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詹姆斯・岡恩(James Gunn)執導的新版《超人》終於登場,接棒由查克・史奈德(Zack Snyder)打造的「DCEU 宇宙」超人。
從韓利・卡維爾(Henry Cavill)的神性孤獨,到大衛・柯倫斯維特(David Corenswet)演繹下的草根溫柔,新版超人一登場,便讓影迷圈掀起一場「信仰的世代交替」。
這不是兩部電影的簡單比較,而是一場關於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英雄的文化提問。
一、鋼鐵與光:兩種超人想像
2013 年的《超人:鋼鐵英雄》(Man of Steel),由查克・史奈德執導,強烈的視覺風格、沉穩的配樂、對神話意象的執迷,使得超人不再只是穿著紅披風的好人,而是一位「背負天命的異鄉人」。
卡維爾版的超人並不多話,他在戰鬥中壓抑,在孤獨中掙扎,他的超能力是沉重的,不是輕盈的。

相對地,2025 年的《超人》由岡恩接手,帶來截然不同的氛圍。
柯倫斯維特的超人更年輕、更有表情,色彩明亮、節奏輕快、甚至不時有些俏皮。與其說他是神,不如說他是你身邊那個會給你做飯、關心你今天過得好不好的男朋友。

二、我們的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拯救?
史奈德的超人,誕生於 2010 年代初——一個金融危機餘波未平、超級英雄影視進入「黑暗寫實」的時代。
那時的觀眾,仰望英雄,也質疑英雄。卡維爾飾演的氪星人,被當成「核彈級」的存在,既令人敬畏,也充滿爭議。

但我們走到了 2020 年代。AI、資訊混亂、社群倦怠……人們不再尋找神,而是渴望「有溫度的存在」。
岡恩抓到了這個時代的情緒。他讓超人飛,但更讓他微笑。他從天上降臨,卻沒有站上神壇。
三、觀眾在哪裡,英雄就成什麼樣子
有人批評新版超人太「可愛」,不夠有份量。但事實上,正因為他沒有那麼完美,觀眾才更容易代入。
Z 世代的英雄,是會犯錯的、會搞笑的、會被調侃擁有龐大“後宮”的——而不是時時刻刻端坐在雲端、講話像是聖經預言者的存在。
相對的,史奈德的超人則是一種信仰。他的凝視、他的猶豫、他的不語,都像是一種象徵:那是我們對「絕對善」的最後幻想。

四、我們需要哪一種超人?
也許,我們無法從兩人中選出一個「正確」的超人。岡恩版的他,是我們日常所需的陪伴者;史奈德版的他,則是我們靈魂深處對崇高的向往。前者治癒我們的孤獨,後者撫慰我們的尊嚴。

一如岡恩自己在電影裡暗示的:「真正的英雄,不是因為他可以飛得多高,而是因為他願意留下來,和我們一起走路。」
而我們,也可以在兩種超人之間,看見自己曾經與現在的模樣。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別忘了幫我按下愛心,也可以追蹤我的方格子帳號,讓我們一起在電影的宇宙裡漫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