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的在市場上能賺到的錢,是我們目前理解內的回報。
⏳ 1|每一次回檔,其實都是一次選擇考驗
這幾年,在2020年、2022年、2025年全球市場都有遇上黑天鵝事件,每一次都伴隨著劇烈回檔與情緒動盪。而我,也是在這樣的氛圍中,一步步摸索自己的投資策略與心理韌性。
慢慢意識到一件事:
我們平凡人,能從市場上賺到的錢,會是自身認知內的財富。真正困難的,不是選出最會漲的標的(不過對於平凡如我,這個就是最難,沒有之一,哈😄),應是選擇一條能讓自己「走得遠、也睡得著」的路。
📉 2|三次恐慌回檔,三種心理考驗
三場黑天鵝:不是每次都能用力買進,但都值得記錄。
《國安基金進場時,我們的心有進場嗎?》
| 年份 | 事件 | 台股回檔幅度 | 氛圍特徵 | 心理壓力 |
-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約-30%、全球封鎖、VIX飆高、極度恐慌、急於出場。
- 2022整年、俄烏戰爭、通膨高點、約-18%(最高與最低也有近30%)、能源暴漲、貼息潮、存股還是存骨☠️。
- 2025第二季、關稅戰升溫與匯率波動、約-15%震盪(歷史未見過的全面跌停與全面漲停)、政策搖擺與氛圍猶疑、觀望與資金分流。
共通點是:每一次回檔,看起來都是買點,感覺卻都是崩盤。回過頭來看,市場總是會慢慢?恢復;但是當下的我們,能不能撐住會是真正的考題。
💭 3|00878 vs 中信金:我所做的選擇
感覺走起來較穩,看起來賺更快:我的兩難選擇。
也是今天主要想分享的一點經驗,以我自己為例,總是會回想當時關注的標的中信金,在2020年底那時候印象中信金股價曾經大約回檔到最低近17元左右。
如今隨著營收獲利成長已經突破40元好一陣子,看起來中信金的「資本利得更漂亮」。
我應該像是一般人,總是想過這個問題:如果當初存中信金(或是類似狀況的標的,哈,如台灣之光!😄),現在會不會多賺更多?
但只能誠實來面對自己的想法與能力,後來從2022年開始選擇ETF00878,是我當時認知範圍內,我能理解、能持續投入、遇上波動仍不驚慌的選擇。
所以沒有選錯,也不是選對——只是選擇了一條自己走得動的路。
📊00878 vs 中信金(2020–2025)歷史報酬與配息參考對照表
##指標項目:00878(國泰永續高股息ETF);中信金(2891)
- 2020年初價格:約15.7元(上市:2020/07); 約21.5元(2020/01均價)
- 2020Q4低點:約14.4元;約17.0元。
- 2025年中價格:約19.5元(2025/06均價);約40.5元(2025/06均價)
- 資本漲幅(五年):約+25%;約+138%(2.4倍)
- 五年總配息:約6.4元;約6.3元(2020–2024累計)
- 殖利率範圍:約5.8%–6.5%(季配穩定);約 4.5%–5.5%(年度配息,依據獲利)
- 波動與抗跌性:穩健、貼息後易反彈;與金融景氣循環連動,波動較明顯
- 適合族群:希望穩定現金流的ETF存股者;可承受波動並具個股研究能力者

☠️ 4|貼息、虧損與「我是不是在存骨?」
2022年下半年,00878的兩次貼息未填,帳面持續虧損,有幾天我真的懷疑這條路是不是走錯了。我甚至自嘲:「這哪是存股,我根本在存骨 ☠️。」
但也就在那段時間,我開始理解:複利的第一年,不是起飛點,而是信念的養成期。
能不能在綠油油(護眼睛?😄)中繼續存下去,能不能聽完悲觀的聲音後仍相信自己,是我留在場上的關鍵。
🧠 5|投資之路,認知邊界就是分水嶺
(這邊完全要感謝Microsoft Copilot小助教)
小助教幫我試著整理出幾個我常常自我提問的問題,來檢查我的「認知邊界」:
- 我理解它的選股邏輯嗎?
- 我能接受它的價格波動嗎?
- 我有時間追蹤它的財報與消息嗎?
- 我是否能在恐慌中不輕舉妄動?
- 我買它,是因為相信它,還是因為別人說好?
若這五題能回答得踏實,那這個投資工具或許就能走得比較遠一點。
📩 結語|願這份地圖,讓未來的自己更篤定
未來市場一定還會再遇上恐慌與回檔,但是希望,那時的我們仍能記住:
- 投資可以不求急速超車,只求穩健成長,「不被自己情緒打敗」。
- 制訂與堅持一套有紀律、能陪伴自己的策略,應該是比什麼都實在呀。
- 看清楚慢慢走,才比較不會走錯方向;走得夠久後,也才看得到複利效應出現。
這是我走過幾年ETF存股後,留給自己的一份心理地圖。
如果你也正在畫自己的那一張,就,一起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