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幅畫就叫「7/5希望の曙光」好了
你信嗎?
🙌🙌🙌先恭喜同在這條時間線的大家,已經攜手邁入另一條平安的平行時空!🙌🙌🙌
7月5日凌晨3:18(日本時間4:18)幾個好朋友在群裡互道平安;隔天Line上的朋友們紛紛傳來「喜獲重生」的訊息;IG上則是一片末日趴盛況,短影音、歡慶照片滿天飛。這一切都源自一部漫畫中的預言,結果不只嚇到日本觀光產業,還直接造成高達約5600億日圓的損失(根據野村綜合研究所的估計)。
不過,記者跑到街頭訪問時,路人甲乙丙丁的嘴上都說「我沒有很相信啦」,但表情和行為卻很誠實;連地震專家都只說「沒有辦法證明」,就是不願意直接說出「我不相信」這句話。那麼,各位聰明的讀者覺得,大家到底是相信還是不相信呢(別忘了,行為通常比言語誠實)?為什麼人們會喜歡聽預言?
因為我們的DNA裡就內建了一個「想要確定、想要安全」的設定。畢竟,只有搞清楚未來,才能好好活在現在。這也是邏輯迴路的根本價值:透過驗證過的可行模式,讓社會穩定有序。因此,邏輯迴路閘門比例偏高的人(簡稱「邏輯人」),第一優先考量的就是「安全可靠」。只要預言能提醒他們注意風險、做好防範(心理上的也行),邏輯人再嘴硬,也會忍不住多聽兩句。
再來,還有整合通道群的通道閘門比例高的人(簡稱「整合人」)。他們心底最大的恐懼,就是「明天到底會發生什麼事?」。偏偏,這份對未知的恐懼,正是驅動整合人成長、變得更聰明的內在燃料。當預言告訴他們「未來會怎樣」時,這種安全感會瞬間讓他們心中踏實一些、有了一點什麼可以依賴。對於未來的事,至少不用自行腦補出一百種劇本。
六爻人們(3/6、4/6、6/2、6/3)也是,他們內心的終極靈魂提問是:「我可以相信這件事(或人)嗎?」。他們這種對於建立信任基礎的強烈需求,是其他人難以想像的。偏偏,預言經常描繪一個看似可信賴的未來,甚至暗示即將到來的全新時代,這與人類內在「渴望突破現狀、蛻變升級」的意識需求不謀而合。所以,人們喜歡聽預言,是因為預言給我們一點安定的想像空間,提供了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所需的心理支架。
那麼,預言為什麼會不準?
我們先來蹭一下量子力學好了。簡單講講「觀察者效應」:當你想要確定一個粒子的位置,它的性質就會變;而當你想要確定它的性質,位置就變得不確定。更神奇的是,甚至不需要有人真的在看,只要有測量設備介入,結果就會被影響。
光的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也是如此:「光不是粒子,光也不是波;光是粒子、光也是波」。這也說明了觀察的行為改變了光的表現方式,這也正是觀察者效應的核心。換句話說,光是粒子還是波,部分取決於我們選擇用什麼方式去看它。
把這個概念放到預言上,就能理解為什麼有些預言一旦被大規模宣傳,反而會失準。這裡有點類似「自我實現預言」或「自我否定預言」的邏輯,差別只在大家的集體行為怎麼影響結果:
🧙♀️當只有少數人知道這個預言時:人們照舊該吃飯吃飯、該出遊出遊,沒有人因為預言而特別改變生活方式,所以事情就比較有可能「如劇本發展」。
✅ 當很多人知道後:就會出現一連串行為改變:有人嗤之以鼻、有人提前防範、有人取消行程、有人開始囤生存救難包、有人開始佈奇門遁甲陣(?)。這些集體行動會把原本的走向攪亂,結果可能偏移、躍入不同時間線、抓取不同的實相劇本,甚至完全不發生。
觀測會影響結果。當觀測的人變多、影響力變大,結果就會偏離原本的預期;預言被更多人知道後失準,並不一定代表它錯誤,而是因為人們的集體意識+行動共同改寫了未來。 簡而言之,若觀測的人採取的態度是「我就不信它會發生」 的心態去審慎觀察它,那麼,不發生的機率就非常大。
(以上是墨應系的看法。不代表科學界或哲學界的整體共識。)
人類圖的2027 Global Cycles(全球意識)
這幾次的交流會中,我多次提到2027的趨勢,原因很簡單:因為「神格」本就是一種程式編碼(Program),而「locks and keys」也都是Program的一部分。在默默觀察這股暗潮時,我感受到那股沛然莫之能禦的力量──人文、經濟、局勢就像一條條洪流,正在一步步按照2027全球意識所說的方式建構成形。
我自己對2027全球意識的態度,坦白說──就是「樂見其成」。比起單純相信或反對,我更像一個看著未來Program編碼逐步生成出結果的觀察者,帶著期待與好奇,一邊觀察,一邊默默紀錄與見證。而當我們這些懷抱特定心態的觀察者,持續用樂見其成的角度去看,這股潮流與趨勢就會像被無形的編輯之手安排好一樣,逐漸無懸念地沿著我們內在的觀察路徑,順勢展開。
讓我們就這樣,靜靜看下去吧──畢竟,當你說「貓是活的」,他就真是活的;觀察者永遠是最終的創造者:Believing is seeing !
訂閱讀者們,月底7/31 - 20:30我們繼續來談神格職涯與最高理想(報名按此-訂閱讀者免費參加)。我們線上見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