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撿過一顆石頭,
然後捨不得放下?不是因為它特別漂亮,而是因為它「剛剛好」。
剛剛好落在你那天的心情裡,
剛剛好讓你想起某個人、某個地方,
或某個你以為早就忘了的自己。
這本書,就給我那樣的感覺。

封面是一個孩子微微彎腰,
身體向前傾斜,
他的神情是完全安靜的專注,
這是只在孩子身上看得到的動作,
一種還相信萬物皆有聲音的眼神。
🪨整本書就是從這個動作開始的,
一個人願意彎下身,
去碰觸一樣不會說、不會動的東西。
這樣的靠近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姿態。
石頭是那麼稀鬆平常的東西,
我們走在路上大概不會注意到,
但它會在你拾起的時候,
提供一種重量,一種實感。
這個世界裡太多東西輕得可以被忽略,
而石頭提醒你,有些東西值得用雙手去握住。
🪨繪本裡沒有哪個人是主角,
孩子們輪流出現在不同場景裡,
有人爬上大石塊,
有人在沙灘上把小石頭疊高高,
有人蹲著把石頭排列成特定模樣,
有人只是坐在石頭什麼也不做。
這些畫面沒有特別厲害的地方,
但每一幅都像呼吸,
動作都不大,卻有東西沉在心裡了。

🪨這一頁是陽光黃的頁面,
幾個孩子在一大片巨石上攀爬。
有的爬到高處,有的還在起步,
還有個站在一旁觀望。
岩石的紋理細緻流動,
像地層的時間記錄,也像是大地的年輪。
這頁的文字:
「你一眼就能看出來,
那些巨大的石頭是讓人攀爬的。」
看起來是在講岩石,其實也像是在講孩子。
每個孩子就像一顆巨大的石頭,
不是只看表面就能懂的。
他們的內在,常常比外表還更深、更廣,
只是我們可能還沒看到而已。

🪨這個跨頁無比生活化,
左頁,好多石頭堆成一座塔,
每一顆都不一樣,有大有小。
這些石頭乍看只是在做平衡遊戲,
但卻也在告訴我們,
我們把生活中微小的東西放在一起,
也能蓋出自己的世界。
右頁有幾個孩子趴在地上,
專心的用石頭、貝殼和小桶子,
一顆顆的把沙子隔出一間間「小房間」。
那些房間沒有牆、沒有屋頂,
但在孩子的心裡,這就是一個家。
文字說:
「你也可以把石頭排成好幾排,
替一小時後就會消失的房子隔出幾個小房間。」
聽起來有點悲傷。
但其實這正是孩子的真,
他們知道海潮一來,
這些房子會消失,還是認真的蓋,
因為那一個小時裡,這些房子就真的存在過。

🪨再翻幾頁,
是全書裡我最喜愛的畫面之一:
夜晚,一個孩子躺在大石頭上,仰望星空。
背景是深深的灰藍,孩子穿著紅衣、黃褲。
左頁文字寫著: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你什麼都沒在做,
就像他們也可能認為石頭什麼都沒做那樣。」
右頁文字寫著:
「但你和石頭都知道他們錯了。」
這段話只有平靜的陳述與深深的理解。
它讓我想到那些被誤會的日子、
那些沒被看見的努力,
還有那些靜靜坐著、但心裡其實正在翻湧的時候。
這段話寫給孩子,
也寫給每一個不想被催促的大人。
那顆石頭,此刻成了床、成了肩膀、
成了靜靜陪伴我們的一部分。
🪨另一頁這麼說:
「如果有時候,
這個世界好像沒留意到你真正有多麼巨大,
別忘了山脈裡面的那些大石頭。
它們有些也不會被看見,
然而它們的巨大並沒有消失,就像你的一樣。」
這其實是在偷偷對那些安靜、
不多話、卻一直在努力生活的大人說:
「我懂你。」
我們太習慣為了證明自己而發光,
但有些人選擇成為構成地形的那種東西,
安靜、持久、穩定、不會塌。
🪨書裡的插圖全由費莉西塔・莎拉完成,
水彩般暈染的顏色、
石頭與土壤間無明確邊界的筆觸,
讓整體視覺充滿觸感。
我們彷彿可以感覺到石頭的冰涼,
或踩在沙地上細細碎碎的摩擦聲。
書中的孩子們皮膚顏色各異、髮型不同。
沒有人是主角,但每個人都在做自己的事,
這本書不只是給孩子看的,
它也是一種給大人的提醒:
觀察,是一種選擇的開始。
🪨你也許會記得某個午後:
在海邊撿了一顆石頭。
走著走著,它卻慢慢變得有點重要,
不是因為它特別漂亮或稀有,
只是因為你撿了它、拿著它、
和它一起走過一段路。
這本書的畫面,就是那種感覺。
《小王子》裡有句話,
「正因為你為你的玫瑰花費了時間,
它才變得如此重要。」
我們對石頭的感情,或許也是這麼一回事。
🪨不是所有東西都要有清楚的功能,
不是每種情感都能準確解釋。
有時候,一顆石頭會被你留著,
只是因為當你看見它的那一瞬間,
你也恰好看見了某個版本的自己。
我們不一定需要正確的答案,
只需要在某個安靜的時刻,
有一顆剛剛好的石頭,
可以握在手心,陪著你不說話。
那顆石頭不會變什麼,也不需要變什麼。
它的意義,不在它本身,
而在於你願意跟它一起走過一段路。
你怎麼對待那顆石頭,
或許就是你正在學著怎麼對待自己。
《當你發現一顆剛剛好的石頭》
作者|瑪麗・蓮・芮
繪者|費里希妲.薩拉
譯者|黃又青
出版|阿布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