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一次要看兩本繪本,
來自黃郁欽老師的「大毛熊系列」。
先來看《我是大毛熊》,
封面上的大毛熊擠滿整張畫面,
幾乎沒留下任何空間和背景,
似乎預告他從封面開始全面占領。
這是一種很有趣的開場,
角色用存在感碾壓進來,
彷彿說明:
「我不是來交朋友的,我是來宣示主權的。」
這恰好是大毛熊最深層的特質:
一種需要被看見、被肯定、被承認的渴望。

🐻故事一開始,
大毛熊看到什麼都喊:「這是我的!」
他是直接宣布,地洞是他的,胡蘿蔔是他的,
連別人正在進行的遊戲,
也被他一聲令下收歸己有。
他甚至不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要,
只是心裡有個想法:
如果不先抓住,好像就會不見。

他搶走胡蘿蔔,但一點也不想吃;
搶走遊戲場地,可是發現自己玩不起來;
搶走河流,游得好卻沒人鼓掌,
顯得空盪蕩又冷清。
🐻大毛熊的身形總是占滿畫面中央,
顏色濃烈,表情誇張,
彷彿整個森林就是他專屬的劇場。
其他動物被他逼到邊緣,甚至直接消失。
畫面的色彩也從一開始的豐富,
慢慢變成少少的幾個顏色,
當他獨占整個森林,畫面也跟著變得單調了。
這是一種視覺上的孤單感,
當一切都成了「我的」,世界就失去了「我們」。

🐻最具張力的一幕,
是小兔子們在玩捉迷藏,
大毛熊大喊「這是我的!」,大家只好逃開。
他站在城堡外,這時候的他終於發現,
有些快樂是得「一起」才能成立的,
但他卻似乎不知道怎麼一起。
而這份「不知道怎麼一起」,
其實是很多人心裡的寫照。
我們內心常常以為,
只要掌控、只要主動、只要先說「這是我的」,
就能守住我手裡的所有東西。
但結果往往相反,
越急切想抓住一切,手裡就越空。

🐻如果說第一本是大毛熊的獨占宣告,
那第二本就是其他角色的「受不了」。
《大毛熊不對啦!》封面上的小兔子,
滿臉驚恐,雙手舉高,一副快要被逼瘋的樣子。
背景的淺藍色,
彷彿是忍無可忍前的那一口大吸氣。
這個轉換很關鍵,依舊是「大毛熊系列」,
但故事封面宣告不再由大毛熊主導,
而是開始讓別人發聲。

🐻大毛熊開始學會說禮貌的話了,
「你好」、「對不起」、「謝謝」⋯⋯
但語言學會了,不代表他理解怎麼用。
他照著小兔子的教法試了一遍,
但幾乎每次都像是錯誤示範手冊般。

他在雪地裡開心的跳舞,
結果不小心踢倒了小狐狸的雪人,
大毛熊想了想,笑嘻嘻說「你好!」
嗯,還是用錯。

🐻鱷魚好心撿起他掉在河裡的蘋果,
他認真看著鱷魚的眼睛,說出「對不起!」
他仍舊有點笨拙,
仍然搞不太清楚這些用語的精準時刻。
直到那一刻,他不小心掉進洞裡,
他拚命把記得的句子全倒出來:
「你好!大家好!快救我!謝謝!謝謝!」
那些他曾亂用、用錯、捉弄人⋯⋯
而說出口的話變成了真正的求救訊號,
他真的想要有人理他,
真的想被聽見、被就起來。
🐻語言的學習,不只是記住幾個好詞,
而是學會在對的時候,說出對的詞。
更重要的是理解,
語言是連接人與人之間的橋,
不是遮掩情緒的保護罩。
🐻這兩本書的閱讀順序,
像是走過一段「人」的發展旅程。
第一本是嬰兒時期的本能,
「這是我的!」只要搶得到,就不算輸。
第二本則像是剛學會說話的孩子,
「你好、對不起、謝謝」,雖然還不太懂,
但已經在模仿與嘗試。
🐻大毛熊一點都不壞,
只是還不懂怎麼當「我們裡的一分子」。
他的學習過程不是從善惡的標準出發,
而是從「沒有人理我」的感覺開始。
他好像開始看得見別人的表情了,
雖然還不太懂,但沒有像以前那麼急。
🐰兩本書裡的小兔子角色非常重要,
他們會生氣、會喊「不對啦!」
他們的情緒是真實的,
有時不耐煩,有時也會冷處理,
但他們還是會伸出手、
留下一點空間,讓大毛熊可以慢慢靠近。
這是一種關係裡的韌性,
我不是不走開,但我願意多給你一點機會,
不是因為你值得原諒,而是我很在意這段友情。
🐻大毛熊做的那些事:
搶著說、亂搶占有權、說錯話又裝沒事、
想要靠近卻不知從何開始,
這些都讓人越看越心虛。
因為那可能是曾經的我們。
我們也都曾經在一段關係裡,
不自覺變得像大毛熊,
太急著要、太怕被忘記、
太不會說出心裡真正想說的話,
只好把「這是我的」當成萬用防禦器。
也曾經像那群兔子,明明好心提醒,
但對方總是用錯方法回應,
讓人忍不住想吼:「你到底有沒有在聽?」
🐻這兩本書當然不可能把我們變完美,
但可以帶著我們一起回頭看,
那些錯過的、講錯的、做過頭的⋯⋯
並沒有毀掉我們的人生,
只是我們還在學而已。
我們也不需要完美,
只要有一點點願意靠近的心意,
一次次說「你好」,一次次說「對不起」,
即使說得不太好,也沒關係。
因為這世界不缺聰明人,
缺的是願意慢慢變好的人。
大毛熊還在學,我們也是。
《我是大毛熊》+《大毛熊不對啦!》
作者|黃郁欽
出版|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