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探討了個人在中年時期經歷的深層心理變化,這些變化是走向「個體化」與「真實自我」的關鍵。本章的重點涵蓋了以下幾個核心概念:
- 人格面具與陰影的對話
- 人格面具 (Persona) 是個體為適應社會生活條件而有意識地創造出來的「必要虛構角色」或「對外呈現的臉孔」。我們在不同的關係中(如子女、受雇者、愛人)會戴上不同的面具。雖然面具是與外部世界連結的必要方式,但人們卻可能將其與「真正的自己」混淆,甚至「認為自己就等於那些角色」。當這些角色發生變化時,個體就會經歷自我感的喪失。
- 陰影 (Shadow) 則代表著「被個體壓抑或遺忘的每件事物」。它包含了許多「深具活力但卻有問題的東西」,例如憤怒、性慾,但也包含了「歡樂、自發性與未點燃的創造之火」。社會要求個體壓抑部分本性,導致心靈內容分裂,形成陰影。
- 中年時期的對話:在中年時期,人格面具與陰影的對話變得不可避免。當自我不再獨攬大權,認為自己清楚知道自己是誰並能掌控一切時,這會促使人格面具與陰影展開對話。這個對話旨在讓「人格在社會現實與個體真實之間達到平衡」。個體越投入於維持特定的自我形象,其為適應現實而發展的片面性就越強,對安全感的投入越多,陰影的入侵就越必要且令人不安。面對並整合陰影,能夠帶來「神經質分裂的療癒」和「個人的成長」。透過誠實面對自私、依賴、恐懼、嫉妒,甚至破壞能力等陰影面向,可以幫助個體撤回對他人的投射。整合陰影需要負責任地在社會中生活,同時更誠實地對待自己。
- 中年外遇
- 中年外遇的發生率據報導約為百分之五十左右,男性略高於女性。霍利斯認為,沒有人會故意搞砸自己的生活,但外遇仍舊發生了。
- 投射的承載者:外遇中的「第三者」通常是「投射的承載者」。當婚姻中的伴侶被證實為「僅只是個普通人」時,第三者就成為了阿尼瑪(男性內化的女性經驗)或阿尼姆斯(女性內化的男性經驗)投射的新對象。這種投射反映了個人「失落的靈魂」或內心未發展的部分。
- 潛在的動力:外遇通常是個體為了獲得更多生命、為了重生所做的「盲目摸索」,儘管結果可能對自己和他人有害。它揭示了伴侶關係可能承載著巨大的無意識包袱和童年需求。
- 從孩子到親子
- 在中年時期,與父母的關係會發生改變,包括父母權力的衰退。個體必須學習將自己與父母區分開來,並「擺脫過去的囚犯身份,與其天性及成年期變得疏離」。
- 父母情結的影響:童年經歷和父母關係對個體對待自己和世界的態度有深遠影響。父母情結的影響力非常大,因為父母在幼年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果父母未能活出自己的生命,這會成為孩子「最沈重的負擔」。
- 個體化的呼喚:中年是去處理這些父母情結的關鍵時刻,並認識到父母也是「走向了,或未能走向自己開闊人生道路的人」。父母個體化程度越高,孩子就越自由。個體必須放手讓孩子自由發展,而不是將自己未實現的生命投射在他們身上。
- 職業世界:工作與使命
- 工作對於許多人而言,不僅是賺取薪水,更是「產生意義或否定意義的重要場合」。它也是「身份認同」的主要載體,人們將自己的身分認同投射在職業上。
- 投射的消融:當這些投射在中年時期消融時,人會對工作產生不滿,進而踏上「中年之路」。
- 尋找使命:此時,個體被要求「激進地」詢問自己:「我的召喚是什麼?」。這意味著從僅僅為了謀生而工作轉變為尋找個人使命或熱情。這可能需要「犧牲自我」對便利生活和安全感的需求,因為「靈魂有其需求,而薪水與津貼是無法讓它滿意的」。
- 劣勢功能現身
- 榮格提出了八種人格類型,包含了內傾與外傾、以及思維、情感、感官與直覺四種功能。
- 主導功能與劣勢功能:主導功能是我們最常反射性使用的功能,而劣勢功能則是我們「最少使用的功能」或「讓自己最不舒服的功能」。
- 中年的轉變:在中年之路,心靈中「較未發展的部分會吸引我們的注意」。社會對專精化的獎勵,會使我們的人格變得狹隘。當人們感到被「卡住」時,與內心深處的自由小孩(或劣勢功能)連結,可以帶來更新。將劣勢功能帶入意識,有助於平衡片面的人格。
- 陰影入侵
- 陰影是「被個體壓抑的每件事物」。當人們投入大量能量去維護某個特定形象或面具時,壓抑的事物就越多,導致「陰影的入侵就會越來越多」。
- 行為表現:這些「脫緒行為」(如外遇、藥物濫用)可能代表著一種「盲目摸索」,旨在「面對於陰影,認識黑暗的一面」。陰影的蹤跡可以在「無意識的行為、對他人的投射、憂鬱或身體病痛」中找到。
- 力量來源:陰影「飽含潛力」,意識到它的存在會使我們成為「更完整、更有趣的人」。它體現著「未被允許表達的生命」,以及「失去的感受性」、「創造力」和「自發性」。有意識地與陰影相會,是中年時期非常重要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