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森植誌語錄
當溪床響起水聲,森林不再沉默,而我們,也終於學會傾聽。
2024年7月24日,是一次難以遺忘的經驗。那天凱米颱風過境,是576林地復育行動以來首次迎接大型風雨的考驗。隔日起到8月3日,我共造訪此林地三次,竟見溪床中首次湧現水流,彷彿山林終於吐露她潛藏已久的生命語言。
順著潺潺水聲而上,踏著碎石與濕苔,溪流如銀帶般交織著岩縫與綠意,一如土地經年沉默後的低語。手機錄影記下這一刻,亦記下心中一股難以言喻的感動:原來這裡是會有水的,原來溪床不只是地貌,而是森林記憶的通道。
而另一頭,溪流所起之處,我順著水脈探查其源,從乾涸至潤濕、從無聲至水響,每一步都是與山林深度連結的步伐。山澗的岩石仍帶著水痕,空氣中是潮濕的苔蘚味與落葉發酵的清香,那是一種野地才有的真實。
溪石之間潺潺水聲,是山林最真實的低語。一步步走入,也是一場與土地更深的對話。
然而,風災過後也留下了自然的痕跡。藤蔓與雜草因風雨滋養而更為蓬勃,緊緊糾纏著樹幹與林地。在這樣的生長競爭中,原本種下的樹苗逐漸被纏繞與掩蔽。於是這幾次上山,不僅是觀察與記錄,更是一場林間解套的行動:清除藤蔓,鬆開樹幹的束縛;修剪芒草,讓光線再次灑入地表。
手持電動割草機的聲響起,像是一種宣告——這塊土地正在甦醒。之前芒草清理工程仍需努力,被修整後露出下方久違的地表,陽光灑落土壤,這種大地甦醒的感覺真好。同時部分區域藤蔓糾纏最為嚴重,需徒手解繩般剪除。⋯⋯
這樣的修復行動,並非是對自然的干預,而是一次對話。當颱風來臨,溪流奔騰,山林的真面目短暫現身,提醒我們,真正的復育不是單向的種植與照料,而是理解這片土地如何流動、呼吸與生長。
576林地的這條小溪,過往多為乾涸的石徑,如今水聲涓涓,宛如對努力的回應。每一次整理,每一次行走,不只是生態工作的過程,更是重新學習自然節奏的契機。未來的每一場風雨,也將是一頁森林書寫的篇章。
文:🌲👣 藏山問行|Dr. ANDERSON 戴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