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你持股時,面對市場與股價波動,真正的壓力來自於「內心的失控感」。你可能會想:「是不是該停損?萬一又漲回去怎麼辦?」其實,你需要的不是更精準的預測,而是更穩定的持股心理結構。以下是整合心理對抗波動的四大原則:
✅ 1. 買進前,先設計心理能承受的「部位結構」
你承受不了的不是下跌,而是資金壓力和部位失控感。
請自問以下幾件事:
我這一筆投入資金佔總資產的幾成?(資金比重)
我目前持股幾檔?過於集中嗎?(檔數)
單一股票持有幾張?哪一張是心理臨界點?(張數)
📌 因應策略:
單一個股投入不超過總資金 20%
持股集中於 3~6 檔即可,太多反而分散注意力
若張數過多,一跌 5%,帳面震盪過大,容易被市場牽著鼻子走
✅ 2. 是否已事先設想「發生什麼我會調整」?
投資前請問自己:
「若股價跌破甚麼支撐,會進行離場?」
「盤整時間超過1個月,該續抱?」
你需要有清楚的因應策略,而不是一跌就想逃。
📌 沒有策略 = 容易被情緒牽著走
📌 策略寫下來 > 想一想 > 跟著做(有紀律的交易,情緒才會穩)
✅ 3. 當你抱不住時,代表「心裡的警報器」響了
這時請冷靜思考,不是問「市場會不會繼續跌」,而是問:
是不是我持股部位太大?技術面籌碼面條件有改變嗎?有守住我設定的支撐嗎?有沒異常現象?例如乖離率過大、單日爆量開高走低?
✅ 4. 分批進出 + 設警示而非過度盯盤
情緒性的盲目追高,也容易產生風險,紀律的分批進、分批出,不會讓你大賺,但會幫你活得久。設定警示價或條件:如「跌破5日線通知我」,而不是每天心跳跟著漲跌波動
🎯 結語
💡 如果你心裡已經煩躁、無法入眠、一直盯盤,這些都是心理警報器的信號。
解法不是硬撐,而是主動降低部位、重新調整節奏、擬定因應策略。當股市波動來襲,真正考驗的不是你的知識,而是你能不能承受自己的決策。把每一次波動當作心理訓練,記錄反應、逐步調整,每次撐住、每次做對一點點,都是成長的累積。波動無法避免,但焦慮是否失控,取決於你是否提早設計好部位與心理結構。你不必戰勝市場,只要穩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