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式交易,量化交易?
「程式交易」與「量化交易」這兩個詞,經常被混用。實際上,程式交易一定是量化交易,而量化交易不一定是程式交易。
寫過程式的人都知道,能寫成邏輯的東西,必須先被定義清楚。因為程式無法處理模糊地帶。這也正是量化交易的本質:將策略轉化為清晰可執行的邏輯與參數。
可複製,才叫「量化」
若將一個交易策略的邏輯、參數全部攤開給另一個人,他也能寫出完全相同的交易系統,並在相同資料下產出幾乎一致的結果——這才稱得上是量化交易。
實務中當然還是會有些差異,例如滑價問題,是市場機制帶來的雜訊,與邏輯本身無關。
起點,其實早已啟動
嚴格來說,自己在 2021 年就開始寫一些交易相關的程式,只是不知道這件事其實就是量化交易。
當時也沒有清楚的系統設計概念,只是想試著用程式判斷「今天該不該買」。
從訊號設計,到真實交易,這條路中間其實隔著很長一段距離。光是滑價,就足以讓策略表現大打折扣。這是第一課,也是現實的下馬威。
後來陸續碰到零股與整張交易的差異、資金分配方式、手續費結構……
才慢慢意識到:「寫出策略,只是開始而已。」
發現量化的那一天
直到 2023 年,某天在閱讀時,才突然明白:這些自己一直在做的事,正是量化交易。
那一刻真的很感動。
搭配身為軟體工程師的背景,當下有種「找到天職」的感覺。這是少數幾次,感覺某條道路剛好接上了過去累積的一切。
投資與投機的模糊地帶
回頭看,那段時期其實自己處於相當混亂的階段。
已經分不清楚什麼是投資,什麼是投機。太多事情難以定義,而「難以定義的東西」,對我來說就很難執行。也做不長久。
但可怕的是,過去幾年累積的主觀投資知識與操作習慣,卻不是說放就能放的。
兩種方式的價值觀,在腦中反覆交戰。即使到今天,依然很難完全捨棄那種「想要看盤進出」的衝動。
寫下來,是為了不忘記這些錯
做量化交易的過程並不順利。
一路跌跌撞撞,改了又改,試了又失敗。
但正因如此,更想要把這些過程好好記錄下來。
曾在 YouTube 上看到某位前輩說過一句話,非常認同——
「交易員的聖杯,只有交易員自己。」
只有自己知道想做什麼樣的交易,也只有自己能不斷修正、改進、演化。
如果這是一條注定沒有標準答案的路,那麼每一次失敗與自我剖析的過程,就是走下去最珍貴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