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出假消息恐嚇消費者真的不應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防曬成分安全議題又被拿出來討論,但我仔細看一下,發現又是恐嚇型商業包裝文,不只說明的內容不正確,甚至連基本的因果邏輯都有問題。

raw-image

首先,檢查發現體內環境賀爾蒙超標跟疾病之間是否有相關並不明確;跟女子是否長期擦防曬乳有相關也不清楚;跟期間所使用的防曬乳是否都含有二苯酮-3也不明白;加上歐盟消費者安全科學委員會(SCCS)認為,目前關於二苯酮-3作為人體內分泌干擾物的證據尚不充分,需要進一步研究以確定其安全性。

也就是說截至目前為止,相關證據都是很模糊薄弱的,但現在卻卻貿然下結論說:

因為這名女子有長期擦防曬乳;因為二苯酮-3疑似會干擾人體內分泌;因為患者罹患子宮內膜癌第三期,所以會得病的原因是由於二苯酮-3干擾人體賀爾蒙所引起...

這根本是因果關係謬誤、亂七八糟的結論。如果想要了解相關與因果的細節可以參考連結文章。A與B兩者間即使有相關,都不一定能表示有因果關係,更不用說現在連兩者是否相關都有疑慮,怎麼就直接跳結論說有因果關係?現在不少文章都用「恐」、「疑」、「可能」來規避邏輯上的謬誤,反而產生很多迷思與謠言。

*******************************************************************************

raw-image

以上這段內容也有錯誤,因為二苯酮-3並不是塑化劑而是化學防曬劑(紫外線吸收劑)。在一般常見的沐浴乳並不需要添加二苯酮-3,至於彩妝品(如粉底液、BB 霜、唇膏…等)產品中添加二苯酮-3也並非必要,需要確認成分表才有辦法了解。比較需要注意的反而是在香水、香精的使用,消費者很少有戒心。

此外,二苯酮-3這成分還會出現在生活中其他不同產品中,例如指甲油、染髮品、頭髮護色品、紡織品與塑膠瓶罐…等。所以即使檢驗出二苯酮-3超標,並不表示就是從所使用的粉底液所致。

就法規面來說,二苯酮-3(Oxybenzone)在目前全世界衛生單位都沒有禁用,對這成分管理最嚴格的歐盟是這樣規範的:

(a) 臉部、手部和唇部產品,不包括氣壓式及泵式噴霧產品;

(b) 全身用產品(含氣壓式及泵式噴霧產品);

(c) 其他產品。

成品中的最大允許濃度調整為:

(a) 6%;

(b) 2.2%;

(c) 0.5%。

對於(a)類和(b)類產品,當其用於保護產品配方時,使用濃度不得超過0.5%。

台灣目前規範如下跟美國一樣都是限量6%,但之後應該會依循歐盟的管理趨勢而調整。至於日本跟中國的化妝品法規中,二苯酮-3限量規範為10%。

raw-image

以自己的觀察來看,這幾年歐洲、日本跟台灣的防曬品已經有減少使用二苯酮-3的情形,但美國的防曬品因為允許使用的防曬劑比較少,所以含有二苯酮-3的防曬品還是較常見。

而且有關二苯酮-3的恐嚇消息,在2023年就已經出現過一次,而且已經有專家澄清過。結果過了兩年又再次出現,還是造成很多人的恐慌,真的是很不應該。


總結來說,即使你不喜歡二苯酮-3,也不要因為自身商業誘因或想要聳動曝光,而故意放出假消息來恐嚇消費者,尤其是醫師更是不適當。此外,媒體也要善盡查證的責任,相關正確訊息其實網路上都可以找到,各國衛生法規也都有說明,只要稍微查詢一下就可以確認,真的不要再當作假消息的傳播媒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邱品齊醫師幸福美肌學院
32.6K會員
310內容數
在「邱品齊醫師的幸福美肌學院」付費訂閱專題中,我將持續發表有關肌膚養護、疾病治療、化妝保養品評測、新聞剖析以及熱門話題等精彩文章。加入專題訂閱會員,不僅可暢讀所有付費限定文章,更可享加購付費提問諮詢等,各種額外福利。
2025/06/18
以自己這幾年的觀察,這問題其實很有趣,但答案並不是簡單的YES或NO。化妝保養品改版的狀況很常見,三不五時就換個配方、換個成分、換個包裝、順道調整外觀設計甚至是產品名稱。然而,這樣的更動是否有意義有必要呢?這就真的不一定了。
Thumbnail
2025/06/18
以自己這幾年的觀察,這問題其實很有趣,但答案並不是簡單的YES或NO。化妝保養品改版的狀況很常見,三不五時就換個配方、換個成分、換個包裝、順道調整外觀設計甚至是產品名稱。然而,這樣的更動是否有意義有必要呢?這就真的不一定了。
Thumbnail
2025/05/13
近期在市場上觀察產品相關宣稱,常會看到產品上標示了一堆不加XX或不含OO的語句,像是「不含矽靈」、「不含甲醛」、「不含塑化劑」、「不含礦物油」、「不含防腐劑」、「不含PARABEN」、「不含動物性原料」、「不做動物測試」、「不含丙二醇」、「不含PPD」、「不含對苯二酚」、「不含香料」...等等
Thumbnail
2025/05/13
近期在市場上觀察產品相關宣稱,常會看到產品上標示了一堆不加XX或不含OO的語句,像是「不含矽靈」、「不含甲醛」、「不含塑化劑」、「不含礦物油」、「不含防腐劑」、「不含PARABEN」、「不含動物性原料」、「不做動物測試」、「不含丙二醇」、「不含PPD」、「不含對苯二酚」、「不含香料」...等等
Thumbnail
2024/12/09
有些事情過去了還會再回來,但有些可能就很難了...
Thumbnail
2024/12/09
有些事情過去了還會再回來,但有些可能就很難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剛好這幾天的新聞中有幾則跟化妝品安全有關,也相當獲得關注,於是幫大家分析一下要如何看待這內容。
Thumbnail
剛好這幾天的新聞中有幾則跟化妝品安全有關,也相當獲得關注,於是幫大家分析一下要如何看待這內容。
Thumbnail
今日重點: 1. 符合 MoCRA 不良事件報告的 5 項要求:Registrar Corp. 推出新工具 2. 炎炎夏日,防曬霜大量錯誤訊息燒焦美國 3. Yoshitsu 公佈 2024 財年穩健的財務業績
Thumbnail
今日重點: 1. 符合 MoCRA 不良事件報告的 5 項要求:Registrar Corp. 推出新工具 2. 炎炎夏日,防曬霜大量錯誤訊息燒焦美國 3. Yoshitsu 公佈 2024 財年穩健的財務業績
Thumbnail
多數人在使用化妝保養品的時候,總希望使用後可以一切順利,皮膚也能夠慢慢變美。然而,有時候很可能會事與願違,像是最近新聞才有個案例:「嘉義X姓女子購買某公司臉部保養品,銷售員O女、P女指導使用劑量,事後全身多處出現紅疹、癢、刺痛等症狀令她身心俱疲,認為是O女、P女讓她使用保養品劑量過度導致...
Thumbnail
多數人在使用化妝保養品的時候,總希望使用後可以一切順利,皮膚也能夠慢慢變美。然而,有時候很可能會事與願違,像是最近新聞才有個案例:「嘉義X姓女子購買某公司臉部保養品,銷售員O女、P女指導使用劑量,事後全身多處出現紅疹、癢、刺痛等症狀令她身心俱疲,認為是O女、P女讓她使用保養品劑量過度導致...
Thumbnail
幾天後,網絡上突然出現了大量關於天顏化妝品公司的負面消息。這些消息稱天顏的產品導致了多起過敏反應,並附有多張臉部紅腫的照片。這些照片迅速在各大社交媒體平台上廣泛傳播,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和恐慌。 天顏公司迅速做出回應,發布聲明稱這些過敏反應只是個案,公司正在積極調查中,並將對事件負責。然而
Thumbnail
幾天後,網絡上突然出現了大量關於天顏化妝品公司的負面消息。這些消息稱天顏的產品導致了多起過敏反應,並附有多張臉部紅腫的照片。這些照片迅速在各大社交媒體平台上廣泛傳播,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和恐慌。 天顏公司迅速做出回應,發布聲明稱這些過敏反應只是個案,公司正在積極調查中,並將對事件負責。然而
Thumbnail
今日重點: 1. 由於FDA 延後禁止在直髮劑中添加甲醛的提案,使健康問題日益嚴重 2. 習近平訪問法國,奢侈品牌尋求克服貿易緊張局勢 3. 綠色和平組織擾亂聯合利華年度股東大會,呼籲對塑膠污染採取行動
Thumbnail
今日重點: 1. 由於FDA 延後禁止在直髮劑中添加甲醛的提案,使健康問題日益嚴重 2. 習近平訪問法國,奢侈品牌尋求克服貿易緊張局勢 3. 綠色和平組織擾亂聯合利華年度股東大會,呼籲對塑膠污染採取行動
Thumbnail
今日重點: 1. 沃爾瑪和塔吉特被標記為「欺騙性」的珊瑚礁友善防曬霜聲明 2. 在寮國,Agroforex 致力於保護珍貴的香料成分 3. Arcade Beauty 推出新的環保包裝和樣品解決方案
Thumbnail
今日重點: 1. 沃爾瑪和塔吉特被標記為「欺騙性」的珊瑚礁友善防曬霜聲明 2. 在寮國,Agroforex 致力於保護珍貴的香料成分 3. Arcade Beauty 推出新的環保包裝和樣品解決方案
Thumbnail
113年1~1月 台北市衛生局所整理出的化妝品違規廣告用詞 警語與使用說明 此為整理政府公告資訊,適用與否仍應以中央主管機關與地方主管機關為主 內容歸類為依個人經驗進行分類,並非絕對,僅供參考 請善用「搜尋」與左側「章節目錄」 大標題下如無項目,則為當月並無該分類之違規詞語
Thumbnail
113年1~1月 台北市衛生局所整理出的化妝品違規廣告用詞 警語與使用說明 此為整理政府公告資訊,適用與否仍應以中央主管機關與地方主管機關為主 內容歸類為依個人經驗進行分類,並非絕對,僅供參考 請善用「搜尋」與左側「章節目錄」 大標題下如無項目,則為當月並無該分類之違規詞語
Thumbnail
依照台灣食安法規定有許多用字是不能出現在商品或廣告上的,若產品誇大不實或涉及醫療效能等,恐被處以新台幣四萬元以上四百萬元以下的罰緩。 現今多數品牌的行銷手法為:「朗朗上口的標語」+「家喻戶曉的明星或網紅」,接著會在電視、社群等各種媒體上強力播送。但是:有名 ≠ 合法
Thumbnail
依照台灣食安法規定有許多用字是不能出現在商品或廣告上的,若產品誇大不實或涉及醫療效能等,恐被處以新台幣四萬元以上四百萬元以下的罰緩。 現今多數品牌的行銷手法為:「朗朗上口的標語」+「家喻戶曉的明星或網紅」,接著會在電視、社群等各種媒體上強力播送。但是:有名 ≠ 合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