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看本很美的繪本~
🔹當夜色沉下來,
一隻小小的蛾從靜默中展翅。
牠貼在樹皮上,幾乎與背景融為一體,
顏色難以辨認,紋路稀疏,
不容易引起任何生物的注意。
但這樣的生命在這個故事中,
悄悄掀開了一頁動盪不安的歷史頁角。

🔹封面的中央是一隻樺尺蛾,
翅膀斑駁,黑與白如礦石交融,
燙銀的翅膀紋理,
在不同角度下泛著細碎光澤,極美。
銀色不喧嘩,像霧氣裡的月光,
點亮牠那總被忽略的存在。
這樣的燙銀,不只是裝飾,
像是替牠保留了只給靜靜凝視者的祕密語言。

🔹「從一隻小蛾開始。」
泛黃略舊的紙面上是可能會被略過的句子,
是一個有點不起眼的開始。
一隻剛甦醒的樺尺蛾,
從繭裡掙脫,張開翅膀,落在帶斑點的樹皮上。

🔹樺尺蛾剛登場時,
翅膀與樹皮幾乎融為一體,
讀者得仔細找,才能看出牠們藏在哪。
這種「找不到」的閱讀經驗,
就是演化裡「偽裝」的視覺對應。

但當偶爾出現一隻深色的蛾,
停在同一棵淺色樹枝上,
那種突兀就像在白紙上出現一道墨痕。
打破了背景的沉默,也暴露了自己。
而在這個世界裡,暴露意味著危險。

🔹火車、煙囪、黑煙、建築進場了,
當人類走進故事的畫面,
頁面不再輕盈留白,
開始堆疊、擁擠,變得沉重起來。
樺尺蛾依舊在飛,但牠們的背景,
不再是地衣與清晨,而是煤煙與煙囪。

畫面中那些原本會被鳥吃掉的深色蛾,
在新的背景下卻變得不容易被發現。
那麼原本不會被吃掉的斑駁的樺尺蛾呢?
當城市變黑,
那些深色的蛾開始存活得更久。
那些原本稀少的翅膀顏色,變成主流。
不是誰變強了,
只是那些沒被掠食者看見的,活下來了而已。
🔹書中沒有告訴我們什麼顏色「比較好」?
它只是帶我們看見,
某些東西正在轉變,
而且是透過一代一代的生與死累積起來的。
沒有語言能真正說出這些頁面的分量,
圖像越來越黑,翅膀越來越一致。
那種「選擇已經發生,而我們甚至沒注意到」的氣氛,
讓人比悲傷更沉靜。
🔹書裡幾乎沒有出現人類角色,
但我們無處不在。
煙囪是我們蓋的,煤是我們燒的,
列車是我們推動的,空氣是我們弄黑的。
書中從不譴責,也不對任何一方指責。
它不大聲示警,也不渲染焦慮。
讀者只要順著頁面閱讀,
就會在某一刻突然察覺,
某些東西,好像漸漸變得不太對勁。
🔹書中的圖像不是裝飾,也是敘事的一部分。
繪者丹尼爾.伊格尼斯利用水彩與拼貼交錯的技法,
讓頁面看起來像正在變化的棲地。
沒有邊框,也沒有明確區隔,
彷彿世界正在慢慢被塗改。
🔹而這本書最迷人之處,
在於它沒有把演化講成一場競爭,
只有一個又一個微小的變化在默默發生。
那些變異,不是為了變得更強,
而是為了留下來。
蛾仍然在飛,樹枝的顏色還在變,
空氣變好了?還是變壞了?
我們永遠都在變動,
不知道什麼會留下,也不知道什麼會消失。
🔹這本書讀完後可能不會記住樺尺蛾、
達爾文的理論、或自然選擇的定義,
但我們可能會在某次走進公園、
抬頭看樹幹時,不自覺想起那對翅膀。
對了,讀這本書不需要特別的知識背景,
也不用強迫自己在書中「學到什麼」。
它只是一本安靜而真實的書,
關於一隻小小的蛾,和一個無法停止改變的世界。
翅膀什麼時候變了色,沒有人真的記得。
但我們都活在那片顏色正在改變的空氣裡。
《翅膀的顏色:關於演化的故事》
作者|伊莎貝爾.湯瑪斯(Isabel Thomas)
繪者|丹尼爾.伊格尼斯(Daniel Egnéus)
譯者|劉清彥
出版|維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