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技術分析中,突破的三大關鍵元素是:漲幅、量能、時間。前兩週我們討論了為什麼要觀察三天(時間因素),今天聚焦在第二個元素:「量能」。
🔍 突破觀察量能,以10日均量為基準(個人習慣)
為什麼選10日?因為5日均量波動大、太不穩定;20日均量則過於鈍化、不夠靈敏。10日均量可說是靈活與穩定的折衷選擇。
🚀 突破要帶量,跌破未必
多數情況下,「突破如果沒有量能配合」就容易是假突破。而跌破雖不一定要帶量,所以切勿因為下跌沒有出量就失去戒心。但若「跌破+帶量」常常預告急跌風險,需特別留意。
📈 多頭規律 vs 空頭無序
多頭的價量關係有其邏輯性:價漲量增、價跌量縮。空頭則較難捉摸:可能出現價跌量增、也可能出現價跌量縮,比如有時落底前會出現爆量,有時卻是在極度量縮中悄悄落底。因此,不能將多頭的價量規則,直接反過來套用在空頭格局中,容易判斷錯誤。
🎯 結論|成交量難以模組化,需靠經驗與熟悉個股習性
成交量是一門深學問,無法靠固定公式套用,需要:長期觀察和經驗累積,對個股的「股性」有一定熟悉度,靈活運用與盤勢結合判斷。
🔜 下集預告:價量背離與實戰應用技巧
你是否遇過「價格上漲但量能下滑」的情況?到底是陷阱還是轉折?
下一篇,我們將深入解析「價量背離」的實戰意義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