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注意到她,是她在班上的穿著風格,
常常都是偏暗色系,如:黑、灰、墨綠、深藍等等,
和教室裡那些五彩繽紛的顏色不一樣。
她的眼神看起來淡淡的,也許是她那雙單眼皮的眼睛,
讓她的表情顯得冷漠甚至難以接近。
不是冷酷,而是一種「Don't talk to me」的磁場。
很難輕易靠近開口。
她是轉學生,大二從別校轉學過來,
我們這學期有幾堂課,是分在同一組做分組報告,
但大多時候也只是點頭之交。直到有一堂課,
老師硬性規定一組只能有兩個人,
我們剛好就成了那「只有兩個人」的小組,
才開始有了真正的交流。
其實也沒什麼特別,
頂多就是討論報告誰負責哪一個部分、
簡報畫面怎麼設計、以及可以新增什麽案例。
在製作報告的時候,她的態度都很積極主動,
也很會配合。
慢慢的,她會在討論過程中,
丟個搞笑的貼圖在簡報畫面中(報告由CANVA共享),
或是在簡報裡加一張怪異又可愛的梗圖,
就是這些小地方,
我發現,她沒有外表所表現的距離感,反而有種自然的親和力。
學期快結束前的一週,我心裡有個聲音:
「如果就這樣結束了,那就什麼都沒有了吧。」
我不想讓這份關係就這麽淡下來。
於是我傳訊息問她,要不要一起吃個飯,當作期末慶功。
她回得很爽快,說:「好啊。」
吃飯那天,她戴著一副黑色粗框眼鏡,
幾乎沒什麼妝。和她平常上課時眼線分明、
唇色鮮艷的樣子比起來,
這樣的她,反而讓我有點愣住。
那副粗框眼鏡看起來像是遮素顏用的,
但也因為這樣,她整個人顯得柔和許多,
——乾淨、自然,有種藏在厚重鏡片下的溫柔。
說實話,我蠻喜歡她那天的樣子,
比起平常,我感覺到她此刻的真實。
我們點餐後,就很自然地聊了起來。
話題從她作為轉學生的心酸經歷,
跳到她曾經參加過三天就退社的雷社團,
再扯到她夢到自己變成貓,
醒來時用貓的姿勢趴在枕頭上。
頓時大家哈哈大笑,
我也分享自己來台灣留學,
解鎖了一些有趣的體驗(之後有機會寫文章分享)。
那頓飯沒有戲劇性的轉折,沒有試探,
但我知道自己對她有好感,
是一種靠近她就覺得自在的感覺。
就…
只是單純地,想再靠近她多一點。
中午吃完飯後,我們一起走回學校。走在人行道上,
我們的肩膀靠得比平常要近一些。
發現她比我矮了一顆頭,
讓她更增添了一分的可愛。
走到校門口,我和她告別。

那天晚上我沒想太多,
只覺得很慶幸自己有約她出來。
因為如果沒有那頓飯,
我大概不會知道,
她其實沒那麼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