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險業的起源:從廣州出發,落地香港
根據《厚生利群──香港保險史》記載,香港保險業最早可追溯至1805年,由英資商行顛地洋行(Dent & Co.)與馬尼亞克洋行(Maniack & Co.)於廣州創立的諫當保行(Canton Insurance Society),專營航運與貨物風險的保障。這是香港保險業的雛形,隨著香港於1841年開埠、1842年正式割讓予英國,保險業務逐漸向香港轉移。
💡 人壽保險的起源與引進香港
在人壽保險方面,世界上第一張可追溯的人壽保單出現於 1583 年的英國倫敦,而真正普及是在 18 至 19 世紀隨著殖民與全球貿易擴張而興起。
香港自19世紀中葉起,即有外資保險公司引進人壽保險概念與產品。例如:
• 1866年,英國的英國保誠(Prudential)進入香港,提供壽險與年金服務;
• 此後,其他歐美保險集團陸續來港設點,推動壽險商品在華人社會逐步普及;
• 隨著殖民政府建立法律與監管制度,香港成為亞洲壽險與儲蓄型保險的重要市場。
因此,人壽保險在香港的發展不僅與殖民歷史密切相關,也是隨著國際保險觀念輸入與本地華人對風險管理需求上升所形成的。
⸻
🏛️ 設立保險公司在香港的條件
要在香港成立保險公司,必須根據《保險業條例》獲得香港保險業監管局(Insurance Authority, IA)授權,並符合資本與治理要求:
一般保險公司,最低實繳股本要求,港幣 1,000萬
• 上述為法定最低門檻,實際獲批時須根據業務性質與風險範圍,維持更高資本水平與償付能力比率。
• 公司須通過保險監管局對公司治理、經理人背景、產品結構與風控政策的全面審查。
⸻
📊 香港保險市場現況與規模(截至2024年底)
📌 授權保險公司數量:
一般保險公司(非壽險)84 家
長期保險公司(壽險)52 家
綜合保險公司(壽險+一般險)18 家
特定用途保險公司3 家
合計157 家
此外,香港共有逾 11 萬名持牌保險中介人,分布在保險代理、經紀與銀行保險等通路,形成完整、成熟的保險銷售生態。
⸻
📌 2024 年度保費收入與理賠金額:
• 長期(壽險/儲蓄)保費總收入:HK$5,374 億
• 其中非連結型產品佔主流,為 HK$4,718 億
• 壽險與年金總給付(含理賠與紅利):HK$3,525 億
• 一般保險保費收入:HK$1,005 億
• 理賠支出約 HK$530 億
• 再保險保費收入:HK$490 億,支出約 HK$250 億
這些數字顯示香港不僅在保費規模上位居亞洲前列,也展現出高理賠率與資金流動性,證明保險市場運作穩健,另外香港僅有七百五十萬常住人口,單靠香港是無法達到這樣的市場規模的,有大量來自於非香港地區的投保需求,這些包括台灣、新加坡、韓國、大陸、日本其他外籍人士等等。
⸻
香港本地居民主要偏好:
• 壽險(Whole‑life/endowment):佔壽險總額近 75%,保費穩定並具紅利或年金功能 。
• 住院醫療與重疾保險:隨稅務鼓勵計畫(如 VHIS)與公立醫療壅塞,年輕世代購買比例提高 。
⸻
澳門/大陸旅客(非本地居民)
大陸旅客在壽險與醫療保險新單中所佔比重近 27–29%。
• 對海外醫療、保障網絡信任度高(約 58% 重視醫療資源);
• 偏好低波動長期成長產品(如分紅儲蓄)75%以上選購意願;
• 越來越喜歡自主研究(56%)、重視品牌與產品差異,低依賴業務員。
⸻
台灣、新加坡及其他外籍人士
• 雖未有明確統計,但根據遊客與海外人士集中使用美元/港元保單與國際醫療/重疾需求推估,屬於上述第二類型投保族群。
• 台灣人士尤其青睞「分紅傳承型保單」,與本地人壽保險同樣偏向長期配置。
⸻
歷史與制度交織的亞洲保險樞紐
香港保險業擁有超過 200 年歷史,從最早的海上貨運保險,到現今提供壽險、年金、重疾、資產傳承等多元產品,已發展為國際保險資金與業務的重要橋樑。
M.
M&P 傳承誌主筆
Mind & Purpose in Every 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