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此文章之圖表,在查理持續的明確指令、方向引導與細部調整下,由Claude.ai所繪製完成。
投資的第一個大哉問,就是買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許因人而異,但共通的前題卻很重要:「與其買錯,寧可不要買」。因為投資的關鍵就是買對東西,如果買錯,一切就錯了,也就是說:「事物的初始,就決定了一切」。舉例來說:如果你在買股票或ETF之前,能確信自己買對東西,也明白它們的長期走勢一定是持續向上,短期則會受各種因素影響,呈現隨機波動的走勢。那麼,在有信心自己買對東西的情況下,就「不會在乎買進股票後股價下跌」,而且股價「下跌仍敢持續買進」才會成為可能的事。否則,股價下跌就恐慌,一切就會亂了套。也就是說,在投資前,就要知道結果。
當然,此時的你,理論上已不再受到商業行銷或誤判心理的影響(這不容易,即使已經懂了先前的內容),並已決定採行穩當的投資原則。那麼,除了前述三章所提及的之外,還需要那些思維,才能讓我們有能力不要買錯東西,並且在投資前,就知道(大概的)結果呢?
巨觀與微觀-買大盤指數?還是個股?
首先,我們先試著來解決一個買什麼的選擇題:「買大盤指數?還是個股?」
巨觀=投資大盤指數:簡單、規律、不用預測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是如何看這整個世界的呢?你可以坐在海邊望向大海,也可以登上台北101、東京晴空塔或任何的高樓往下俯視,或是在夜晚躺在寬闊的草地上仰望天空。請問,你會看到什麼?你不用猜想,就知道你會看到什麼。
望向大海,你會看到有規律的潮起潮落、海浪、岩石還有外海的船隻。從高樓往下俯視,你會看到有規律的日出日落帶來整個市景的光影變化、遠處的高樓,以及像螞蟻般移動的汽車,晚上則會有佈滿燈光的夜景。仰望天空,你自然會看到月亮有規律的陰晴圓缺、滿天的星星,以及偶爾一閃即逝的流星。
從巨觀的各種角度看這整個世界,其實是簡單而規律的,每個人都知道他會看到什麼,還沒有行動前我們就已經知道結果。
那投資的世界呢?巨觀、整體上來看,在還沒有行動之前,你就應該要知道哪些簡單有規律的結果呢?答案是:
- 股市長期而言,其實是一直不斷往上漲,並伴隨偶爾出現的大小股災。
- 如果把整個股市都買下來,被動不要理它,長期而言平均的年化報酬率就是8%~10%。
- 股市裡一定有人會賺得比較多,但也有人會賠很多。所有成天忙著交易的主動投資人,他們賺賠的總合,再加上交易成本,就是整個股市的總報酬。
- 想簡單賺(分)到一個平均的(總)報酬,就是採行被動投資,透過投資整個股市的市值型ETF,把整個股市買下來。
- 簡單買下VT(全世界的股市)、VTI(整個美國股市)、VOO或SPY(美國前500大企業),或是台灣五十(台灣前50大公司),你的投資結果,「長期而言」就大約是8%~10%。
這就是從巨觀整個股市大盤的角度,來看投資的世界。你不需要太多的知識或能力,就會得到一個非常簡單而規律的答案:買下大盤指數長期持有。只是它的規律周期不是日復一日,或是年復一年,而是「長期而言」(伴隨偶爾發生的股災),你會獲得主動投資人賺錢與賠錢總合的平均值。

美國S&P 500指數的老牌ETF: SPY,即使不加計每年配息,仍是不斷地上漲。
微觀=投資個股:取決能力圈 x 可測性
但我們不可能總是以巨觀、整體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更不可能總是「長期而言」,因為長期而言,我們可能都已經死了。再者,我們有“該死”的好奇心,會想要探知未來,洞燭先機,贏過別人,要我們保持未知(第二章第三節)非常困難。我們總是想要知道明天會怎樣?未來會如何?凡事總想要有一個答案,好比別人更懂一些,或覺得更安穩些。
於是,人們自然會去微觀這世界的一切。比如說,我們不僅想要知道何時日出日落,還想知道哪個季節?太陽為何?會直射我們所在之處,讓我們感覺特別熱。我們也不僅想知道月亮的陰晴圓缺,還想知道為何月初看不到月亮從東方昇起?又為什麼我們只能看到月亮的同一面?
一旦大多數日、月、星斗與潮汐的知識都有了,也知道偶爾就會出現日月蝕、流星、海嘯、地震和颱風,人們又會進一步想知道海嘯或地震何時會發生?颱風路徑怎麼走?甚至慧星會不會撞地球?大陽的能量會不會用盡?即使在「能力圈」裡具備專業知識的科學家,都說有些事情很難預測,但總是會出現某個預言家,宣稱他能預測這一切,包括地球何時會滅亡。
在投資的世界裡,從微觀個股的角度,各種不同的投資人,也不斷地試圖預測,想比其它人更早預知未來。有的謹守自己的「能力圈」,只做自己能力範圍的事,同時保持未知,知道什麼是可預測與不可預測的;有的則是從早到晚,無時無刻都在做「無效的預測」。
當散戶投資人要投資個股時,必須先問問自己,「你的能力圈在哪裡?」一如第三章最後一節所強調的,理解自己的能力,謹守自己的能力圈,才不會買錯東西,也只有如此,才會有堅強的心智面對股價的波動。
如果我們決定微觀一檔個股,這件事有沒有在自己的能力圈裡頭,自然是最重要的事,其次則是這間公司的未來能否預測。「能力圈」與「預測性」兩者的相互關係,我把它做成如下的一張表格,同時將左上方的三個方格打勾,只有標記打勾的,才是散戶投資人應該投資的東西。
一間公司的可預測與否,通常直接取決於其所屬產業的特性,例如食品、電信、金融業的可預測性,就比新興科技產業甚或新創企業來得高。同時,投資人有沒有在能力圈裡頭,也間接影響可預測性。例如,投資人如果誠實面對自己根本一無所知,就不會誤以為自己在能力圈之內,可預測的東西也會變成不可預測。
散戶最常見,也是最糟糕的狀況,就是閱讀許多理財資訊與新聞之後,便誤以為自己有能力預測或判斷某個產業趨勢,然後便相信某檔個股會上漲,或應該要上漲。不只誤以為自己在能力圈裡頭,也把不可預測的東西,認為是可預測的。
通常這樣的自信,其實是來自他人的想法(第一章)。有時該檔個股的確也上漲了,但投資人卻忘了當網紅或老師在推介某支股票時,那支股票短期間上漲的可能性必然增加。當然,有時這也是既有股東或主力倒貨的機會,散戶也常常因此被套牢。這就是下方「能力圈與預測性矩陣圖」右下角的情況,也是常常帶來災難性結果的最危險區域。

只有在左上方三個打勾的情況下才能投資個股,缺乏專業知識只能投資可預測性高的股票。
我簡單地列舉這張圖的九種情況:
可預測情況下:
可預測性高的股票,通常是大型企業、歷史悠久、業界領導者,具備強大護城河。
- 在能力圈內+可預測(理想投資區域)
- 例子: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巴菲特深度了解消費品行業,可口可樂的商業模式穩定可預測,品牌護城河相當明確。只要在能力圈之外,他都不願意投資。
- 一般人的簡單做法則是:在自己最熟悉、專業的領域,選擇投資藍籌股。藍籌股通常為業界領頭羊,財務穩健歷史優久,配息穩定流動性高,往往也是主要指數的成份股。這類股票可預測性高,配合專業長期持有,通常風險極低。
- 在能力圈外+可預測(學習機會區域)
- 例子:不懂科技產業的投資者,選擇投資國債或一流企業公司債。因為對主流科技產業不熟悉,選擇國債或公司債收益相對可預測,風險可控。
- 長期投資藍籌股、國債、投等級公司債,甚至是特定區域、類別或策略型ETF(例如高度分散投資績優股),實際風險其實不高。但因為在能力圈之外,可能因股價波動心驚膽跳,跌了就想賣而賠錢。反之,傻傻存股者往往更容易成功。
- 以為在能力圈內+可預測(過度自信區域)
- 例子:散戶因為用過iPhone就認為自己懂蘋果公司。以為了解產品就等於了解公司經營,實際缺乏深度分析能力。
- 過度自信以為自己在能力圈內,比知道自己在能力圈外糟糕許多。如果投資的是一流企業、績優股,未來前景大多還可預測,即使股價下跌也不致於一夕之間化為烏有。
不可預測情況下:
愈科技導向、快速變動的新興產業,不可預測性愈高。如果又是小公司、新公司,技術能力普通的公司,不可預測性更高。
- 在能力圈內+不可預測(謹慎投資區域)
- 例子:醫藥專家投資新藥研發公司。雖然具備醫藥專業知識,但新藥研發成功與否具有高度不確定性。
- 在變化快速或贏者通吃的各種科技新領域,有時擁有專業知識可能也沒什麼用。要投資預測性低的創新版、新興產業小型股、人工智慧(AI)、電動車,或是純粹依賴供需(企業無訂價能力)的景氣循環股,只能小心謹慎、分批投入,或靠高度分散投資降低風險。
- 在能力圈外+不可預測(很高風險區域)
- 例子:不懂加密貨幣的人投資比特幣。加密貨幣市場極度波動不可預測,圈外人很容易因為高度波動而賠錢,即使它持續不斷地上漲。
- 2021年掀起一股投機炒作風潮的非同質化代幣NFT(Non-Fungible Token),現在再也沒有人提了。大多時候,資訊技術有其運用的價值,但一張動不動就叫價數十萬的JPG圖檔,能被賦予多少的真實價值,一般人必須理性看待。
- 以為在能力圈內+不可預測(盲目投資區域)
- 例子:因為玩遊戲就認為自己懂遊戲股,投資新上市的小型遊戲公司。錯估自己對遊戲產業其實缺乏理解,小型公司成敗難以預測,新上市時通常估值都太高。
- 以為在能力圈內,不知自己其實並不了解,是一般散戶最大的風險所在。萬一投資的又是可預測性較低的產業(例如競爭性很大)、小公司(規模小不夠形成護城河)、新公司(籌碼被鎖定可能高估值),風險可能非常高。
無效預測情況下:
無效預測是指,雖然看起來好像可以預測或分析,但結果其實沒有效用,沒有辦法拿來做決策。無效預測比不可預測更危險,因為很容易就讓人誤以為真。在無效預測的情況下,所有的投資都極具高度風險。
- 在能力圈內+無效預測(避免投資區域)
- 例子:房地產專家在市場泡沫期,仍堅持傳統估值方法。雖有專業知識,但在市場非理性時期,傳統預測方法失效。
- 雖然預測方法已失效,但因為在能力圈內,大多數有經驗的專家應該能避開此類狀況。
- 在能力圈外+無效預測(危險區域)
- 例子:不懂股市的人聽信股市老師推薦買入垃圾股。既沒有投資知識,又依賴不可靠的無效預測來源。
- 這是股票市場裡最普遍的狀況,許多投資小白因為尚未具備投資知識,只能聽信財經網紅或股市老師的分析和推薦,但這些分析常常只是基於當下、過往的數據資料,對熱門產業順勢的樂觀(或悲觀)推測,這些預測常常是無效的。
- 以為在能力圈內+無效預測(最危險區域)
- 例子:2000年網路泡沫時期,許多人因為率先接觸網路,就認為自己懂網路股。但當時沒人知道未來網路的明確走向,加上又在完全非理性時期,市場上各種樂觀的無效預測,讓許多人遭受重大損失。
- 相較於前一種狀況,這種狀況更加危險。因為「以為在能力圈內」的情況,更有可能發生在有股市經驗的散戶投資人身上。投資小白賠一點也許就趕快認賠,但有經驗的散戶一旦自以為是,看了預測或分析就以為眼見為憑,所見即事實,通常都會帶來災難性的風險。
這九種情況清楚展示了為什麼「理想投資區域」是最安全的選擇,而「最危險區域」往往是投資人虧損最慘重的地方。關鍵在於有無詳實評估自己的能力圈,並認清市場的可預測性。
一項事物可預測或不可預測,是很容易判斷的,因為…大多數的事物都不易預測。試想:我們常常連親人、另一半,甚或自己到底在想什麼,都猜不透了,那會有什麼容易預測,或百分之百絕對(會賺錢)的事呢?但人們不喜歡未知和不確定性,所以只要有人預測某件事,總會吸引人們關注。
常導致災難且最讓人忽略的是,有時許多分析和預測寫的洋洋灑灑,但大多是無效或無用的。例如,預測一個月後某一天的天氣(還很久,不可能精準,沒有實用性)、預測大屯火山未來20年內可能會爆發(具參考性,但附近的居民總不可能因此決定搬家)、預測未來5~10年某個新興領域的複合成長率(過往許多新興領域的公司,例如穿戴裝置、NFT、元宇宙…等等都消失了,再多未來的成長預測都是無效的),或是預測各種不可預測的事物所得的結果(因為影響因素太多,預測可能亳無價值)。
市場上永遠都有人在預測未來,因為極度樂觀或極度悲觀的預測,往往能吸引投資人的目光。就算預測是無效的,對那些每天心情忐忑不安的投資人來說,也非常安撫人心。但是…如果因為閱讀許多無效的預測,反而誤以為某項事物是容易預測的,便會是最大的投資陷阱,每個人都應該極力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
以巨觀和微觀的角度買進
所以,現在你可以同時有兩個非常簡單的「買進」指導原則:
巨觀思維:儘可能把整個股市買下來。也就是被動投資和指數化投資,約翰柏格的想法。
微觀思維:只買自己懂的東西。也就是華倫.巴菲特和查理.蒙格的想法。
巨觀與微觀這兩個看世界的方法,在生活中,既然是可以同時並存的,那麼在投資的領域裡,就暫不需要費盡心力去比較它們熟優熟劣,因為每個投資人預計持有股票的時間可能都不一樣,而且決定長期持有的理由也不盡相同。投資人最重要的第一件事,其實是誠實評估自己:「是不是在能力圈裡頭?」
- 如果不在能力圈裡頭,就代表沒有微觀評估個別股票的能力。此時不做他想,就是採取巨觀思維的指數化投資,利用市值型ETF把整個股市都買下來。
- 若是在能力圈裡頭,理論上大多是處於能力圈與預測性矩陣左上方的「理想投資區域」和「謹慎投資區域」,只需注意避免掉入無效預測的陷阱即可(即矩陣左下方的「避免投資區域」)。
- 萬一不在能力圈裡,卻仍堅持嘗試投資個股,那建議先從可預測性高的個股慢慢開始。也就是矩陣中上方,具中度風險的「學習機會區域」。
除上述情況外,其它都極具高度風險。這樣一來,散戶投資人就不用受困在市場上永不停歇,爭辯投資大盤還是投資個股?哪個較優的衝突與矛盾之中。因為這一切,取決於投資人是否有微觀個股的能力,而不在於如何看這個投資世界的方法。
在嘗試說明投資大盤跟投資個股兩者之間,並沒有熟對熟錯或孰優孰劣的明顯界線之後。下一個章節,我想試著釐清另一個,也總是被拿來無止盡爭辯的論點:「被動還是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