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講自己的老本行,防曬產品
我進到FMCG產業一開始接觸的產品就是防曬,不過當時是開發自家防曬劑的檢測方法,沒有真的去做配方開發,而是到了日商後才開始接觸防曬配方工作。
媒體喜歡用聳動標題已經是習以為常,個人消費品又常常被某些所謂的"專家"用"毒"、"致癌"、"過敏"拿來嚇唬一般大眾。
今天不探討媒體與專家的行徑,而是來解讀這個新聞標題

這是一個澳洲當地的媒體所製作的中文新聞,標題很如實的傳遞事實,並未有過多情緒上渲染,所以我往下翻了內文。

一個非營利組織,委託第三方進行測試SPF值,拿到的結果與廠商標記的天差地遠。 看到這裡我就坐不住了
- 第三方檢測單位公正性的誤用
不是質疑檢測單位的公正性與檢測準確性,而是檢測單位之間就有天生的系統性誤差。 防曬SPF值的非人體測試(in vitro test)是將防曬塗抹在塑膠的面板上,再放入機器中量測,這之中就有很多會發生誤差的步驟,比如塗抹的手法、操作塗抹的人、檢測環境是否恆定,同一個機構不同操作者之間就有可能出現數據誤差,不同的機構之間更可能出現顯著差異。我不認為一個非營利組織拿著"第三方檢測結果"就對產品的功能下定論是多公正的表現,這樣的報導反而我會完全不相信這個非營利組織。因為他們的認知還存在者巨大的落差
- 商品標示的可靠性
以前防曬產品是屬於特殊化妝品範疇,需要拿到食藥署許可的粧字號才可以販售,要拿到粧字號就必須上繳檢測報告,而現在改成一般化妝品,廠商再也不需要提供檢測報告給監管機關,只要自己留存備查即可。
所以,現在市場上的防曬產品標示都是合規且可信的嗎?
要我說,我一定都相信廠商拿得出檢測報告來證明自己的清白,品牌也是因為這些報告才會把數值寫在產品包裝上,但你知道都是SPF50,廠商委託做的檢測是人體測試(in vivo test)還是體外測試(in vitro test)?廠商委託第三方執行的事嚴格的塗抹量還是多50%的塗抹量?那些檢測又是只能在機器上檢測沒辦法用人體做測試?
- 廠商突圍的機會
就是因為這中間有太多資訊差可以操作,監管機關放鬆管理力道,讓非常多廠商投入防曬產品的販售,市售產品的防曬標示越來越沒辨識度跟用意。 我認為廠商若願意公開防曬檢測報告,那在一票氾濫的高防曬產品裡,除了能以另一個方式抓取消費者的注意力,還能夠強化品牌的名譽,即便未來遇到像澳洲這樣的非營利組織揮舞著"第三方公正檢測"這樣的大旗,也不太會被人群的恐懼給沖垮。
今天分享這種新聞要怎麼看待後,未來再來談防曬產品怎麼挑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