)》/Spring: Margot Standing in a Garden (Fillette dans un jardin)/1900

raw-image

瑪莉・卡薩特(Mary Cassatt)是美國印象派畫家,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為少數在印象派圈子中活躍的女性藝術家,與竇加(Edgar Degas)關係密切。她特別擅長捕捉女性與孩童之間的親密互動,其作品常展現出溫柔與人性光輝,並融合了印象派的光線實驗與現代主題。

瑪莉・卡薩特常為她的親人與熟人作畫,畫中的女孩瑪格是卡薩特朋友的女兒。她經常描繪當代女性與孩童的形象,尤其是無憂無慮的童年。這幅畫展現出她對柔和輪廓與光線明亮色彩的偏好,特別是在人物與背景之間的互動上。

這幅畫可以看到濃濃的美國風格,美國特有的印象派感覺,可以看出雖然都是印象派,還是會因為地區的不同而有創作風格上的差異。

重要作品:薩爾瓦多・達利的《蕾絲女工(臨摹維梅爾畫作)》/The Lacemaker (after Vermeer)/1955

raw-image

沒想到吧!印象派畫展中居然有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儘管達利以天馬行空、夢境般的超現實作品聞名,他一生卻對維梅爾抱有極高敬意,甚至曾說維梅爾是「用畫筆編織寧靜的上帝之手」。

這幅畫是達利對荷蘭黃金時代畫家約翰內斯・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經典作品《蕾絲女工》的臨摹與致敬。原畫由 Vermeer 創作於17世紀,以細膩的光影與靜謐的日常描繪著一名少女專注編織蕾絲的畫面。達利以驚人的寫實技巧重現原作,卻未添加超現實元素,反而忠實呈現原作構圖與細節。

重要作品:奧迪隆・魯東的《珀伽索斯與貝勒羅豐》/Pegasus and Bellerophon/約1888

raw-image

奧迪隆・魯東(Odilon Redon)是象徵主義運動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擁有夢境般的模糊性與神祕感。

這幅作品描繪的是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貝勒羅豐有翼神馬珀伽索斯(Pegasus)

貝勒羅豐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一位傳奇英雄,來自科林斯地區,被譽為宛如赫剌克勒斯(Heracles)般強大的戰士。他最著名的事蹟是擊敗怪物奇美拉(Chimera),這是一頭擁有獅頭、蛇尾與山羊身的恐怖火焰怪獸。

珀伽索斯是宙斯神系中最著名的神獸之一——一匹擁有純白羽翼的飛馬,據說牠從美杜莎(Medusa)頭顱中誕生,象徵靈感、速度與神聖的啟示。Pegasus 是許多詩人與藝術家創作靈感的象徵。

這幅作品畫面充滿神秘與詩意,採用深色炭筆營造夢幻、空靈的氛圍。用「去除」與「強化光暗對比」技巧,使畫面如夢如幻,超脫現實。

重要作品:(臨摹)古斯塔夫・莫羅的《莎樂美在施洗者約翰首級前跳舞》/Salomé Dancing Before the Head of St. John the Baptist/約1888

raw-image

古斯塔夫・莫羅(Gustave Moreau),是十九世紀法國象徵主義的重要代表畫家。他一生幾乎都在巴黎度過,既是學院派訓練出身,也是一位極具個人風格的藝術實驗者。莫羅以深厚的歷史文化素養和對古典神話、宗教文本的熱愛為基礎,創作出大量充滿幻想、象徵與裝飾性的作品。他的畫作常以神話人物、聖經故事為題材,透過繁複的構圖與瑰麗色彩,建構出一種超越現實的夢幻世界。

這幅算是臨摹的作品,描繪的是聖經《新約》裡,莎樂美(Salomé)在希律王面前跳舞,以要求獲得施洗者約翰的首級的情景。莎樂美是希律王的繼女,母親為希羅底(Herodias)。施洗者約翰(St. John the Baptist)譴責希羅底與希律王的婚姻不合法,激怒了王后。在王的生日宴上,莎樂美跳了一支迷人的舞蹈(常被稱為「七紗之舞」),令希律王陶醉,當眾承諾讓她「隨意開口要求任何東西」。莎樂美聽從母親唆使,提出要約翰的頭顱作為賞賜。王雖為難,仍命人將約翰斬首,將首級放在盤子上送給莎樂美。本幅作品畫面左下角放著血跡與頭顱(暗示施洗者約翰之首級),而右上方則是觀看的王與宮廷人物。

個人精選:雷蒙多・德・馬德拉索的《化裝舞會扮裝者》/Masqueraders/1875–78

raw-image

雷蒙多・德・馬德拉索(Raimundo de Madrazo y Garreta)出身藝術世家,是西班牙學院派寫實主義的代表。他的作品深受巴黎沙龍歡迎,特別擅長描繪中產與貴族階級女性的優雅生活。他的畫風融合了學院派對於細節與技巧的堅持,以及洛可可與浪漫主義的裝飾性趣味。

這幅《化裝舞會扮裝者》不僅展現了對服裝質感與社交場景的完美掌握,也暗藏著一絲輕挑與曖昧,令人聯想到歌劇、面具舞會、以及19世紀歐洲的情慾與虛構交織的社交文化。走近一看可以看到很清楚的筆觸感,尤其是女孩臉上的黑色面具彷彿要跳出畫面,很喜歡這幅作品。

個人精選:奧古斯特・雷諾瓦的《戴粉色配黑色帽子的少女像》/Young Girl in a Pink-and-Black Hat/約 1891 年

raw-image

這幅也是雷諾瓦的,無論是色調還是筆觸都展現出雷諾瓦晚期風格的成熟與典雅——淡化印象派早期的筆觸顫動感,轉而追求更平滑、穩定、內斂的細節處理,但仍保留了那種光線如薄紗般輕覆肌膚的質感。

細看的話朦朧感更明顯,可以看到很多小細節。

raw-image

個人精選:愛德華・維亞爾的《與華洛奇的自畫像》/Self-Portrait with Waroquy/1889

raw-image

這幅作品是維亞爾早期的自畫像之一,描繪年輕的愛德華・維亞爾與好友華洛(Waroquy)一同入鏡的室內場景。維亞爾此時正處於轉型階段,這幅畫即展現出他從學院派向「納比派」風格過渡的痕跡,結合了學院式構圖與更為主觀、象徵性的色彩運用。

其實我們很多時候看到大師的作品已經成形了,但是有時候去觀察大師成名前或轉型前的作品,也會很有趣,可以看到很多個人風格跟學習的歷程。

個人精選:愛德華・維亞爾的《彈鋼琴的米希亞》/Misia at the Piano/1895 年或 1896 年初

raw-image

這幅畫也是維亞爾的作品,小小幅的很可愛。描繪的是米希亞・賽特(Misia Sert)坐在鋼琴前彈奏的場景,她是當時巴黎藝術與音樂界著名的沙龍女主人,也是許多藝術家的繆思,包括雷諾瓦、圖盧茲-羅特列克、畢卡索和德彪西等人。

維亞爾在這幅作品中以典型的納比派手法呈現室內與人物的融合——牆面上鋪滿繁複圖樣的壁紙,幾乎與人物融為一體,使觀者難以明確分辨主體與背景的界線。這種手法刻意模糊空間深度與焦點,轉而營造出裝飾性平面與心理空間

個人精選:愛德華・維亞爾的《午餐》/Luncheon/1901

raw-image

這幅畫尺寸很小,但很特別。畫作色彩溫潤、構圖壓縮,人物隱沒於背景之中,正是納比派語彙的體現:不求具象,而重感受與情緒。這也是維亞爾極具代表性的畫面處理方式——把人物與空間視為一體,共同構成一個內在情境而非外在再現

此畫作與他母親縫紉、米希亞彈琴等主題一致,皆聚焦於女性在私密空間中的靜謐活動,但這幅作品因為去臉化處理與低對比筆法,更添一層抽象性與遙遠感。

我很喜歡維亞爾處理這幅畫的方式,小小的呈現出一小角的午餐日常,就像是生活的小小片段。

個人精選:基斯・梵・鄧肯的《瑪麗亞》/Maria/1907-1910

raw-image

基斯・梵・鄧肯(Kees van Dongen)生於荷蘭,成年後長居巴黎,是野獸派(Fauvism)核心成員之一。野獸派強調大膽用色與直觀表現情緒,拒絕細膩寫實,畫風強烈具爆發力。他特別擅長描繪女性——夜總會女郎、妓女、社交名媛——刻畫出20世紀初都市女性的慾望與孤獨

他的畫風一度被視為挑釁,但也極受當代巴黎上流社會青睞,因為他成功將華麗與不安結合在一張畫布上,是浮華背後的凝視者。

這幅畫幾乎是情緒肖像:沒有細節、沒有場景,只有臉龐、顏色與對視。梵・鄧恩用顏料直接攻入觀者的情緒,呈現女性在20世紀初的社會角色張力:既是慾望的對象,也是觀察者本身。

個人精選:瑪莉・卡薩特的《梳妝台前的丹尼絲》/Denise at Her Dressing Table/約1908–09

raw-image

這服是瑪莉・卡薩特創作的一幅晚期作品,屬於卡薩特晚期風格,人物姿態自然、畫面中充滿女性的私密空間感。卡薩特關注女性在現代生活中的角色與內心世界,這幅畫正是一個女性凝視自我、展現自我意識的片段。畫面風格跟人物特徵也一樣很美系。

個人精選:傳為奧諾雷・杜米埃的《兩位飲酒的人》/Two Drinkers/約19世紀中期

raw-image

奧諾雷・杜米埃(Honoré Daumier)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諷刺漫畫家、畫家與雕塑家,以描繪庶民生活、法庭場景與政治諷刺著稱。他的作品通常結合強烈的寫實觀察與幽默感,這幅作品即展現其擅長捕捉人物情緒的才能。

但這幅畫只是據說(Attributed to)是他的,具體創作年份更是不明,不過還是蠻有趣的一幅作品。畫小小的但很有張力,非常有喜感~

個人精選:尚-弗雷德里克・巴齊耶的《畫架前的馬內》/Manet and His Easel/約1868–70

raw-image

尚-弗雷德里克・巴齊耶(Jean-Frédéric Bazille)是印象派的早期重要畫家之一,與馬內、莫內、雷諾瓦為同期好友。他在28歲時英年早逝(死於普法戰爭),留下的作品數量不多,因此這幅素描具有珍貴的紀錄價值。

此畫可被視為對愛德華・馬內(Édouard Manet)創作姿態的觀察與致敬,表現出當時畫家之間的深厚友誼與彼此影響,也反映了19世紀巴黎藝術圈的互動氛圍。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第三展區:徜徉自然(In Nature)

raw-image

「徜徉自然區」以綠色為展區底色。藝術家們一直試圖描繪自然之美。而到了 19 世紀,自然美更成為藝術創作的重要主題。隨著政治與工業變革席捲法國,綠地景觀更被賦予作為公共權利與健康象徵的意涵。人們開始湧向田野與森林探尋靈感,便捷的火車交通加快了流動性,加上攜帶型顏料與畫具的誕生,使得藝術家能攜帶設備進行戶外創作,催生了「戶外寫生」的繪畫類型。

楓丹白露森林於 1820 年代開始,成為藝術家們最早也是最熱門的寫生地之一。在這裡,畫家們透過思想交流與作品激盪出豐富的地貌圖像,「巴比松畫派」也在此成形。到了下一世代,印象派與後印象派畫家以光線與氣氛對風景造成的變化為著迷,走訪鄉間各地探索新素材,並展現出鮮明的色彩與獨特的筆觸。

到了世紀之交,自然的色彩不再僅是還原現實,更成為表現與想像的對象,成為畫家迷戀的目標。馬蒂斯與野獸派解放色彩所代表的自然現象,從而展現出強烈的自我風格與自由探索精神,讓他們被稱為「野獸」。無論是再現還是再詮釋自然,他們皆從主觀視角出發,在作品中融合自然與人造之美。

重要作品:泰奧多爾・盧梭的《水池(香波爾森林的回憶)》/The Pool (Memory of the Forest of Chambord)/1839

raw-image

泰奧多爾・盧梭(Théodore Rousseau)是巴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的核心人物之一,1812年生於巴黎,1867年卒於巴比松。他自幼展現出對自然的敏感與繪畫的天分,早年接受學院派訓練,卻很快對制式的歷史畫與理想化風景產生質疑。盧梭選擇走出畫室,深入法國鄉野,投入真實自然的觀察與描繪。他堅信藝術應忠實呈現自然本身的光影、氣氛與生命力,而非照搬古典構圖模式。他並不追求瞬間光影的變化(如印象派),而是更注重自然景物所蘊含的時間感與精神深度。因此,他的作品常被認為帶有一種內省與詩意的情懷。

作為巴比松畫派的核心人物,盧梭在1830年代便開始前往楓丹白露森林(Forêt de Fontainebleau)及其周邊地區寫生。他與畫家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朱爾・杜培(Jules Dupré)等人一起在鄉間定居、創作,逐漸形成一股與巴黎主流藝術界相對抗的「鄉野藝術運動」。這幅畫呈現的是法國香波爾森林(Forest of Chambord)的一隅回憶。

重要作品:文森・梵谷的《花朵盛開的果園》/The Flowering Orchard/1888

raw-image

這幅畫作就是鼎鼎大名的梵谷作品了!居然被放在自然區這邊,可以看出梵谷的風格也是比我們想像中多元許多。雖然大家都知道他了,但還是稍微介紹一下。文森・梵谷(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是荷蘭後印象派畫家,也是現代藝術史上最具傳奇色彩與情感力量的創作者之一。他的一生短暫而充滿掙扎,藝術生涯僅持續十年,卻留下超過2100件作品,包括約860幅油畫。梵谷生前幾乎默默無聞,只賣出過一幅畫,直到逝世多年後才被藝術界重視。他的作品如今被視為藝術史上情感力量最深、最具個人色彩的創作之一。這些作品充滿強烈色彩、粗獷筆觸與深刻情感,對20世紀的表現主義、野獸派與抽象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

1888年春天,梵谷搬到法國南部的亞爾(Arles),這是他人生中最具創作爆發力的時期之一。他曾寫信給弟弟提奧說:「我正進行大量工作,因為樹正在開花,我想畫一個屬於普羅旺斯的果園世界。」

剛從巴黎結束兩年探索後,他受到印象派與新印象派色彩運用的啟發,開始大膽實驗色塊、筆觸與強烈對比色。他在亞爾畫下了一系列果園主題作品,這是其中之一。

這些作品既有自然觀察的寫實精神,也帶有梵谷個人情感的寄託。他將春天視為生命與希望的象徵,畫中的枝幹與色塊排列也流露出他內心的節奏與信仰。

一樣細看也是非常美,筆觸超級漂亮,不愧是我最喜歡的畫家(亂告白)。

raw-image
raw-image

附帶一提,這幅畫在紀念品商店有被作成摺疊傘呦~可以去買看看。

重要作品:亨利-埃德蒙・克羅斯的《聖克萊爾的畫家花園》/Garden of the Painter at Saint-Clair/1908

raw-image

亨利-埃德蒙・克羅斯(Henri-Edmond Cross)是新印象派(Neo-Impressionism)代表畫家之一,與秀拉(Georges Seurat)與希涅克(Paul Signac)齊名。他原本畫風偏向寫實與浪漫,但自1884年加入獨立藝術家協會(Salon des Indépendants)後,轉向點描派與更自由的色彩實驗

他移居南法後,受地中海陽光與自然景致啟發,創作出大量明亮、柔和又具節奏感的作品。《聖克萊爾的畫家花園》正是他這一時期的代表之一,融合了點描技法與水彩的透明感,帶有詩意又現代的視覺美學。

這幅水彩畫色彩繽紛、筆觸活潑,描繪的是畫家位於法國南部聖克萊爾的自家庭園,色彩採用純淨且跳躍的色塊鋪陳而成,雖為水彩作品,卻呈現如油畫般強烈的視覺效果。

重要作品:保羅・塞尚的《布豐莊園附近的樹木與房舍》/Trees and Houses Near the Jas de Bouffan/1885-86

raw-image

這件作品展現了塞尚對家鄉普羅旺斯風景的深厚情感。畫中的場景位於他父親在艾克斯的宅邸——布豐莊園(Jas de Bouffan)周圍,是他創作生涯中反覆描繪的重要主題。塞尚以厚重筆觸與結構性布局捕捉大地與自然的節奏,畫面中交錯的樹枝彷彿構成視覺的框架,引導觀者的視線通往遠方的屋舍與天空。

這幅畫不僅體現了塞尚對自然的觀察與個人風格的成熟,也象徵他從傳統走向現代藝術的關鍵轉折。作品中既有印象派對光線與色彩的敏感,也開始展現塞尚獨特的空間架構與色彩交錯技法,是理解他藝術語言的重要典範。

這幅也是有很多可愛的細節。

raw-image
raw-image


個人精選:朱勒・杜培的《利穆贊的牛群風景》/Landscape with Cattle at Limousin/1837

raw-image

朱勒・杜培(Jules Dupré)是巴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的重要成員之一。他主張深入自然、戶外寫生,並關注天氣與光線變化對風景的影響。他的風景畫多描繪法國鄉野地區,作品風格介於浪漫主義與自然主義之間。

畫面描繪的是法國中部利穆贊(Limousin)地區的田園風光,畫家以寬廣的構圖呈現一片廣袤草原與茂密林地。個人喜歡這幅的原因是因為牛兒很可愛。

個人精選:夏爾-弗朗索瓦・多比尼的《有鴨群的風景》/Landscape with Ducks/1872

raw-image

夏爾-弗朗索瓦・多比尼(Charles-François Daubigny)是巴比松畫派晚期的代表人物,同時也是印象派的先驅之一。他曾與米勒、盧梭等人交往密切,並深受自然寫生的啟發。

他最大的突破在於將戶外寫生常態化,甚至為此打造一艘畫船「Bottin」,沿著塞納河畫風景。他對光影與水面反射的描繪細膩而詩意,直接影響莫內與其他印象派畫家。

在這幅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如何運用柔和而濕潤的筆法,把夕照、雲層與水波轉化為一幅情感豐富的自然詩篇。多比尼特有的濕潤筆觸與寬鬆的構圖,使景色顯得自然、不造作。

個人精選:阿爾芒・基約曼的《在克羅桑的布沙東磨坊》/The Bouchardon Mill, Crozant/約1898

raw-image

阿爾芒・基約曼是印象派時期的重要參與者之一,與塞尚(Cézanne)、畢沙羅(Pissarro)交情甚篤,也是少數參與過第一次印象派聯展(1874年)的畫家。他的風格從印象派光色實驗出發,最終逐漸走向更強烈色彩與主觀情感表達的表現方式,後來影響到野獸派的色彩解放運動。

克羅桑地區是他晚年定居與創作的地點,他對當地山谷、溪流與田園景觀情有獨鍾,創作出大量明亮生動的風景畫,這幅《在克羅桑的布沙東磨坊》便屬其代表作之一。

畫面描繪的是法國中部克羅桑(Crozant)地區的自然風光。使用鮮明而不寫實的色彩表現自然,色彩飽和、用筆奔放,帶有明顯的後印象派特徵。構圖集中於河流的橫向延展,視線自然引導向畫面深處的建築物與光線中心。

個人精選:亨利-埃德蒙・克羅斯的《水岸松林》/Pines Along the Shore/1896

raw-image

這幅畫展示了克羅斯獨特的新印象派風格,尤其是他對點描法(Pointillism)的運用。透過色點交錯堆疊,畫面呈現出閃爍的光影與顫動的氣氛。畫中場景為地中海沿岸的松林與遠方的海岸線,色彩明亮、節奏感強烈,彷彿能感受到陽光在葉間閃耀、微風穿梭松林的律動。

細看的話可以看到筆觸很漂亮。

raw-image

個人精選:亨利-埃德蒙・克羅斯的《繁星風景》/Landscape with Stars/約1905-08

raw-image

這幅作品有著詩意的靜謐氛圍,既富幻想性又不失自然的真實感,展現克羅斯晚期對於色彩與光線的高度敏感與實驗性。不僅展現夜空的奇幻光輝,也讓人感受到自然與宇宙間的寧靜連結,是克羅斯將科學色彩理論與藝術感性結合的代表佳作。

個人精選:傳為歐仁・布丹的《風景》/Landscape/約1850

raw-image

傳為歐仁・布丹(Eugène Boudin)所作,是十九世紀法國早期風景畫的經典之作。布丹出生於法國西北部的翁弗勒(Honfleur),這座港口城市的海天景致對他的藝術創作有深刻影響。他是印象派的先驅人物之一,尤其以描繪海岸、天空與光影變化而聞名,也曾鼓勵年輕的莫內走出工作室,直接到戶外作畫。布丹的畫風被認為開啟了印象派對自然光的關注與戶外寫生的潮流,他的貢獻雖低調,卻深遠,是連莫內都敬重的「天空的國王」。

這幅《風景》以黑色粉筆在灰色簾紋紙上繪製,再以白色粉筆點亮畫面重點。作品展現出自然景色的細膩描繪與光影層次,透過素描技法呈現出田園村落的靜謐與層層疊疊的植被景觀。這幅作品雖然不是油彩,但從素描中的筆觸與光影安排,我們仍能感受到畫家對自然光感與空氣氛圍的詮釋能力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第四展區:從城市到鄉村(From City to Country)

raw-image

「從城市到鄉村區」以藍色為展區底色。對於描繪現代生活的畫家來說,細心研究人與環境間、個體與城市空間的互動是構圖的重要關鍵。巴黎在19世紀中期歷經翻新改造,被喻為「奧斯曼化改造」,這項以巴黎男爵喬治-歐仁・奧斯曼命名的都市改革,重新設計了街道、興建全新的建築與廣場、劃設林蔭大道與綠地,提供更好的通風與採光條件,也促進城市的交通與流動,讓整個城市煥然一新。

印象派畫家對這些改造及其居民形象的轉變產生了濃厚興趣。部分畫家創作一系列以城市景觀為主題的作品,紀錄日夜光影與氣候變化,另有畫家著眼於街道上人群的活動,以一位「閒逛者」的身分觀察行人與市民的日常生活。

隨著鐵路建設的發展,重要城市與郊區也相繼連結,郊區成為畫家與市民度假的新興景點。位於巴黎西郊的塞納河沿岸聚落,以及巴黎南北方沿海地區,吸引大批度假群眾前來旅遊,也成為畫家創作風景畫與休閒生活場景的重要題材。

相較於都會的日常節奏,鄉間小鎮的緩慢步調與農地勞動場景也讓畫家們得以沈澱思索。對這些畫家而言,這些鄉村風景不僅是土地與自然的再現,也象徵著一種被現代性邊緣化的傳統與生產方式。無論畫家們採用學院派技法還是民間繪畫形式,都以各自獨特的視角再現當代風景,訴說他們所身處的時代。

重要作品:阿弗烈・希斯里的《栗樹林蔭道》/Allée of Chestnut Trees/1878

raw-image

阿弗烈・希斯里(Alfred Sisley)是印象派中最純粹的風景畫家之一。他一生幾乎專注於戶外寫生與自然風景的描繪,作品不像莫內那樣追求色彩極限,也不像雷諾瓦著迷於人物與人情。他的畫風安靜、節制、充滿對大自然節奏的細膩觀察。

希斯里雖出生於法國,但擁有英國國籍。他在印象派八人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與莫內、畢沙羅關係密切。然而,他生前始終未能像其他印象派畫家那樣獲得足夠商業成功,過著相對清貧的生活,直到去世後才逐漸被藝術界重新肯定。

這幅畫描繪了一條種滿栗樹的林蔭大道,色彩柔和、筆觸鬆散,是典型印象派語彙。樹木排列形成清晰的透視線,引導觀者視線深入畫面。輕快、寧靜、寫實之中帶有詩意,是希斯里最具代表性的風格之一。

近看之下彷彿融入在其中。

raw-image

重要作品:喬治・秀拉的《大傑特島的星期天下午》習作/Study for "A Sunday on La Grande Jatte"/1884

raw-image

這幅是世界名畫的《大傑特島的星期天下午》的習作練習,本身畫作非常的小,在1884年繪製,而正牌的名畫創作時間是1884–1886,可以看出這是比較初期的練習作品,本身作品非常小件,但已經可以看出《大傑特島的星期天下午》的雛型。

這幅習作雖比最終的大型油畫簡略,但仍展現秀拉對構圖、光影與色塊安排的精準掌握。畫中的綠意與人物姿態已初具雛形,也可見他對構圖中視線引導與重心分布的細緻考量,見證了秀拉的創作過程。可見每一幅名畫之所以成為名畫,背後都有畫家不斷地默默努力呢。

重要作品:艾德加・竇加的《索姆河畔聖瓦列里風景》習作/View of Saint-Valéry-sur-Somme/1896-98

raw-image

艾德加・竇加(Edgar Degas)是法國印象派畫家、素描家、雕塑家。出生於巴黎,出身富裕家庭,原名希勒・德加斯(Hilaire-Germain-Edgar de Gas)。雖然常被歸類為印象派,竇加實際上更偏好稱自己為「現實主義者」,他與莫內等追求自然光寫生的畫家不同,更強調構圖的設計性室內光影的掌控,尤其在捕捉人物動態上展現出過人的觀察力與技巧。

竇加以描繪舞者和劇院場景聞名,但這幅風景畫展示了他創作晚期較為罕見的題材與風格轉變。畫面描繪的是法國北部的聖瓦列里小鎮,俯瞰屋舍與田園景色,在斜陽餘暉下呈現柔和的橘黃與藍紫調性,具有詩意的氛圍。與他早期注重人物動態的作品不同,這幅畫突顯靜謐的自然與人造景觀交會,展現了他對光線與色彩的敏感掌握。

竇加在生命後期視力逐漸惡化,畫風也因此轉向較為模糊與情感化的筆觸,這幅畫正體現了這樣的特質。它不僅是印象派風景畫中的一例,也透露了竇加藝術旅程末期的內斂與反思。

重要作品:卡米耶・畢沙羅的《冬天早晨的蒙馬特大道》習作/The Boulevard Montmartre on a Winter Morning/1897

raw-image

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1830年出生於丹麥屬地聖托馬斯島夏洛特阿馬利(今美屬維京群島),是印象派八人展中唯一參與所有展覽的畫家(印象派全勤獎),同時也是印象派與新印象派之間的重要橋樑。他深受米勒與庫爾貝啟發,致力於描繪農村與平民生活,拒絕貴族與歷史題材。

他不僅是一位勤於創作的畫家,更是印象派中的智者與導師。他曾鼓勵年輕畫家如塞尚、修拉,並對「點描派」技法也有實驗性嘗試。相較於莫內的瞬間光線探索,畢沙羅更關心人與土地之間的長期關係。

畢沙羅以描繪鄉村勞動、城市街景與自然風景聞名,畫風溫潤、色彩明亮,善於捕捉光影的細膩變化。 他後期轉向點描派,受到秀拉和希涅克的影響,但不久後又回歸更自由的筆觸風格。

在這幅《冬天早晨的蒙馬特大道》中,他從飯店房間窗外觀察街道上的光影與行人車輛,透過厚重筆觸與灰藍色調,展現城市冬日的寒冷氛圍與繁忙節奏。 這幅畫不只是城市風景的再現,也是一段歷史的縮影,呈現19世紀末巴黎都市現代化後的新樣貌。透過畢沙羅的畫筆,我們得以窺見他如何以感性的觀察,記錄下人與城市、季節與光影之間的微妙關係。

重要作品:基斯・梵・鄧肯的《冬天早晨的蒙馬特大道》習作/At the Racetrack/約1950

raw-image

《賽馬場》展現了1950年代法國賽馬活動的社交場景,這幅畫並不是單純記錄賽馬競賽,而是捕捉賽馬場中時尚、娛樂與社會階級交錯的熱鬧氛圍。畫面中央是穿著亮眼衣著的男女,特別是一位身穿花裙的女子與一位穿格子西裝的男子,他們構成了畫面的視覺焦點,也呈現了鄧肯對現代城市人群的觀察與幽默感。

整體色調明亮、用色大膽、筆觸簡化,是梵・鄧肯典型的風格。他擅長用高飽和度的色彩、粗獷的線條來強調人物姿態與氛圍,而非追求寫實。馬匹、樹木、帳篷、服飾皆以鮮明色彩描繪,創造出一種近乎舞台劇般的場景感。

個人精選:卡米耶・畢沙羅的《蓬圖瓦茲的收成》/The Harvest, Pontoise (La Récolte, Pontoise)/1881

raw-image

畢沙羅一生多次遷居,但蓬圖瓦茲與其周邊地區始終是他最重要的創作基地。相較於莫內的瞬間光線探索,畢沙羅更關心人與土地之間的長期關係。

畫中描繪法國小鎮蓬圖瓦茲(Pontoise)的鄉間丘陵景象,構圖採斜面設計,強化視覺深度與動態感。遠景樹木高聳挺拔,與前景的人物勞動構成強烈對比。觸短促、顫動,有別於莫內的輕盈,顯示畢沙羅更關注結構與穩定。色彩飽滿而自然,整體呈現出平實中帶有詩意的田園生活寫照

近看非常平靜。

raw-image

個人精選:保羅・希涅克的《克利希廣場》/Place de Clichy/1887

raw-image

保羅・希涅克(Paul Signac)是新印象派(Neo-Impressionism)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喬治・秀拉(Georges Seurat)並肩推廣了「點描法(Pointillism)」——以純色小點排列組成整體畫面。希涅克擅長以這種技法描繪城市風景、海港與陽光明媚的地中海場景。


畫中描繪的是巴黎繁忙的克利希廣場(Place de Clichy),作為巴黎的交通樞紐與都市活動熱點,這幅畫不只是城市地景的再現,更是象徵著十九世紀末巴黎現代化脈動的縮影。

希涅克創作時年僅 24 歲,這段時期他正深受秀拉影響,開始以「純色點」而非混色筆觸來詮釋光影,這幅作品可說是他點描技法成熟初期的代表。典型的點描風格,以小點疊加創造光影效果。畫面右側的紅綠帳篷與馬車色彩鮮明,左方人物也被包裹在陽光下,形成溫暖、節慶感十足的氛圍。

他後來旅居地中海沿岸如聖特羅佩(Saint-Tropez)等地,畫風也轉向更為明亮開闊,但這幅畫仍保有巴黎新印象派的城市脈動感。

個人精選:阿弗烈・希斯里的《莫雷的歐仁・莫索瓦街:冬日》/Rue Eugène Moussoir at Moret: Winter/1891

raw-image

英國裔法國印象派畫家阿弗烈・希斯里(Alfred Sisley)出生於法國巴黎(1839年10月30日),父母是英國人,自己則終生保有英國國籍。希斯里是印象派畫家中極少數幾乎專注風景主題的藝術家。他不畫肖像、不描繪歷史題材,而是以自然風光、河流、村落、橋梁與季節更迭為主,特別偏愛描寫塞納河畔與巴黎郊區的風景

1870年代參與印象派運動,畫作多在巴黎近郊完成,如拉港(Louveciennes)和瑪朗特(Marly)。1874–1886多次參加印象派畫展,但商業上並不成功。1880年代定居於莫雷小鎮(Moret-sur-Loing),畫下他最知名的一系列風景。1899年因喉癌過世,經濟窘迫,一生未曾獲得如莫內與雷諾瓦的聲望。

他的畫作經常呈現出天氣變化大氣感受,如晴朗天光、雨後的空氣、水面反射、雪景下的寧靜……這些都被他用細膩柔和的筆觸轉化為極富詩意的畫面。雖與莫內齊名並共同參與印象派畫展,但 希斯里的畫風更安靜、自然、含蓄,可說是比莫內更溫柔的印象派。他的色彩較為柔和、結構更穩定,畫面常有一種平靜的韻律感。

這幅畫描繪了法國小鎮 莫雷(Moret-sur-Loing冬日街景,地點是歐仁・莫索瓦街(Rue Eugène Moussoir),是希斯里晚年定居地之一。

個人精選:奧古斯特・雷諾瓦的《凡爾賽》/Versailles/1900–05

raw-image

這幅畫描繪的是法國著名的凡爾賽宮花園,雷諾瓦以柔和的筆觸和色彩,營造出夢幻般的自然氛圍。此畫創作於他晚年時期,當時他的身體已因關節炎而逐漸僵硬,但他仍堅持作畫,並採用更自由、流暢的筆法。

畫面中的樹林和天光以印象派的方式處理,顯示雷諾瓦對自然景觀光影變化的敏銳觀察。與他早期更為緊湊的人物畫不同,這幅作品展現了他晚期對寧靜與和諧自然的追求。

個人精選:喬治・魯奧的《神話風景(傳奇風景)》/Mythical Landscape / Paysage légendaire/1936

raw-image

喬治・魯奧(Georges Rouault)被視為法國20世紀初少數以宗教為主題並兼具現代性的重要畫家。魯奧年輕時曾在巴黎藝術學院師從莫羅(Gustave Moreau),同班同學包括馬諦斯。他原先為一名玻璃彩繪修復師,這對他後來的色彩與線條風格產生深遠影響。他的創作橫跨後印象派、野獸派與表現主義時期,但風格獨樹一幟。魯奧以強烈的道德關懷與內在情感為創作核心,透過厚重筆觸與暗沉色彩,描繪人類苦難與靈魂的救贖。主題常為宗教人物、小丑、妓女與弱勢群體,帶有強烈的人文關懷。風格悲憫、沈鬱,有濃烈的道德批判精神與神祕氛圍。並以粗重黑線勾勒輪廓,宛如彩繪玻璃。

《神話風景》不像傳統風景畫描繪真實自然景致,而是結合魯奧的精神世界與象徵意義,轉化為內在的情感景觀。這幅畫呈現的是一種超現實、象徵性的村莊景象。整體色彩運用深沉而凝重,筆觸則厚重而富有雕塑感,營造出濃烈的宗教與存在主義氛圍。

個人精選:奧古斯特・雷諾瓦的《樹下人物》/Figures Under a Tree/1880–82

raw-image

這幅作品展現了雷諾瓦對光影與人物的敏銳觀察,尤其體現在柔和的色彩層次與樹蔭下的溫潤氣氛中。畫中人物動作自然、神情安逸,表現出他筆下典型的日常生活愉悅感。

個人精選:保羅・希涅克的《水壺靜物》/Still Life with Jug/1919

raw-image

涅克的創作後期,色彩愈加明亮自由,筆觸也不再拘泥於嚴格的點狀排列,而逐漸向表現性與裝飾性靠攏。《水壺靜物》便展現了他後期成熟的色彩感與輕盈的筆法。畫面中的果物與器皿融合在和諧而跳躍的色塊之中,既有日常的溫暖,也有形式上的探索精神。

我喜歡這幅的原因純粹是因為它看起來有點好吃😄😄😄。

個人精選:卡米耶・畢沙羅的《蓬圖瓦茲市集》/Marketplace in Pontoise/1886

raw-image

這幅小品描繪的是位於法國西北部的「蓬圖瓦茲」市集,Pissarro 曾多次以這座小鎮為主題進行創作。他以畫筆忠實捕捉市集上熙攘的群眾與建築輪廓,透過細密的筆觸表現出點描法風格。

這幅作品原本是一本作畫本中的一頁,在技術上融合了點描(stippling)與鋼筆線條描繪,雖然是黑白素描,卻能充分表現市集中的熱鬧氣氛。

可以看到從作畫本撕下來的摺痕~然後再裱框成為畫作,很有趣。

raw-image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第五展區:水岸風光(By the Water)

raw-image

「水岸風光區」以灰色為展區底色。法國境內縱橫交錯的水路縱貫整座土地,最東延伸至三面環海的海洋。從北部多霧、陰冷的諾曼第海灘,到南部陽光燦爛的地中海沿岸,位於首都巴黎的塞納河,則是法國文化的命脈之一,也在文學作品中象徵著生命與死亡的循環,亦是藝術家源源不絕之泉,他們追隨著河流穿越城市與鄉間風光。

隨著鐵路的設置,前往法國海岸的交通變得更便利,閃爍的海岸和工業發展之間出現了許多新興的海濱度假勝地。許多巴黎市民湧向諾曼第,這裡一直是藝術家與遊客的最愛。人們可以在長堤上散步、在寬廣的沙灘上嬉戲;畫家則沉醉於這些陽光金黃、山海輝映的風景。後來,南方的蔚藍海岸成為另一個創作重地,吸引藝術家展開水岸主題的探索。

對這一代藝術家而言,水是畫畫的絕佳素材,能讓他們刻劃光的閃爍與折射,實驗各式色彩的變化與組合,捕捉物體倒影與周遭風景的韻律,並以筆觸表現水面平靜或波濤的肌理。印象派的名稱來自〈印象・日出〉,畫中描繪的是諾曼第港口的日出,而水景主題在20世紀的現代藝術持續佔有重要地位。

重要作品:奧古斯特・雷諾瓦的《海灘上的人物》/Figures on the Beach/1890

raw-image

這幅畫描繪了19世紀末法國海岸線上閒適、愜意的海灘場景。作品色彩溫暖柔和,海面由翠綠轉向湛藍,天光瀰漫整幅畫面,具有雷諾瓦典型的光感處理。筆觸輕盈流動,人物輪廓柔化,使整體畫面充滿詩意與親密感。

《海灘上的人物》不只是一次夏日風景的捕捉,更體現了19世紀末「現代生活的幸福感」——城市居民遠離工業與喧囂,到自然中享受閒適的時光。這幅作品也回應了展區「水岸風光」的主題,展現印象派畫家如何在光、水、空氣與人之間找到自由與愉悅的視覺節奏

重要作品:莫里斯・德・弗拉芒克的《水面上的陽光》/Sunlight on Water/1905

raw-image

弗拉芒克是法國畫家、作家與賽車手,為野獸派(Fauvism)運動的創始人之一。他與安德烈・德朗(André Derain)和馬蒂斯(Henri Matisse)並列,是將色彩從自然寫實中解放出來的先驅。早期受梵谷影響,以大膽厚重的筆觸與非自然色彩聞名,晚期則轉向較深沉的風格。

這幅畫以強烈對比的色彩描繪出陽光灑落在水面上的光影變化。筆觸粗獷、充滿速度感,展現了弗拉芒克典型的野獸派風格。這幅畫展現了野獸派(Fauvism)最核心的特徵:鮮豔、非自然的色彩與粗獷的筆觸。最引人注目的是畫面正中偏右那道鮮紅色的筆觸,它大膽地貫穿了水與天際線,像是將現實景觀一分為二。

重要作品:皮耶・波納爾的《聖特羅佩舊港一景》/View of the Old Port, Saint-Tropez/1911

raw-image

這幅畫是皮耶・波納爾(Pierre Bonnard)於1911年所創作的《》(),媒材為油彩畫布(Oil on canvas)。

波納爾是納比派(意為「先知」)的重要成員,受高更(Paul Gauguin)的啟發,強調色彩與構圖的裝飾性。波納爾的作品常以日常生活中的場景、女性、室內空間與風景為主題,運用溫暖、詩意的色調呈現出一種夢境般的氛圍。他擅長描繪陽光的反射、牆面色彩的轉變與感官記憶的瞬間,風格柔和但充滿光的層次。

這幅作品畫的是法國南部地中海沿岸小鎮——聖特羅佩(Saint-Tropez)的舊港區。波納爾於1909年首次拜訪當地時,深受其繽紛色彩與陽光吸引,因此反覆造訪並創作相關作品。

波納爾並不直接參與印象派畫展,但他被視為印象主義的延續者與革新者。他的作品不追求瞬間的真實,而是透過回憶與情感來構圖,讓畫面充滿主觀性與詩意。

個人精選:奧古斯特・雷諾瓦的《諾曼第近瓦則蒙的海岸風景》/View of the Seacoast near Wargemont in Normandy/1880

raw-image

這幅畫描繪法國諾曼第地區瓦則蒙(Wargemont)近海的風景。畫中展現雷諾瓦對自然景觀的敏銳觀察與充滿詩意的詮釋:起伏的丘陵、茂密的植被與遠方一望無際的海洋構成一幅充滿動感與溫暖色彩的畫面。這幅作品不追求精細的線條,而是以明亮的筆觸與色塊捕捉光線變化,呈現出印象派對光與色的探索精神。

個人精選:皮耶・波納爾的《鄰近維農塞納河畔的房屋》/House on the Seine near Vernon/1916

raw-image

波納爾在視覺上特別講究色彩的交織與細緻的筆觸,他不像印象派那樣寫實捕捉自然景象,而是透過記憶與感受將風景再現於畫布上。他晚年定居於法國南部,作品更趨向內斂與詩意,這幅《鄰近維農塞納河畔的房屋》正是這時期風格的代表。

這幅畫描繪的是法國北部諾曼第地區的鄉間風光,畫面以柔和的綠色與藍色為主調,呈現出一種平靜、抒情的田園氛圍。中景中的橘紅色屋頂建築位於兩排高大樹木之間,隱沒於自然中,而前景的水面與岸邊樹叢則透出一種略帶裝飾性的抽象感。整體構圖具詩意,顯示出波納爾對色彩光影的高度掌握。

個人精選:亞伯特・馬爾凱的《陽光下的阿爾及利亞布吉港》/The Port de Bougie, Algeria, in Sunlight/1925

raw-image

亞伯特・馬爾凱(Albert Marquet)為野獸派(Fauvism)運動的早期成員之一,與馬蒂斯是同窗好友。他早年使用明亮強烈的色彩,後來風格逐漸趨於和緩沉穩,作品以風景畫為主,特別鍾情於描繪水岸、港灣與城市遠眺的場景。

他的畫作結合印象派對光的敏感現代主義的形式簡化,經常被視為野獸派與現代風景繪畫之間的橋樑。與其他野獸派畫家不同的是,他不熱衷於誇張變形或實驗性筆觸,而是以一種克制、理性的方式表現視覺美感。

這幅作品描繪的是北非阿爾及利亞布吉港(今稱貝賈亞 Bejaïa)的港灣風景。畫面視角採取俯瞰角度,可見紅瓦屋頂、停靠的船隻、遠方山脈與寧靜碧海,光線明亮、色彩純淨,營造出悠閒且簡潔的南地風光。紅瓦與蔚藍海面形成視覺張力,反映強烈日照下的地中海氣候。建築、山與海的平面構圖,展現幾何性與裝飾感,與立體派和新古典主義之間的語彙有所對話。平塗式筆觸與乾淨輪廓突顯出馬爾凱對光影、空間與色彩面的掌控。

個人精選:喬治・秀拉的《翁夫勒的燈塔》/The Lighthouse at Honfleur/1886

raw-image

這幅畫描繪諾曼第海岸的小鎮翁夫勒(Honfleur)港口的燈塔,前景有一艘高帆船,背景為平靜的海面與天際。 氣氛:簡練的黑白對比營造出寧靜、平衡又略帶神秘的氣氛,顯示秀拉在非彩色作品中同樣重視結構與光影。 這幅畫與他的彩色點描畫作風格不同,卻同樣展現他對於光影與構圖秩序的精準掌握。這種陰影層次與光感控制技巧,也常被視為他後來色彩理論發展的基礎。

細看也有很多細節。

raw-image

個人精選:保羅・希涅克的《勒普利岡:漁船》/Le Pouliguen: Fishing Boats/1928

raw-image

這幅畫描繪的是法國大西洋沿岸小鎮勒普利岡(Le Pouliguen)的港口景色。畫面中充滿色彩斑斕的帆船,排列在寧靜的水面上,倒影與光影交錯,透露出和煦陽光下的港灣生活氣息。希涅克使用細膩的筆觸與色彩塊狀的排列手法,展現他對光線與空氣的觀察,同時也延續他「點描派」(Pointillism)背景中對色彩調和的追求。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紀念品商店

raw-image

這次展覽的紀念品商店特別不一樣,跟那種大量重複的紀念品不同,這次特別製作的紀念品,全部都經過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一一確認,嚴格檢視後才放行製作,包括畫作圖像周邊、文具、帆布袋、服飾配件等,品質與設計真的比我以前看過的展覽厲害太多。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此外,以下這區是直接從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運來的紀念品,一看就回想起在紐約逛這間美術館的熟悉感。如果要買紐約限定的、不是台灣特別為這次展覽製作的,來這兩櫃就對了。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其它就是一些例行的展覽機。

raw-image
raw-image

最後錢包失血、滿載而歸。

raw-image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觀看與感受

這次觀展對我而言不只是一次看畫的經驗,更像是一場橫越時空的心靈旅行。從雷諾瓦筆下的光影遊戲,到梵谷內心的瘋狂與堅定,再到馬諦斯對生活的熱愛與簡約呈現,我感受到藝術不只是創作,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作品的選品非常有趣,選出了各式各樣不同時代下、不同生活背景的藝術家作品,發現了很多新的故事跟生活樣貌,藝術是記錄生活的媒介,透過這些話去更了解當時的世界,就是每次看展的最大樂趣了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ndrea YU-avatar-img
4 天前
好完整的分享,看完好想去看展!謝謝分享🫶🏻
❦ 莊小昕-avatar-img
2025/06/14
您看出好多細節!超強!
❦ 莊小昕-avatar-img
2025/06/14
這次觀展對我而言不只是一次看畫的經驗,更像是一場橫越時空的心靈旅行。從雷諾瓦筆下的光影遊戲,到梵谷內心的瘋狂與堅定,再到馬諦斯對生活的熱愛與簡約呈現,我感受到藝術不只是創作,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作品的選品非常有趣,選出了各式各樣不同時代下、不同生活背景的藝術家作品,發現了很多新的故事跟生活樣貌,藝術是記錄生活的媒介,透過這些話去更了解當時的世界,就是每次看展的最大樂趣了吧! https://vocus.cc/article/684cfb30fd8978000113d109 謝謝分享!原來如此!!
avatar-img
極簡主義者阿斐拉的財務自由筆記
176會員
165內容數
希望透過這個系列一一介紹我在理財上所學習到的筆記跟選擇困難歷程,慢慢達到人生自由的目標!
2025/06/09
紀錄片《造山者》深入探討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歷程,從RCA計畫到臺積電的全球佈局,呈現臺灣在科技發展上的關鍵選擇與成功經驗。本片訪問多位產業關鍵人物,並從宏觀的戰略層面分析臺積電與地緣政治的複雜關係,揭示臺灣如何從科技邊陲躍升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核心。
Thumbnail
2025/06/09
紀錄片《造山者》深入探討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歷程,從RCA計畫到臺積電的全球佈局,呈現臺灣在科技發展上的關鍵選擇與成功經驗。本片訪問多位產業關鍵人物,並從宏觀的戰略層面分析臺積電與地緣政治的複雜關係,揭示臺灣如何從科技邊陲躍升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核心。
Thumbnail
2025/06/07
陽明山高家繡球花田水尾第二園區,小巧寧靜,適合拍照與放鬆。交通方便,可開車或搭乘小15公車。繡球花顏色多變,盛開的花牆讓人彷彿置身花海。園區設有拍照道具及景觀平臺,輕鬆好拍。
Thumbnail
2025/06/07
陽明山高家繡球花田水尾第二園區,小巧寧靜,適合拍照與放鬆。交通方便,可開車或搭乘小15公車。繡球花顏色多變,盛開的花牆讓人彷彿置身花海。園區設有拍照道具及景觀平臺,輕鬆好拍。
Thumbnail
2025/06/06
想逃離都市喧囂?那就來趟烏來信賢步道+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的療癒之旅吧!這條路線輕鬆好走,沿途瀑布流水、森林芬多精,身心靈都能得到徹底洗滌。適合親子、長輩,是夏日避暑的絕佳選擇!
Thumbnail
2025/06/06
想逃離都市喧囂?那就來趟烏來信賢步道+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的療癒之旅吧!這條路線輕鬆好走,沿途瀑布流水、森林芬多精,身心靈都能得到徹底洗滌。適合親子、長輩,是夏日避暑的絕佳選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Tate Modern典藏大展!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堂堂登場! 位於二樓的《青春印記》,同樣不容錯過喔。
Thumbnail
Tate Modern典藏大展!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堂堂登場! 位於二樓的《青春印記》,同樣不容錯過喔。
Thumbnail
幾個月前台南美術館二館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合作,打造了《千載南逢—故宮國寶佇臺南》展覽,透過國寶文物的展示以及數位科技的重製,讓觀展者除了品味精緻文物之美,也能乘著科技的翅膀,一起翱遊古今中西!而我總共去看了兩次這檔展覽,真的非常大開眼界,不禁覺得這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Thumbnail
幾個月前台南美術館二館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合作,打造了《千載南逢—故宮國寶佇臺南》展覽,透過國寶文物的展示以及數位科技的重製,讓觀展者除了品味精緻文物之美,也能乘著科技的翅膀,一起翱遊古今中西!而我總共去看了兩次這檔展覽,真的非常大開眼界,不禁覺得這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Thumbnail
近期有許多討論度很高的展覽話題,像是北師美術館的《戰鬥之城‧終》、奇美博物館的國際大展《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科教館的「teamLab共創!未來園》以及《波隆那世界插畫大獎展》,這些很熱門的展覽,適逢暑假期間,據說連平日都人山人海,或是預約登記要排得比較久,讓不喜歡湊熱鬧的我望之
Thumbnail
近期有許多討論度很高的展覽話題,像是北師美術館的《戰鬥之城‧終》、奇美博物館的國際大展《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科教館的「teamLab共創!未來園》以及《波隆那世界插畫大獎展》,這些很熱門的展覽,適逢暑假期間,據說連平日都人山人海,或是預約登記要排得比較久,讓不喜歡湊熱鬧的我望之
Thumbnail
高雄市立美術館《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即將開展,這次將展出:大衛.霍克尼、畢卡索、安迪沃荷、法蘭西斯·培根、杉本博司等多位 20 世紀重量級現當代藝術家的繪畫與攝影作品...
Thumbnail
高雄市立美術館《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即將開展,這次將展出:大衛.霍克尼、畢卡索、安迪沃荷、法蘭西斯·培根、杉本博司等多位 20 世紀重量級現當代藝術家的繪畫與攝影作品...
Thumbnail
【國際博物館日】 今天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自1977年起,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每年舉辦國際博物館日,主要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博物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管道。
Thumbnail
【國際博物館日】 今天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自1977年起,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每年舉辦國際博物館日,主要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博物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管道。
Thumbnail
2024年5月,奇美博物館將引進超級國際大展《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Masterpieces from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這是英國國家藝廊200年來首次在台展出,展覽將展出50位大師的真跡。
Thumbnail
2024年5月,奇美博物館將引進超級國際大展《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Masterpieces from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這是英國國家藝廊200年來首次在台展出,展覽將展出50位大師的真跡。
Thumbnail
介紹 2024年春季初香港的文化活動: 1)提香與文藝復興威尼斯畫派 —烏菲茲美術館珍藏展 2)美學之眸:千燈室珠寶珍藏展
Thumbnail
介紹 2024年春季初香港的文化活動: 1)提香與文藝復興威尼斯畫派 —烏菲茲美術館珍藏展 2)美學之眸:千燈室珠寶珍藏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