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書之前,
這本書的書衣就已經開始說故事。
🌕第一眼看起來像幅橫切開的社區縮影,
一戶戶住家,有的空著、有的亮著燈,
有的住著角色、有的擺著冷氣機。
視角像是下班回家時望見的鄰居窗戶,
有時是暖黃燈光,有時是無聲的電視光。
書衣的設計拉近我們與故事的距離,
讓人感覺這不是遙遠的童話,
而是可能發生在附近哪棟樓裡的事情。

書衣背後的玄機請勿錯過啊!
而書衣下真正的封面卻幽默了起來,
兩隻長耳朵兔子並排坐在桌前,
一動不動像是盯著我們,
桌面整齊得像等著上菜。
光看他們的表情,就知道有點不對勁。
🌕故事從高溫開場,
城市像罩著一層看不見的棉被,
彷彿北部這幾天的暑氣,汗黏在皮膚上,
讓人不想說話也不想動作。
大家關起門,關起窗,關起所有與外界的連結。
這種氛圍不是誇張的渲染,
我們在未來的每個夏天或許都得經歷。

🌕就在這樣的夜晚裡,
月亮居然開始滴滴答答的融化了,
像融化的冰,滴滴答答,
無聲的改變著世界。
這樣的設定,
不只是讓故事有了戲劇起點,
也讓人重新看待月亮的角色。
它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天體,
而是也會受不了熱、可能會融化的存在。
🌕當月亮開始融化,
整個城市還在沉睡,沒有人察覺、沒有人反應。
只有一位狼奶奶,
從陽臺往外看了一眼,提起臉盆往外衝了出去。
她接住從天空滴落的月亮,
一盆一盆,盛滿金黃色的光。
接著,她把月亮水倒進模具裡,
一格一格,小心放進冷凍庫。
這樣的動作,看起來好自然,
卻有著極高的情感重量。
她不是主角,也沒有要拯救世界,
她只是剛好注意到了、
剛好還有力氣做點什麼,
剛好也沒被熱氣弄得太遲鈍。
她接住月亮,也接住了故事的節奏。
🌕這種沉穩與實際,是白希那角色的一貫氣質。
看起來不是主角的人,卻總搶到故事的重心。
白希那筆下的角色常這樣,
看起來像路人,但動起來才知道,
誰掌握了整個故事的節奏。
即使他們不閃耀,但足以點亮整個場面。

🌕月亮繼續滴落,
城市裡的冷氣與機器不堪負荷停電了,
這座本來被光與聲音充滿的城市,
一瞬間沉進了安靜與黑暗。
正是這一刻,人們開始走出門。
他們各自從家裡出來,沿著黑暗中微弱的光,
慢慢朝同一個方向靠近。

🌕當大家走到狼奶奶門前,
狼奶奶打開門,拿出月亮雪酪,
遞給每一個來的人們。
這個畫面既有趣又溫暖,
發光的月亮雪酪被一隻隻手拿著,
彷彿城市裡散落的燈火又重新聚起來。
每個人都捧著一搓搓金黃的光。
吃下雪酪後,
悶熱無比的暑氣立刻消散了。
這月亮雪酪像是解暑藥,
讓他們在悶熱與黑暗裡,
有了一點「可以承受」的空間。

🌕就在大家以為這一晚就這樣結束時,
門又響了,是兩隻長耳兔,神情莊重,
姿勢筆直,背著厚重行囊站在門外,
他們應該不是路過想蹭一枝月亮雪酪。
🌕如果你不認得他們,
想想月亮和他們的關係,就會明白,他們的出現,
意味著有點什麼被弄丟了⋯⋯
那麼,狼奶奶會怎麼辦呢?
🌕聊完了故事,來說說這本書的畫面,
書中的圖像是以立體紙偶、
實景模型與實體打光共同構成。
角色和場景以手工紙偶和迷你模型搭建完成,
燈光則是實地打光呈現出來,而非電腦後製。
這些紙偶被擺放進一格格小場景中,
再以借位攝影取景拍攝。
畫面中的光與空氣都是真實存在的,
角色有體積,場景有縱深,
每一頁都像一幕精巧的紙上劇場。
這是白希那一向擅長的創作方式,
這樣的方式更加依賴光線與空間來說故事,
而且考驗著讀者和作者間的默契,
確信讀者能看見細節,
確信讀者會對光與材質的變化產生情緒反應。
🌕光,是這本書最關鍵的語言,
從月亮滴落的亮、到雪酪發出的柔光、
到門外透進來的那一小片黃,
光從來不只是照明用,
而是敘事的節奏,是情感的觸點。
這些光不在每個關鍵時刻提醒我們,
有人正在做點什麼,
某種關係正在被重新連上。
這本書沒有告訴你要省電,
也沒有告訴你冷氣該高一度,
也沒有宣揚環保很重要,
當然也沒說到SDGs,那這本書想說什麼?
🌕當城市陷入酷熱與斷電的靜默,
沒有超人站出來拯救世界,
只是有人剛好還願意抬頭看看天,
剛好還有力氣做點什麼。
一枝月亮雪酪不會改變現實,
但它提醒我們:
哪怕只是一點光,
也能成為某個夜晚的轉捩點;
即使是小小的分享,
也能為某個夜晚帶來轉變。
《月亮雪酪》(暢銷典藏版)
作者|白希那
譯者|蘇懿禎
出版|維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