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失眠!世界第一的R90高效睡眠法教你怎麼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書名:世界第一的R90高效睡眠法

作者:尼克.力特赫斯

出版社:如果出版

你是否曾經因為跟朋友外出娛樂,每每意猶未盡到三更半才回家休息,是否也曾經因為工作忙碌,趕著資料提交給老闆,而加班到凌晨才返家睡覺、又或者因為太晚喝咖啡,而在就寢時間時,在床上翻來覆去,輾轉難眠呢?因為不足的睡眠時間,為了補足而直接睡到中午,但仍感到不精神不濟,月睡月累;或者,硬著頭皮一樣按時起床,仍感到昏昏欲睡...這些狀況,我想你也曾經發生過!而這本書正好可以提供我們新的培養良好睡眠品質的方式,以及因應前面提到的狀況,彈性調整我們的睡眠週期來面對新的一天。

這本書讓我針對睡眠週期可以調整這部分,有了全新的觀念,發現原來睡眠品質的好壞是有脈絡的,不是僅能仰賴按時上床睡覺,並維持7-8小時的睡眠時數就可以保有精神,而且臨時的熬夜,我竟然可以藉由彈性調整睡眠週期,仍然可以有足夠的精神來面對一天的挑戰。而這套方式,我也具體在生活中實踐,也獲得不錯的體驗。

書中主要分享的核心觀點:

在工業革命以前,人類過著單純無過多外在干擾因素的農牧生活,身體配合白天及黑夜自然分泌血清素及褪黑激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相當規律,更不可能沒有3C及社群媒體等產品或者電視機等娛樂及藍光的影響。時至科技發達及資訊爆炸的今日,我們獲得科技帶來的便利,同時也接受著更多元的紛擾因子及分散的專注力,因此,我們應刻意學習如何善用及如何迴避3C設備,讓身體自然的機能分泌,發揮大腦的價值及適時的休息修補。

真正好的睡眠,不是計算睡了多久,而是品質

工作忙碌的現代社會,我們除了做不完的工作,接聽似無止盡的電話,參加接二連三的會議等,時間已被繁多的代辦事項清單給佔據,在下班後,可能要處理家事或照料孩子,等到真正休息時,為了讓自己可以暫時紓壓,卻不禁跳入了滑手機陷入追劇,或看著毫無內容的短影音,自以為是放鬆的境界,為大腦餵食著無意義的資訊,及因藍光的影響降低抑制了睡眠,導致熬夜的惡性循環。

熬夜之後,在上班時,這不僅消耗了我們的精力,在面對任務時,無法有效思考及有足夠的精神應付,只能靠著意志力或者藉由咖啡因提振精神來撐完一天,而下班後又再次的陷入熬夜的惡性循環;為了要解除前面精神不濟的狀態,通常,我們都想著在周末時大睡特睡,期待藉由「補眠」的方式將前幾天的熬夜耗損的精神給補足,最後,卻發覺怎麼越睡越累。

每個人的睡眠習慣都不一致,有些人是屬於晨型人(正常晚間睡覺,早上起床),有些則是夜型人(與晨型人相反),按照書中所說,成人平均一晚睡眠需要5個週期,每個周期是90分鐘,換算後,一晚睡眠時數大約450分鐘,也就是7.5的小時。

為了要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我們必須建立好的睡眠習慣,尤其在睡前應避免使用手機,這包含了處理工作或者休閒,如此可以讓大腦事先「暖機」準備進入睡眠狀態,此外,假使熬夜是短期間無法避免,作者在書中也提醒儘可能避免連續三晚睡不滿五個週期。當然,五個週期是以平均大多數的數值而論,這個睡眠週期可能對部分的人會太多或者太少,這部分可以應個人狀況而調整。

睡前儀式讓我們做好進入睡眠周期的準備,讓待在床上的這段時間獲得最高品質的身心修復。那我們可做那些睡前儀式以及睡前準備呢?

摘列書中5個小方法讓我們安然入睡,提升睡眠品質:

  1. 沖溫水澡:讓身體稍微升溫,身心放鬆的入睡。
  2. 睡前90分鐘不使用3C產品及飲食,包含飲水:避免半夜上廁所及腸胃蠕動
  3. 寢室光線調暗或者使用暖色燈:讓大腦分泌褪黑激素,促進睡意
  4. 整理雜物或者撰寫日記及預劃代辦清單,將心裡掛心的壓力或煩惱得以轉移,以穩定的心情入睡。
  5. 避免劇烈運動,改以輕運動:過激的運動,會導致大腦亢奮,而精神充足。

睡前儀式可以讓大腦不受外在影響,更可下載我們一整天掛心的壓力,使我們可舒服且安心的入睡,獲得品質佳的睡眠;補充好飽滿的精神後,起床後儀式可以讓我們得以在清醒時更有效率,因此,在這個階段如何讓大腦暖機逐漸舒醒,使我們以好的狀態迎接一天的開始。這部分作者一樣指出,仍要避免使用手機,不要讓大腦一早就接收到藍光的刺激,被迫清醒!除此之外,可以規劃溫和的運動,包含散步、瑜珈,或者聽廣播、閱讀書籍等方式,此外,起床後的飲水及早餐,也都是必備的。這些睡前及起床的儀式,我們可以將其視為一種習慣的培養,只要花時間落實實踐,我們就能讓大腦及身體準備就緒,調整以思緒敏捷地抵達工作場合或出席社交活動,並從這些活動中得到最大收穫。

想要有好的睡眠品質,除了生活規律及刻意培養睡前儀式外,選擇合適的寢具及睡姿也是其中的要素之一。

作者主要提倡的睡姿是「側睡」,參考人體科學及相關研究指出,仰睡可以讓背脊和頸椎維持直線,並保持脊椎正確對齊、減少胃食道逆流的機會、改善血液循環及減輕關節壓力,但卻會讓喉嚨放鬆,致氣管變窄,這狀況容易出現打鼾或出現呼吸中止症的情形。而趴睡,雖可以改善打鼾問題,但會使頸椎及脊椎扭曲,致使引發下背痛或脖子痛等問題。

在床墊及寢具的挑選,作者建議我們應選擇符合身形的床墊,且能輕易承接住我們的體型和體重,以幫助體重均勻分佈,使我們在睡眠時的姿勢呈一直線,另外,枕頭的功能則是彌補床墊的不足。除了這些條件之外,枕頭、床墊及其他寢具(包含棉被、床單、被套、枕頭套等)其材質要選擇透氣且能保持涼爽的,因為過於悶熱會導致我們睡眠中途熱醒或者不舒服感,使睡眠中斷而影響了品質。

良好睡眠品質,仍要回歸規律的生活、正確的飲食、適時補充水分及適量的運動,建立正確有規律的生活紀律。

我們可以善用R90睡眠法(5個週期)來因應生活中,臨時調整睡眠週期來因應臨時的變動,作者在書中提供了實際案例與大家分享:

若想睡滿理想的五個周期,你如果設定在每日早晨6點30分起床,你就得在晚上十一點前就寢。如果萬不得已,可以往後挪到凌晨十二點半,或更晚的凌晨兩點就寢(以一個週期90分鐘進行縮減)。如果僅為一天為之,也不用過於擔心睡眠不足,因為這只是1週7個夜晚當中的1晚。假設真的擔心的話,也可能透過1天2次小睡的機會進行小歇修補,一次是中午30分鐘或90分鐘的管制修復期,另一次是傍晚30分鐘的管制修復期。

最後作者也提醒,R90睡眠法是提供給成人使用,畢竟小孩或者青少年都正值成長期,他們需要的是大量且足夠的睡眠。


這本書給我的感受與收穫

睡多少並不是現在的重點。真正的重點是,那個打從人類出現後就一直如影隨形的自然生活節奏,被現代生活的各個層面從我們身邊奪走了。

書中作者對我影響較大的3點建議:

  • 建議 1: 科技帶來便利,但也干擾著我們的思緒及作息,刻意的調整與手機等設備的使用時間及方式,能夠有效的讓大腦自然的進入睡眠,以及自然的喚醒大腦。
  • 建議 2: 大腦不是機器,無法持續耗損,也無法即時切換,我們可以善用環境轉換或者睡前儀式,讓大腦有盈餘的時間進行轉換。
  • 建議 3: 睡眠的品質影響著我們精力狀況,但品質的好壞從來不是從睡多久來的評斷,按照大腦睡眠週期的循環,我們可以依照自己的身體習慣彈性調整,再透過1日2個時段進行小歇,適時的充電,如有熬夜仍以1週不超過3天為主,畢竟身體健康是需要長久維護。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科技為我們帶來便利,但也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擁有健康且充足的精神,可以讓我們創造更多價值,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每日的睡眠,更應擁有好的睡眠,參考這本書的方法,讓我們培養好的睡眠習慣,建立好品質的睡眠。

我的小結

科技3C的影響層面,不僅是小孩受到影響,也干擾著成人!睡眠是修復大腦及身體機能重要的階段,經過一日能量的耗損,經過完整的睡眠後,讓我們感到心情愉悅且精力飽滿,能夠以積極的態度持續創造價值。社會是持續進步的,而我們也無法讓時間倒流到純樸的時代,因此,學習及培養如何與3C做好界限,是我們必須了解及實踐。並從作者在書中的介紹,良好的睡眠品質,可以從透過睡前的儀式舒緩大腦準備睡眠,藉由環境的營造讓褪黑激素提醒大腦慢慢進入夢鄉,使用透氣且材質舒服的寢具讓睡眠過程舒適不中斷,以使我們的睡眠能夠有五個完整週期,讓大腦及身體得到完整的休息及修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令狐布萊恩的閱讀「書」適圈
0會員
6內容數
閱讀是種習慣,也可以是人生,用閱讀啟動人生,用閱讀實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