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在謫遷過程中的心境轉變

更新 發佈閱讀 17 分鐘

你好,我們是中大壢中的高二學生,以下為歷史探究課程成果(普及性文章_探討元稹在謫遷過程中的心境轉變-以江陵時期至虢州時期為例)

在學校課程中,我們對唐代文人多有接觸,但往往只停留在對詩文內容的理解和詞義判讀,較少談論詩人創作背後的心路歷程。而元稹在政治及文學方面皆有成就,我們希望透過閱讀他在謫居外地期間的作品,理解他如何透過文學反映自身處境,以及遷謫期間他的心境轉折與人生經驗的關聯性。

元稹移動路線對照圖(江陵時期至虢州時期)

移動路線對照圖

移動路線對照圖


元稹,自微之,河南河內人。北魏鮮卑族的後裔,據說長相十分俊美。雖然家族久居洛陽、世代圍觀,元稹的人生中卻沒有「靠祖蔭」這回事,他在<同州刺史謝上表>裡寫:「臣八歲喪父,家貧無業,母兄乞丐以供資養,衣不蔽體,食不充腸」。他的母親帶著他到鳳翔投靠有錢的叔父,十五歲時考中明經,二十歲左右,離開長安至蒲州(今山西永濟),蒲州地勢險要、環境優美,期間將在城東谷普救寺與ㄧ女子崔鶯鶯的相遇相知寫成會真記(鶯鶯傳),即西廂記前身。二十三歲時元稹離開蒲州回到長安參加師判拔萃考試及第並被派任作校書郎,與他同年考上的八人中就包含了白居易。任官的第二年,取京兆韋夏卿之女韋叢為妻,二十八歲那年與白居易計畫,參加制策考試名列第一,官拜左拾遺(即諫官)。在任職諫官期間,元稹接連尚書批評國是、彈劾奸佞,並上書要求唐憲宗加強諫官職權,唐憲宗於是召見元稹並對其想法表示嘉許,因此遭受他人忌恨,不久被貶為河南尉,同年母親病逝。三十一歲元稹除服受監察御史,奉使東州江州(今四川江北)調查任敬仲一案,將途中所見寫成東周卷,此次出使結識薛濤。回長安後不久朝廷便再次派其分司東都洛陽,元稹到達洛陽後不久,妻子韋叢病逝長安,元稹共作逾三十首弔亡詩。出仕洛陽期間,元稹辦事公正、毫不寬貸,因而引起小人銜恨,隔年因河南尹房氏一 案與朝廷意見分歧被召回西京長安,回京途中經華州華陰縣因住房問題與太監劉士元發生衝突,元稹臉部被打傷憤而上書奏請朝廷治劉以罪,反而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時年三十二歲。

元稹於白居易二人在貞元十九年一同當上校書郎,二人的情感連結也在此萌芽。二人一生往來的詩文高達900首以上,甚至來到1000首。兩人的交往詩多出現在仕途不順、發生重大變故時,此時更需要心情抒發也更易想到彼此。其中二人對於「我想你了」有不同的方式表示,白居易更加感性衝動,元稹則比較理性含蓄,元稹比較是將白居易視為了解自己理想與抱負的知己,而白居易則是將其視為可以在情感上真誠付出的密友。例如<贈樂天>一文寫出:「莫言隣境易經過,彼此分符欲柰何,垂老相逢漸難別,白頭期限各無多。」(我們實際上的距離不遠,但因工作的關係無法相聚,老了我們才能相遇但卻也越來越難相見,因為已經白髮蒼蒼。)可見元稹的風格委婉內斂,也深深表達出對白居易的思念。

人物時序圖

人物時序圖

元稹在與鶯鶯斷絕關係後一年也就是貞元十九年與韋叢結婚,兩人共同生活了六年後韋叢便過世,元稹替自己的亡妻所做的弔念詩令人動容,<譴悲懷>:「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可以看出早期韋叢對於元稹處處配合,即使只能過上吃野菜、豆葉的生活也毫無怨言,現在二人可以過上好生活,但韋叢卻已離世。因害怕觸景傷情,元稹更不敢拿出亡妻的遺留的針線,也愛屋及烏的金援服侍亡妻的奴婢,亡妻的痛苦影響了元稹一段時期,後逐漸習慣與了解到人人都會經歷身離死別,一切皆是命運的安排,自己能做的僅有不斷徹夜難眠的不斷懷念。元稹在韋叢的弔念詩中提過自己一生不再娶,卻在韋叢過世二年後納安仙嬪為妾,文獻對於安仙嬪的記載不多僅可知道他心地善良,二人相處約四年後安氏便也過世。


時間來到元和五年,元稹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他曾寫過一封信給白居易,說他前往江陵的途中對於未來要工作的地區還算樂觀。元稹喜愛山林、閒適與美景,他所想像的江陵優美景色與閒適使他對當地抱有更多的期待,況且江陵離長安城也不算是太遠。不過元稹此時的心境也不全喜悅,他認為被貶江陵一事已成定局,不過即使被貶為小官也依舊不向權勢低頭,更輕視陷害自己的宦官。對於被貶官江陵,元稹抱持著期待與不甘。

而當時32歲的元稹收到貶謫的命令後便離開了長安,一路向東南走(即路線圖編號1至編號2)。路途中經過了秦嶺東段的支脈商山(今陜西商洛),便住宿在商山上的曾峯館,寫下《三月二十四宿層峰驛夜對桐花寄樂天》寄送給在長安的好友白居易,隨後沿着丹水,走出受丹水由西北向東南貫穿的荆紫關(今河南淅川)。在唐代安史之亂後,淮河和汴水的航運受破壞,使得丹水成為將貨物從江、淮一帶運往關中地區的主要航運,因此丹水流域上的荆紫關,隨著發展成為貨物轉運站,圖一即為荆紫關最南端的關門。

元代 夏永《岳陽樓圖》

元代 夏永《岳陽樓圖》

繼續沿丹水南下經過襄陽,再順漢水一路到江陵,而漢水接長江後繼續南下就會與洞庭湖相連,因此元稹也曾看過在洞庭湖東側如同圖二元代夏永所繪製的《岳陽樓圖》。

來到江陵首先要先面對居住的問題,元稹所居的官邸位於地勢崎嶇的江邊,同時附近的鳥、青蛙、虎、螞蟻、蛇、豺、狼、狍等動物都讓元稹感到煩躁。

元稹到江陵的第二年寫的<有鳥二十章>是相當有意思的一組詩,他當然不只寫鳥,而是以鳥喻人。其中的第五篇是這麼說的:一種叫做「野雞」的鳥,牠正直耿介、形象莊重,頗受主人喜愛。牠不與雁結交,不引鵜為伴,卻為猛禽所攻擊,寒鶻也遠離了牠。非但如此,被視為不祥之鳥的鵩鳥光天化日之下佔據著巢而鳴啼,而主人屢次猜忌野雞是否有妖術使得他精疲力盡。「當時何不早量分,莫遣輝光深照泥。」當初為什麼不早點衡量自己的處境,不要讓自己的光明之志深陷於污泥中呢?元稹以野雞為諭抒發自身懷才不遇,身為忠良卻被誤解的悲憤,帶有對世道不公的控訴。而十九篇<俊鶻>:「有鳥有鳥名俊鶻,食肉不歸巢與群。爪牙利劍毛錦繡,一餐之飽飛自如。野鶉白鶂敢相侮,夜鷹寒鵲何足誅。驪駒逸足猶受控,虞人庖人同一屠。何如學鶴不學鶻,千歲松間猶點污。」俊鶻是一種優秀的鷹隼,爪牙銳利、羽如錦繡,可最終還是被獵人、廚師宰殺。元稹首詩的種點在於「學鶴不學鶻」,與其做一隻鋒芒畢露的鶻,不如做一隻隱遁高潔的白鶴來得自在、快活。看起來,元稹對被貶一事似乎很豁達,但事實上他在拐著彎罵朝廷:我元稹就是那隻俊鶻,忠心辦事、才華不凡,卻被你們當成威脅;朝廷你想用人卻又怕人,任用奸邪而排斥正直,這不是逼人「學鶴」躲起來嗎?「學鶴」不是單純看破紅塵,而是在朝廷昏庸下的被迫無奈。他不僅描寫了忠良者的被誤與英才的被忌,更揭示在偏狹用人、忌才妒賢的世道下,正直之人往往無處容身。這些詩作既有自嘲與悲憤,也藏著退隱與掙扎,是他在被貶期間心境最直接的折射。

而在〈有酒十章〉中,元稹換了一種筆法,同樣寫情懷,卻將重心從「鳥喻人」轉向「酒寫志」,不再像俊鶻那般展翅高飛,而是成了個醉翁,把著酒盞問天問命,進一步展現他在幽居江陵時的情感起伏。

元稹在〈有酒十章〉裡換了一種方式抒發情感,不寫鳥,改寫酒,但話裡還是滿滿的無奈與不平。他藉著喝酒發牢騷,講命運、講功名、講那些他看不下去的世道人心。第二篇裡他說:「不及半途遭夭枉,豈知終始皆天度。誰能虛作百年計,但恐中年為鬼具。」別以為我們能把人生安排得多完美,其實活著能不能活過中年都是未知數。他其實怕的不是一個「死」,而是「壯志未酬身先死」,人還沒闖出一番名堂來,就被人生提前叫停了。 到了第四篇,語氣變得更諷刺了。他寫那些滿肚子功名算計的讀書人:「先生自有藏名策,不及狂夫一樽厚。」意思是那些藏在書裡、想靠著計謀出人頭地的「藏名策」,還不如人家豪爽飲酒來得實在。元稹這時已經不很相信什麼士人風骨了,他覺得你寫了一堆書、忙了大半輩子,結果最後還不是落得個「紙上羞」,不如一杯酒來得真誠。 而他火氣最大的是第五篇,他提到韓章公,一個才華滿滿卻被埋沒的好人。他嘆韓章公等了一輩子也沒等來重用,而那些庸才卻在前台耀武揚威。世上成名得勢的,不是有本事的人,而是運氣好、會鑽營、臉皮厚的。這是哪門子的選才?

在飲食的方面,江陵的麵梨、火米、葦筍、鯾魚對北方來的他而言都吃不慣。江陵人民也較為迷性,在遇到問題時多以占卜解決,讓元稹十分不解。當地氣候比起長安也更加潮濕炎熱,尤其是夏日使元稹痛苦難耐。而在此逆境中元稹也找出生命的解方,他修繕自己的住所同時種蔬果、曬書、看水鳥、捕魚,體驗到了他抵達江陵前所想的閒適生活,在此情境下也衍伸出了一種想法:既然自身已不再朝中,也不必去想朝中之事了。這段轉折與元稹最初的雄心壯志產生出矛盾,也影響了他後續的行為。

元稹在江陵的五、六年的心境也產生了明顯的改變,起初元稹厭惡貪腐、心術不正、不分善惡的官員,也希望可以培養優秀的儒士並振興法治。元稹被貶官江陵是因將打傷其面部的劉士元上控朝廷,他認為自己是含冤受貶,當時眾人隨波逐流讓小人得志,使敢於勸諫的自己被貶官,元稹對此充滿憤恨,開始認為與其積極勸諫不如低調自保,尋找與自己至同道合的人打打交道即可,雖然他在江陵的生活不是一生中最糟的但對於當時的他已是晴天霹靂,雖寫過些釋懷的詩句,但內心依舊無法放下這股悲憤。

在元和九年九月,37歲的元稹追隨嚴綬,因此嚴綬到山南東道(今湖北襄陽),元稹又追隨同去,離開江陵到唐州(今河南唐河)去做從事,從唐州經過武關,沿著丹水向西北走。這條路與元稹先前貶謫江陵時走的是同一條,像是商山、藍田等地都有經過,途中也待在了五年前曾住宿過的曾峯館,看著桐樹寫下了《桐孫詩並序》。

清代 黄慎《商山四皓圖》

清代 黄慎《商山四皓圖》

此圖描繪的背景是秦漢之際四位為躲避暴政而隱居商山的隱士,後世稱為「商山四皓」。雖然這幅畫的作者主要活動於江南地區,不過在晚年時曾短暫遊歷至陝西翠華山。他在畫作題跋中提到了「安守貧賤、自由自在」的志趣,這與商山隱逸的意象契合,因此,儘管圖中所繪的商山可能是畫家借翠華山景致臆想而成,但仍可反映為元稹當年赴長安途中所見的商山風貌。

時間來到元和九年,元稹在此時重新入京城,在前往京城時走了一條他去江陵時曾走過的路,路上的曾峯館讓元稹印象深刻,為此還寫了一封信給白居易,內容寫到:「幾年前我們在此分別,我在此地著了幾首詩文給你,收到了你的回信變不忍痛哭,其中對於詩文的回復句句截我腸,被你的求友詩感動,回贈壯士吟,不論遇到多少考驗與困難,我們依舊如金一樣穩固」。可見二人分隔於異地五年也感情也沒有減少。

他在快抵達京城時覺得可以回到京城就像做夢一樣快樂,但在路上的期待之情中也帶有憂傷,這五年的變遷不小,以前與自己同官職的人,有人當上了高官,但自己只是一個受貶的小官,有感而發「一世營營死是休,生前無事定無由。不知山下東流水,何事長須日夜流」一段,此時元稹對於努力追求事業,產生了質疑,即使積極勸諫卻落得貶官下場與江陵時期的積極態度產生對比。

元稹總算回到自己的在長安的老家,房子已經無人居住數年,顯得有些破敗,結滿蛛網、甚至還長出了竹筍。元稹在韋叢過世二年後納安仙嬪為妾,回京時安氏也已過世,故在此時與裴淑結為連理。


短暫的待在長安兩個月,元稹與妻子裴淑隨即前往通州,白居易也替他送行,元白二人再次分別。過了兩個月元稹與妻子終於抵達荒涼的通州,抵達通州後他曾經寫信給白居易表示兩人都不畏權勢,敢於勸諫卻落得如此下場,被榮重召回京城做官,卻草草離去,他對這些事感到思念、悲憤與痛苦,更再次提到低調自保的想法,不願意出風頭,此時元稹僅能在痛苦中尋找一些快樂,例如他熱愛的山水美景。

離開長安向西走,從大散關走棧道入川。入川以後,沿嘉陵江南下,嘉陵江水深流急。依著嘉陵江,有個重鎮叫做閬州(今四川閬中),是川北的門戶,從閬州再向東南走就是通州(今四川達川)。

在唐代若想從關中通往漢中,有四條路可以選,西為大散關(陝西寶雞市西南)、東為潼關、南為武關、北為蕭關。圖即位於嘉江陵端口,也是越過秦嶺之最西側的道路。

從大散關走棧道南下會經過陳倉道,沿著嘉陵江南下有兩條路可以選,西側為通過廣元、劍門關、金牛道,可通往閬州,屬於四川;東側為通過南鄭、米倉道,翻越過米倉山,不過若想前往通州,都得通過巴中才能抵達。

《唐人明皇辛蜀圖》

《唐人明皇辛蜀圖》

此圖又稱《摘瓜圖》,描繪的是唐玄宗因安史之亂西逃入蜀的歷史場景。畫中右側橋邊身著紅衣、騎乘三鬃馬的男子即為唐玄宗。雖然此畫作者歸屬仍無法考,但從畫作技法和風格判斷,應為宋代以後臨摹唐代風格的作品。畫中狹窄險峻的山路顯現劍閣地區高聳崎嶇的地形特徵。由此可以借圖九推想,元稹當年赴通州經過此地時,路途是多麼崎嶇難行,整段旅程耗費了將近三個月的時間,至元和十年五月才抵達目的地。  

任官通州司馬能住在山林中,雖然薪資微薄,但能夠得到清閒的環境與生活讓元稹對此抱有一絲絲的愉悅,通州的惡劣環境使元稹生了重病。他的病情並不樂觀,筋骨不適、呼吸不順、整個人瘦了一圈、又配上寒冷的天氣,他曾夢見許多友人來探望他,醒來後痛哭流涕,嚇壞了服侍的童子,糟糕的身體與惡劣的環境使元稹更懷念他的友人,但夢境中如此多友人為何沒有白居易我們不得而知。元稹的病重到讓他連想到死亡,因此更激發的他對死亡的思考,人人都會死亡,而死後親友會有一段時間難過,但過了不久這份傷痛也會被忘記,無論生前是高官達貴抑或是平民百姓,死後一律平等,那即便沒什麼成就的自己真的在此時病逝,也沒什麼好難過的了。此想法從妻子韋叢死亡時就有了根基,二年後納安妾或許可以成為這種想法的隱含,這場病讓元稹思考生命的消逝,也應用到自己身上,對於生存缺乏渴望,元稹此時的總體情緒肯定不佳。

抵達通州後元稹也寫了一大封信給白居易,他說凡人首先追求官位,其次追求利益,而自己到了四十歲仍然只當上八品官,不僅不是聖人,甚至連凡人也當不好,可見被貶至通州也對他造成了巨大的打擊。通州地荒人稀、氣候潮濕易得痢疾、資源不足而且死亡率特別高,那裡沒有醫生,還有危險的野生動物,像是蛇、蚊子、蜘蛛,在古代蚊子與蜘蛛比起現代危險非常多。元稹雖生了場大病但能夠活下來也算是幸運了,「僕之命不厚也如此,智不足也又如此」元稹感嘆自己命運多舛,也不是個聰明的人,落得被貶蠻荒之地的下場,也與白居易道歉表示自己使他有一個丟人現眼的朋友。對比起在江陵前期的義氣風發,來到通州後元稹如同洩氣的皮球,以往的鬥志已不再。


離開通州後,元稹停留涪州一季便前往虢州,元稹在涪、虢二地停留的時間加起來不到一年,也未留下太多紀錄。此時的元稹年紀來到四十歲,已經邁入中年,衰老讓元稹對自己感到憐憫,也開始為自己的未來感到不確定與感傷,身體狀況也不佳需要長時間的服藥與睡眠,他寫了「唯有秋来兩行淚,對君新贈遠詩章」一句給白居易,說自己不忍留下了兩行淚水,只因讀到白居易贈給自己的詩句,他也曾經在這段期間內夢到與白居易相會後痛哭流涕,可見對於白居易的思念之情比起過去來的更多。

在這段期間元稹的女兒也因沙虱過世,作者覺得是因自己能力不足,以至於無法治好他,最終只能夠徒勞無功的陪伴,認為他還沒能展現自己的才華就早早離世,令人嘆息並使他徹夜難眠。

唐代 張璪 《瞿唐三峽》

唐代 張璪 《瞿唐三峽》


元稹曾住宿在涪州(今四川涪陵)的黃草峽,即位於長江南岸,短暫停留幾天後便買舟沿江東下,而從夷陵到虢州(今河南氾水)的這條水路,依序經過了夔州瞿塘峽(今重慶)、歸州巫峽(今重慶與湖北交界)、峽州西陵峽(湖北與宜昌交界)。

元稹又被貶為同州刺史、浙東觀察使,後赴越州,以尚書左丞徵還長安,返抵長安後不久又遷戶部尚書,鄂岳節度使,三年後病逝鄂州,享年五十三歲。結束了他不斷貶謫的一生。

元稹的一生如同風中漸滅的燭火。年輕時渴望憑一己之力改變朝廷,志氣卻在謫遷中被漸漸磨平,他訴說命運的多舛,也學會在憤恨與不滿中放下理想去向現實低頭。

元稹的一生也讓作者群思考,究竟現實對於一個人的理想影響有多大,自己的理想是否也因現實的打擊而逐漸消散?如果沒有消失那要想辦法守護它嗎?若已經消失了要特別去尋覓還是順其自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元稹在謫遷過程中的心境轉變
0會員
1內容數
此為中大壢中高二歷史探究與實作課程成果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一首關於羈押室的詩
Thumbnail
一首關於羈押室的詩
Thumbnail
本隱居南陽 天下沸揚揚 茅廬三顧情 身死猶未央 學庸2006.12.28/19:35 作品號03-0368-03
Thumbnail
本隱居南陽 天下沸揚揚 茅廬三顧情 身死猶未央 學庸2006.12.28/19:35 作品號03-0368-03
Thumbnail
我輩莊周徒 為求身溫飽 慨然入紅塵 歷劫境無極 學庸2006.10.10/19:10 作品號03-0330-03
Thumbnail
我輩莊周徒 為求身溫飽 慨然入紅塵 歷劫境無極 學庸2006.10.10/19:10 作品號03-0330-03
Thumbnail
黃金榜失龍頭望 自負才情徒感傷 鶯聲燕語花柳巷 奉旨填詞布衣相 學庸2006.09.01/13:33 作品號03-0279-03
Thumbnail
黃金榜失龍頭望 自負才情徒感傷 鶯聲燕語花柳巷 奉旨填詞布衣相 學庸2006.09.01/13:33 作品號03-0279-03
Thumbnail
國淵,是青州黃巾大盛時,逃往海外遼東的一名學者。青州黃巾,就是魏書十一最重要的舞台之一。 同時,這些逃難學者的人脈,也指向了曹丕好友中第一名,魏初實權更在司馬懿之上的那個大臣。 很多東西,開始慢慢浮出檯面了。
Thumbnail
國淵,是青州黃巾大盛時,逃往海外遼東的一名學者。青州黃巾,就是魏書十一最重要的舞台之一。 同時,這些逃難學者的人脈,也指向了曹丕好友中第一名,魏初實權更在司馬懿之上的那個大臣。 很多東西,開始慢慢浮出檯面了。
Thumbnail
本書作者蔣勳,一九四七年生於西安,成長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聯合文學》社長。多年來以文、以畫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寫作小說、散文、詩、藝術史。   書中分為七個篇章: 第一講 大唐盛世
Thumbnail
本書作者蔣勳,一九四七年生於西安,成長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聯合文學》社長。多年來以文、以畫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寫作小說、散文、詩、藝術史。   書中分為七個篇章: 第一講 大唐盛世
Thumbnail
夏丏尊、葉聖陶《文心》重點摘要
Thumbnail
夏丏尊、葉聖陶《文心》重點摘要
Thumbnail
周公子是微信公眾號「周公子愛讀書」的作者, 2017年開始在網路上發表詩詞人物誌。 中國她出了三本簡體書、台灣出一本繁體書。 她似乎已經沒在更新微信, 上次更新文章已是一年前的事。 書中時而認真剖析詩人生平大事、時而以搞笑的下標方式吸引讀者 如「張說力捧,張九齡王維爭相結交,
Thumbnail
周公子是微信公眾號「周公子愛讀書」的作者, 2017年開始在網路上發表詩詞人物誌。 中國她出了三本簡體書、台灣出一本繁體書。 她似乎已經沒在更新微信, 上次更新文章已是一年前的事。 書中時而認真剖析詩人生平大事、時而以搞笑的下標方式吸引讀者 如「張說力捧,張九齡王維爭相結交,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