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的擴張,不再只是技術革命,而是一場多線戰爭——新聞界吵著被掠奪流量,科技界為人形機器人競速,網路上甚至用AI虛構出「山豬抓捕行動」來騙點擊。這三則新聞,從平台、產業、到社會現象,通通告訴我們:AI已經不只會寫文章,它還可能搶流量、搶市場、甚至搶你的眼球。
影音快速版
🔹 出版商控訴Google AI損害營收

🔍 知識點補充: • AI Overviews 類似在搜尋頁面直接回答問題,用戶不點進網站就能看到重點。 • Gemini是Google最新的多模態AI模型。
💬 生活化說法: 想像你經營一間咖啡店,結果有人直接把你菜單內容印出來貼在街上,路人就不進來了——這就是出版商的憤怒。
🔹 特斯拉與中國公司爭奪人形機器人市場

📌 新聞內容整理: 馬斯克強調特斯拉在人形機器人領域領先,但也警告中國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迅速,可能重演當年「電動車大逆轉」的戲碼。專家指出,中國的製造鏈與快速部署優勢,可能讓其迅速追上甚至超車。
🔍 知識點補充: • 特斯拉的Optimus機器人主打多工自動化。 • 中國目前已有多家新創投入AI驅動的機器人開發。
💬 生活化說法: 這場機器人之戰就像是新版「太空競賽」,美國先發,中國猛追,最後誰贏還不知道。
🔹 台東山豬抓捕影片實為AI生成

📌 新聞內容整理: 網路熱傳的台東山豬抓捕影片經查為AI合成,畫面左下角標示「AI-generated」,也出現如山豬秒數翻倍、畫面失真等AI生成典型問題。雖為玩笑之作,但也再度提醒民眾對AI影片的辨識力不足。
🔍 知識點補充: • AI生成影片常見特徵:物體消失或突變、光影不自然、局部細節重複。 • Deepfake與生成影片正在成為誤導訊息新手段。
💬 生活化說法: 這就像有人用AI畫了張「鯊魚在淡水河」的圖,大家還真的相信要封河了。
💬 我們的觀察
這三件事其實指向同一個問題:AI「能做」,但「該不該做」還沒討論清楚。出版商面對的是內容被掠奪的現實,特斯拉與中國則進入了類人AI的競速賽,而我們日常生活則充滿真假難辨的生成畫面。AI可以改變世界,也可能顛覆信任。我們要更聰明地使用它,也要更警覺地觀察它。
歡迎訂閱我們,掌握最新AI資訊^^也歡迎與我們進行更多合作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