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影完詹姆斯·岡恩執導的《超人》(Superman,2025)後,我腦中浮現的不是鋼鐵、不是真理,而是一種混合著懷舊與實驗的「不確定感」。
這不是你熟悉的扎克・施奈德式陰影派超人,也不是克里斯多福・李維式的童話守護者。這是一部企圖用幽默、政治隱喻與復古色彩,打造出新世代「大藍男孩」的電影。它勇敢,但並不完美。

「超人」不是神,是人類的情感投影
岡恩將超人重新定義為一個被地球「文化撕裂」的存在。他不是來拯救世界的救世主,而是試圖融入這個分裂社會的「外星難民」。男主角大衛・科倫斯韋特(David Corenswet)並非傳統印象中陽剛強悍的氛圍,他的表演更像是初入社會的理想主義者,夾在權力、愛情與身份之間擺盪。
瑞秋・布羅斯納漢(Rachel Brosnahan)飾演的露易絲・蓮恩充滿鋒芒,與其說是戀人,更像是這位「半吊子救世主」的現實警鐘。
觀察點:電影強調「理想主義」在現代社會的無力感,這一點與當下許多年輕觀眾的困惑呼應,是本片最打動人的地方。

雜揉的風格:致敬還是分裂?
《超人》試圖融合 Golden Age(黃金時代) 超人的童趣、現代政治電影的鋒利與古恩一貫的「邊緣英雄式幽默」,導致電影在視覺與節奏上呈現「拼貼感」。
有時你會以為在看《明日世界》或《超能特攻隊》,下一幕卻又切入頗具《黑袍糾察隊》風格的諷刺場面。甚至連超狗「克利普托」(Krypto)也擁有戲份——這是驚喜,也是風格危機。
CGI 雖不至災難,但並不令人驚豔,特別在飛行場面與城市破壞部分略顯粗糙,甚至有點 2010 年代初的視覺疲勞。

背後的政治意象與詹姆斯·岡恩的「矛盾哲學」
岡恩過去的作品如《星際異攻隊》或《和平使者》都善於將怪咖角色變成情感錨點。但到了《超人》,這種手法開始顯得不那麼靈光。
電影多次隱喻「資訊操控」、「移民歧視」、「媒體公審」,甚至有角色公開批評超人為「外星干政者」。
這讓人聯想到美國近年的政治紛爭,也讓超人成為一種「政治修辭工具」,而非單純的英雄。
但這些意象往往點到為止,未能形成清晰的敘事脈絡。這不是缺乏野心,而是野心太多,導致焦點模糊。

值得稱讚的是「情感」
儘管結構混亂、風格搖擺不定,但《超人》的情感表達是真摯的。超人與人類之間的距離感、對自己身份的自我懷疑、對露易絲的深情與不安……這些部分並不炫技,卻令人動容。
這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它是一封寫給希望與理想主義者的情書。
🧭 推薦指數:★★★☆☆(3.5/5)
🎟️ 看點:演員表現、角色互動、情感層次
⚠️ 弱點:節奏失控、CGI 不穩、風格不統一
喜歡這篇影評嗎?歡迎留言討論你最喜歡的超人是哪一位。
📌 分享、收藏、按讚是對我最好的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