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夏,整理於蘭嶼
跳一下說說成都。
要飛往玉樹只能從成都或西寧,西寧海拔約兩千公尺,對於適應高度很有幫助,但因為機票較貴,所以我飛成都。
出了機場,整座城市街巷都瀰漫著一股嗆辣香,好像有人隨時在你身邊吃麻辣鍋一樣。晚餐找了家香串串嘗鮮,所有食材都用長竹籤串起,放到鍋裡涮熟再下到碗裡,結帳時就秤竹籤的重量。每個碗旁都放了一包油包,起初不太明白它的用途,店老闆看我沾沙茶白醋,問好吃嗎?我說還行。老闆嘆口氣,逕自拿走我的醬料碗,加了蒜末大蔥、倒入整包油料,霸氣地往桌上一放:「再試試!」,忐忑攪勻後沾上牛肉……天啊,超好吃!那沾醬提出麻辣鍋的椒香,完整包覆了嗆辣口感,卻又保留牛肉的鮮甜,當下覺得以前吃的麻辣鍋都白費了。
成都是個新舊衝突的城市,我在機場周遭的小旅館過夜,附近高樓林立,拐彎走幾條路,卻會不小心鑽進古廟和市場。市場裡的菜販用古老秤錘計價,小心翼翼度量,收錢時卻用行動支付,讓人好衝擊。
我沒有前往知名景區,爬文之後興趣缺缺,就在市場兜圈子。這一帶很討喜,有個老樹圍繞的庭院,院裡有陳設好的竹桌椅,清晨大爺三三兩兩拎著茶壺茶具,隨手就拉張椅子坐下來打麻將玩紙牌、天南地北漫聊,角落有師傅在幫忙剃頭髮,太太們則在外頭跟菜肉水果雜糧廝殺。
逛過一個黃昏,再逛過一個清晨,給自己買了兩顆水蜜桃(好便宜只要4塊錢人民幣),就這樣胃又甜又辣的揮別成都。
巴塘草原裡的忙碌廚房
第一次踏入草原帳篷內的廚房時,腦裡浮現「地獄廚房」這幾個字。
那天和剛認識的藏人們一起去市場採買,扛著大袋小袋前往巴塘草原。汽車原本行駛在寬闊平坦的長路,忽然轉進草原沒有路的路,開始顛簸前行。一路看著鼠兔鑽來鑽去、馬奔跑而過,還有低頭吞溫吃草的髦牛,有時車需要直接越過小溪,搖晃著、聽陌生的藏語歌曲,一切都好新鮮、讓人興奮。
廚房看起來簡陋,但在草原上能有這些設備已經教人感激。天氣好的時候我們會到溪邊洗菜,若下大雨則把水提回來洗。廚房裡主要是藏人掌廚,有時做些家常菜,有時是過年等級的盛宴,人手不多,大家在有限的時間內互相幫忙,讓菜餚順利上桌,然後撤盤、整理、清洗和歸位,忙碌直到天黑。
其實藏人們都非常好相處,唯一比較地獄的部分只有洗碗,高原夏季氣溫約0到18度,有太陽時溫暖,沒有太陽便有些寒冷、溪水也相當冰涼,若遇到下雨就更不用說了,每每洗到雙手失去知覺和腰痠。不過,住在牧場的藏人日復一日都是這樣生活著,對比我們只是短暫來幫忙,就沒有什麼好埋怨。
那段日子吃得很簡樸健康,都是看得到原形的真食物,沒有太多非天然製品,也會喝到牧場媽媽送來的新鮮髦牛奶、酸奶,真正是產地直送啊。高原晝長夜短,我們忙到天黑休息(大概是晚上九點),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帳篷,一天差不多就這樣結束。藏人夥伴會準備好乾淨的水讓大家洗臉、刷牙漱口(這裡幾乎沒有廁所,也沒有浴室),然後升起牛糞爐取暖,一起在沒有辦法供電也沒有網路訊號的荒涼原野裡沉沉睡去。
儘管每次離開草原回到鎮上都如釋重負,可以好好地洗澡洗衣服滑手機看書,但那些樸實單純的畫面總縈繞在心裏,讓人感覺自己曾真正踏實地生活著。
扎西科草原不「塑」之客──甘達生態馬幫
青海是長江、黃河與瀾滄江的發源地,世代生活在三江源頭的藏人虔誠敬水,幾個較為重要水源處供奉寶瓶、修建祭祀台或繫掛經幡,為源遠流長的生命之水祈福。
在扎西科草原的甘達村認識了生態馬幫,他們與「青海省三江源生態環境保護協會」一起推動保有當地文化特色的生態觀光。從前馬幫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主角,而今轉型帶領旅人翻山越嶺走一回古道,講述他們如何保護水源地,也讓我們品嚐遊牧人家的牛肉包、羊血腸、糌粑、酸奶和酥油茶。馬幫成員必須不菸不酒,不使用任何塑膠或一次性丟棄製品,不製造多餘垃圾,是真正的不「塑」之客。
騎行途中最喜歡的片段,是馬幫漢子們領著大家做手工藝,學習用髦牛毛和羊毛編繩、製作手環和迷你版烏打(趕牛用長鞭),以及用天然棉布與自然素材製作環保經幡等,然後繼續未完的路程,騎馬半走半跑越過半座山、跨過小小溪流,在突如其來的冷雨裡抵達另一座夏季牧場。
生態馬幫的借鏡,暫時擱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