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本贈送的明信片和短篇小說都好迷人
⛰️這本繪本有點特別,
它原本是小說《海風酒店》裡的一個故事,小說中角色小鷗寫下的繪本,
記錄她與一隻三隻腳的食蟹獴、「巨人」的相遇。
小說家吳明益做了一件特別的事,
他把小說中的「書中書」畫出來,
讓原本只是小說角色創作的故事,
真的變成了我們眼前這本書。
書中以水彩與素描筆觸細膩描繪,
圖像密實但不擁擠,細節豐富卻不喧嘩。
動物們的毛髮紋理、林地的溼氣、
土地的呼吸、風的軌跡全在筆下流動。
⛰️不過,可能有人會好奇,
這樣一本繪本,
如果沒看過《海風酒店》,真的能懂嗎?
還沒看過小說的我有資格回答,
答案是,不只能懂,
還能懂得一些不同的東西。

小說給了它背景,但繪本擁有的是空氣,
圖像的呼吸、畫面間的停頓、
角色之間的靜默言語。
⛰️封面上,一隻食蟹獴佇立在畫面左側,
毛髮細緻如實的描繪出牠的存在感,
牠彷彿注視著眼前層層堆疊的山脈,
那是一道綿延不斷的綠意。
故事從小鷗與Idas走進山林開始,
在現實中,這片山是花蓮秀林鄉一帶,
是曾經存在,後來被開發為水泥場的土地。
巨人,正是這片山的隱喻。
那食蟹獴代表什麼?
我想牠不只是動物,也不只是象徵。
牠是那些努力掙脫命運捕獸鋏、
卻還願意相信世界還有庇護的存在。

⛰️尖鼻子的食蟹獴出現了,
牠抬著缺了腳掌的右腳,
發出急促的「呼呼」聲,
像在呼喚,又像是在說:
「相信我吧,聽懂我吧,理解我吧。」

我們跟著小鷗與食蟹獴尖鼻子進入森林,
穿越一道道石牆與落葉堆,
來到一棵龐大無的巨樹前。
那是巨人的身體,是這片山林的「心」。

⛰️這個畫面特別動人,
在巨大的樹下,尖鼻子叼來心形的落葉,
用眼神示意小鷗與她的朋友 Idas 一起,
一起咀嚼心型的葉子後
聽懂了來自動物的聲音,
也感受到巨人無聲的請求。
這幅景象無聲卻充滿張力,
像是一場儀式,也像是一種學習,
學會慢,學會等待,
學會用身體記住一段關係。
「巨人」是地景的象徵,
一座山,一片林,
一段曾經存在但如今被水泥覆蓋的記憶。
他的身體由山谷、岩石、
苔蘚、土壤與老樹構成;
他說話的方式,不是人類的語言,
而是用時間累積而成的細節。
女孩一開始不懂,直到巨人告訴她:
「妳已經見過我,只是不知道那些都是我。」
這句話是整個故事最深層的提問,
我們是不是真的見過自然?
還有那些曾經與我們共存的生命?
這句話讓整本書的重心瞬間沉下來,
原來,所謂的「巨人」,
是樹林、河流、山丘與泥土,
那些我們以為可以任意劃界、
開發、建設的自然,
其實從未停止呼吸、感受與等待。
這樣的寫法讓土地本身變成說話者,
讓我們發現,我們其實一直被他看著,
巨人是古老、包容的存在,
只是我們太久沒有安靜下來聽牠說話。
⛰️然而,那棵巨大的樹即將被鑽開,
那個藏著無數生物的山丘正在被開發,
巨人的心臟即將被穿過,
而人們不曾停下來問一句:
「這些地方本來屬於誰?」
小鷗說,她不要人們只記得水泥廠,
而忘記這裡曾有一個巨人,
她要用圖像、故事、聲音與動物的存在,
留下另一個版本的記憶⋯⋯
⛰️而這本繪本的節奏,
也呼應了這樣的用心,
每一頁的留白、筆觸的層疊、動物的眼神,
都在說:「慢下來,才能靠近。」

⛰️這本書適合誰呢?
答案是每一個人。
孩子讀,
會記住那隻瘸腿的食蟹獴,
會想像巨人的模樣,
學會什麼叫做「照顧」。
大人讀,
可能會想起那些曾經被遺忘、
或曾經無力改變的事。
也會讀到土地的變遷、文明的腳步、
失落與記憶的縫隙。
⛰️這本書提醒我們,
故事的意義,不是只有說給自己聽,
也包括說給後來的人。
女孩畫下這本書,
是為了不讓水泥掩蓋了森林、
為了不讓傷痕消失於時間之中。
而我們,打開這本書,
就是接住了這個訊息。
打開它,就像走進森林深處,
與一隻三隻腳的食蟹獴對望。
你不知道牠會帶我們去哪裡,
但我們知道,我們會記得這一段旅程。
⛰️讀完這個故事後,心裡頭有點酸酸的。
這是一本又輕又重的書,
畫面的輕盈像窗邊剛掠過的風,
但落到心裡的重量,
卻是那些我們曾經視而不見的地方、名字與聲音。
如果你願意翻開它,請預留一點時間,
與牠們一起走過那些無名的林道、
破損的山丘與未竟的故事。
⛰️也許最後你會發現,
這本書其實不是要告訴你什麼,
而是要讓你記得這些感覺:
有些生命,即使瘸了一腳,也還願意帶你前行;
有些傷口,即使藏得再深,也在等待被傾聽;
而有些故事,只能靠一個願意說的人,
才能不被澈底遺忘。
當你闔上這本書,
也許你會開始聽見某些從未察覺的聲音
來自腳下、樹梢、風中、記憶裡的那個地方,
它們從未真正離開,只是在等我們張開耳朵。
《三隻腳的食蟹獴與巨人》
作者|吳明益
出版|大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