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忠實的臺獨支持者,不得不說杜正勝院士對中國掌故的研究,功力之深且研究範圍之廣,要不是讀這書也不曉得有這麼多物怪故事,還不都算是鬼故事。而這些故事所反映的,不僅是人們對於無法確切掌握的事物的系統性推測,更反映了在文化上、心理上對於這些異於平常的事物,所採取的理解方式與回應。
物怪的形式多元,大多都有超常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展現在與人的互動中,透過文獻紀載或傳說的方式流傳了下來。特別的是每個朝代都還可能有不同的想像和主要的性格,多少反映了當時候對於神秘事件的詮釋。
有的時候故事並不真正反映現實,文字紀錄也無法再怎麼眼見為憑,遭遇過的、有相應經驗的人言之鑿鑿,但卻有信者及不信者,介與信與不信之間,也沒有這麼絕對,但都搭配了相應的詮釋理解體系,不論是精氣、過世的人物、乃至於山林走獸,甚至都還有想像出來的龍鳳之類,不一而足。杜院士透過大量的文獻分析比對,試圖歸納蒐羅出一些型態,甚至可以看出想要將某些道德思想塞進這些故事的痕跡。有血有淚甚至有些人性的物怪,就是因為有這些通同之處,所以才能在每個朝代引起這麼多的討論。有時甚至帶來一些神諭,能夠在現實世界得到某個程度的印證,而這些難以解釋的超自然現象,再經過一段傳說、加油添醋的過程,就更具神祕性。
過去對於中國古代曆法的想像,停留在為農業而生的陰曆。但書中附的楚帛書12月神圖,卻有種趣味感,每個月分的月神都很適合搞個文創商品來賣賣,想像力上也完全不輸西方諸神,只是更抽象,更有種把許多物種雜湊在一起的感覺。
近代科學興起之後,並沒有真的讓鬼神物怪離開生活,甚至在王充起就爭論不休。那些人去樓空的地方,因為雜草叢生,荒煙蔓草的地方似乎更容易物怪聚集。東亞相關的民俗研究也有類似的發現,跟日本的物怪相互比較,又有一番不同的風貌。
這些無從驗證的故事,若不停留在鄉間野談,或許某程度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某個最沒有被修飾的樣貌。相比於大部頭的經典,這些傳說、筆記等等,在俗民史學的研究上,或許更能夠對應。過去的祭祀是專屬王公貴族的,而隨著歷史的演進,一般俗民對於石頭公、百年老樹等等的泛神信仰,也是反映了物怪傳說深入了生活中,只是這個主題頗大,就連杜院士都沒能窮盡,還是待開發研究的歷史主題之一。
推薦給對於鬼故事有著刻板印象的朋友,或許物怪的故事能帶你看見更多不同的古代物怪,更知道狐仙、狗怪、魑魅魍魎不同的樣貌。他們有情、有義甚至有才。許多時候,可怕的不是鬼、不是物怪,是發生在身邊比這些都要恐怖的關於人的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