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駁回不公開審理聲請 凸顯法庭直播法案爭議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今天看到一則頗有趣的新聞。先前因涉及借貸糾紛的鄭姓立委今日出庭應訊,由於案件採公開審理,吸引不少民眾與媒體前往旁聽。庭審開始後,鄭委員的委任律師突然向法官聲請「不公開審理」,沒想到法官當庭駁回,並反問:「不是要法庭直播?」


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格外耐人尋味。表面上看似只是駁回聲請,實際上卻像是對日前立法院通過《法庭直播法案》的回應。這一回,法官沒有上新聞、沒有上政論節目,也沒有發出個人聲明,而是選擇用一句話,在庭審現場傳達立場。


說到法庭直播,這項法案從一開始就充滿爭議。它並未經過委員會實質討論,更跳過朝野協商,在毫無預警之下完成三讀通過。許多法律實務工作者對此表達高度關切,原因無他,這類涉及司法實務運作的重大制度改革,如果缺乏配套,恐怕不僅無法達成「公開透明」的初衷,反而對當事人的訴訟權利、隱私保障與司法獨立造成損害。


我個人對法庭直播持保留態度,並不認為「全面直播」就是實踐正義的唯一方式。司法的確應當接受監督,也應以合理的方式向社會交代審判過程,但是否每一場庭審都適合直播?這需要更深層次的討論。尤其是涉及性侵、家暴、未成年案件或高關注度的政治案件時,直播是否會讓訴訟當事人承受更大壓力?是否會讓證人更難開口?甚至是否會讓原本應該聚焦於事實與法律的審理過程,變得更像是一場公開表演?即是一場楚門秀的演出!


我們不反對科技帶來的透明性,而是認為,司法改革不能一味追求「看得見」,更重要的是「理解得了」和「守得住」法律精神。若缺乏明確指引、嚴格限制與專業人員協助下的執行機制,直播所帶來的可能不是更清晰的真相,而是更多的誤解與失焦,反而讓真相被埋葬!


也因此,當法官在庭上以一句「不是要法庭直播?」駁回聲請時,可以感受到的是司法內部對於倉促立法的不安與無奈。過去多數法官秉持中立,鮮少對外發言,但從這起事件中也許能看出,他們不是沒有意見,只是選擇在最專業的場域──法庭──以審判行為本身表達立場。


正如同這位法官沒有多說什麼,但卻讓我們聽見了更有份量的回應。或許,這就是司法的分寸,也是值得我們社會深思的地方。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雨非。子霏
1會員
23內容數
工作心得-法律小秘書的成長、 學習心得-人資知識吸收中、 以及那些關於異世界的幻想故事。
雨非。子霏的其他內容
2025/07/02
上週,立法院強勢通過「法庭直播」相關法條,未來除特定案件外,多數訴訟程序將開放直播。表面上是司法公開的一大步,卻在法律界引發激烈反彈,不少法律人質疑,這會不會淪為一場現代版的《楚門的世界》。
2025/07/02
上週,立法院強勢通過「法庭直播」相關法條,未來除特定案件外,多數訴訟程序將開放直播。表面上是司法公開的一大步,卻在法律界引發激烈反彈,不少法律人質疑,這會不會淪為一場現代版的《楚門的世界》。
2025/06/26
使用 ChatGPT,不是錯,重點是「怎麼用」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讓我想起最近一位前來諮詢遺產繼承問題的當事人。那次他帶著兒子一起來,整場諮詢下來,印象非常深刻。 在過程中,兒子也提出了不少問題,其中幾次他說:「我查 ChatGPT 的時候看到……」
2025/06/26
使用 ChatGPT,不是錯,重點是「怎麼用」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讓我想起最近一位前來諮詢遺產繼承問題的當事人。那次他帶著兒子一起來,整場諮詢下來,印象非常深刻。 在過程中,兒子也提出了不少問題,其中幾次他說:「我查 ChatGPT 的時候看到……」
2025/06/22
最近在臉書上看到一句話讓我很有感:「請不要把職場當成交朋友的地方。」 年輕時剛踏入職場,或許因為對人充滿信任與善意,遇到身邊同事對自己多一點關心,就會忍不住掏心掏肺,把生活瑣事、職場觀察,甚至對主管或公司的看法通通分享出去。 但現實常常沒這麼單純。 你永遠不知道,聽你傾訴的那個同事,會
2025/06/22
最近在臉書上看到一句話讓我很有感:「請不要把職場當成交朋友的地方。」 年輕時剛踏入職場,或許因為對人充滿信任與善意,遇到身邊同事對自己多一點關心,就會忍不住掏心掏肺,把生活瑣事、職場觀察,甚至對主管或公司的看法通通分享出去。 但現實常常沒這麼單純。 你永遠不知道,聽你傾訴的那個同事,會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