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沒想過,在真正愛上一個人之前,最先到來的情緒不是喜悅,而是自卑。
我們總以為愛會帶來溫柔的靠近,但它有時反而像一面鏡子,照見了自己內心的不安與匱乏。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那句話:「認識自己最快的方式,是愛上一個人。」,原來愛情不只是相遇,更是一場深刻的自我覺察。
在喜歡上一個人後,生活突然變得小心翼翼。從穿著打扮到言行舉止,原本自在的日常,開始出現了「不夠」的聲音:不夠有趣、不夠漂亮、不夠成熟……即使對方未曾開口批評,我也早已在心中開始審判自己。這種不安並非來自對方的否定,而是來自於內心那個渴望「配得上」的自己。
於是,我們在親密中變得兩極:一邊想靠得更近,一邊又退縮、掩藏。每次的情緒起伏,每次的過度反應,都是潛藏的問題浮出水面:我真的不夠自信嗎?還是說,投入去愛一個人,本來就會讓我們暴露最脆弱的那一塊?
在這個「戀愛腦」被當成笑話的時代,愛得太深似乎是一種過錯。於是我們學會壓抑,把一切問題歸咎於自己:「我太依賴了」、「我不夠愛自己」、「我應該更冷靜些」。這些聲音看似成熟理性,實則是當代關係中的焦慮側影;把感受合理化,卻忘了看見情緒背後真正的需求。
這也是我們在愛裡迷失的起點。
我們一邊想改變,一邊在改變的過程中喪失自我。不斷學習怎麼做個「更好的人」,卻不知道這個「好」的標準到底從哪裡來……
是來自社群媒體的關係KOL?還是來自過往關係的創傷經驗?遇見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被愛的條件,那麼,我的樣子,還能被誰看見呢?
後來我才明白,也許這一切的努力都不該只為了「變得更合適」,而是要先問自己:「這段關係,真的適合我嗎?」
我們常說「不合適」,但很少有人教我們怎麼判斷。心理學裡有一個概念叫「關係中的鏡像效應」,當你與一個人相處時,感受到更多的是焦慮、懷疑與羞愧,可能不是你不夠好,而是這段關係無法支持你的成長與安全感。而當我們太過執著於「努力配合」,反而忽略了內心不被看見與理解的孤獨。
愛從來不該是讓我們變得更卑微的理由,而是讓我們成為更完整自己的路徑。真正適合的愛,會讓你更靠近內心,也能自在地展現真實樣貌。
如果你曾因為愛而變得自卑,請別責怪自己。那不代表你太脆弱,而是你夠真誠。而當你願意在愛裡認識自己的不安、對焦自己的需求,也許才是通往成熟親密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