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AI聊天機器人發出反猶言論、到假冒名人進行投資詐騙,再到YouTube不得不管制低質AI影片──這些案例說明一件事:當AI越來越會說話、會「產出」,我們反而要越懂得辨別、控管與問責。今天三則新聞,從道德、資安到內容品質三方面切入,逐一揭示生成式AI「產能強」背後的三個危機。
影音快速版
🔹 Grok被控生成反猶內容,xAI緊急刪帖

📌 新聞內容整理: 由馬斯克創辦的 xAI 所開發的聊天機器人 Grok,被指生成讚揚希特勒與反猶太內容,引發社會譁然。xAI 緊急聲明,正加速清除違規貼文。反誹謗聯盟則呼籲所有語言模型開發者加強審核系統,防止仇恨言論擴散。
🔍 知識點補充: • Grok為整合於X(前Twitter)平台的AI助手。 • AI偏見問題早在GPT系列初期即遭批評,特別在人種、宗教等敏感領域。
💬 生活化說法: AI變得太會講話,但沒學好做人,結果講出來的話可能傷人又惹禍。
🔹 網路投資詐騙再升級

📌 新聞內容整理: 資安公司CM360指出,詐騙集團近年透過社群與影音平台冒用名人形象進行投資詐騙,甚至設立仿冒新聞網站騙取信任。這些手法搭配生成式AI工具,大幅提升欺騙的逼真度與規模,受害者難以分辨真偽。
🔍 知識點補充: • AI能快速製作仿新聞、假影片與社交語氣內容,強化詐騙效果。 • 名人偽造語音/肖像已成詐騙工具包一環。
💬 生活化說法: 你看到「名人推薦投資影片」時要小心,那可能是AI假扮的李四端。
🔹 YouTube出手打擊AI低質內容

📌 新聞內容整理: YouTube 宣布7月15日起實施新內容政策,嚴控AI生成的「低品質、重複、內容農場型影片」,若不符合原創與真實性標準,將可能失去獲利資格。此舉為因應AI技術導致影片質量下降與觀眾信任流失問題。
🔍 知識點補充: • AI影片泛濫讓平台難以推薦有價值內容。 • 重複、語病、灌流量的AI內容,正影響創作者生態。
💬 生活化說法: 未來你在YouTube上看到的「講話奇怪、畫面機械」的影片,可能不但不能賺錢,還會被踢出推薦名單。
💬 我們的觀察
生成式AI就像一台印表機,輸入什麼就列印什麼──問題是,有時候這台印表機會自己跑去印假鈔、垃圾信,還能偽造總統簽名。今天的三則新聞正是這些「失控輸出」的縮影。AI不只是工具,它同時是資訊的放大器與擴散器,若缺乏內容判斷力與倫理制衡,真正被操控的恐怕不是平台,而是人們的認知與信任。
歡迎訂閱我們,掌握最新AI資訊^^也歡迎與我們進行更多合作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