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全球貿易與關稅戰局勢
近期全球貿易局勢仍受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主導,多數市場參與者認為,關稅是加速談判進程的手段,而非最終目的。
- 關稅政策的演變與影響:
- 加速談判進程: 繼針對加拿大徵收關稅後,歐盟和墨西哥也面臨關稅,市場普遍認為這是「加速談判的進程」。
- 美國關稅收入顯著增長: 美國的關稅收入在今年4至6月已突破1,000億美元,預計下半年即使沒有更高關稅,全年收入也將達到3,000億美元左右。「關稅收入啊,正在大幅的為美國財政機構來開源,這是一個相當大的顯著的資金流入量。」這筆收入有助於彌補美國龐大的利息支出。
- 務實的關稅策略: 川普的關稅政策被解讀為「務實」,旨在爭取更好的貿易條件,而非追求絕對的高稅率。「他的關稅所出的稅率是加速談判過程當中,他不可能把關稅拉抬到內部通膨失控,他要求的只是更好的貿易條件,而更高的稅率可以達成他更好的貿易條件,但並不是真的為了他達到那個絕對稅率。」
- 主要貿易夥伴的關稅談判進度:
- 歐盟: 歐盟對美國30%的關稅反應不大,推遲反制措施至8月初,顯示雙方在玩一場「擊鼓傳話的遊戲」。儘管如此,歐盟與美國的談判進度被認為「算是不錯了」。
- 印度: 根據彭博社報導,美印臨時貿易協議已「非常接近」。即便有關稅,印度也不會像其他國家一樣收到正式通知,而是以聲明方式公佈,為後續談判保留空間。
- 台灣: 紐約時報透露台灣和印度的關稅即將談成,目前已進入「關鍵階段,就像球賽進入了最後一局」。台灣談判團成員包括國安局長、國安會代表及駐美代表,顯示談判不僅限於貿易,可能涉及國防合作等更廣泛層面。
- 日本: 日本因參議院選舉,對美國關稅態度「越來越鷹派」,首相石破表示「與美國關稅談判是一場關乎國家利益的戰鬥,我們不會被輕忽」。然而,美國國務卿盧比歐表示美日關係並無「戲劇性的衝突或分裂」,仍「堅固良好」,並否認對日本國防預算施壓。雙方關係略有緩和。
- 不公佈協議的策略: 對於談判成果較好的國家(如印度和台灣),美國可能會暫不公佈協議細節,以防各國在談判中採取更強硬立場。「談成不公佈,不談成繼續施壓。」
二、 金融市場表現與趨勢
儘管關稅帶來不確定性,全球股市及資產表現強勁,但部分指標顯示市場情緒過於樂觀。
- 美股表現: 美股雖然從歷史高點回落,但標普指數自4月7日低點已反彈近三成,再度進入牛市氛圍。美元創2月以來最佳單週表現。
- 全球市場對比: 若排除美股,MSCI全球市場今年平均報酬率為15%至16%,而標普指數僅上漲7%。這顯示資金更聚焦於貨幣正在升值的市場。
- 資產普遍上漲:比特幣:近期突破11.8萬美元,今年漲幅高達24%。
- 油價和黃金:同步上漲。
- 各國股市:波蘭、希臘、西班牙等國股市漲幅顯著,台灣股市今年也上漲14%(其中13%來自台幣升值)。
- 「今年就變成了所有資產居然全部都是正報酬。」
- 市場情緒與潛在風險:樂觀情緒: 投資人似乎已接受10%的基礎關稅,甚至將20%視為理所當然,市場情緒樂觀。
- 散戶推動: 上半年散戶購買美股及ETF高達1,553億美元,甚至高於2020年疫情高峰期,是推動指數上漲的主要力量,而非大型投行。
- 個股與大盤脫鉤: 標普500成分股隱含相關性快速縮窄,顯示「各股表現跟大盤開始脫鉤」,少數權值科技股(如NVIDIA)推高指數,但多數個股表現不佳。
- 「恐懼貪婪指數」與「VIX恐慌指數」處於低點: 這通常是市場情緒高漲的信號,提示投資人應謹慎。「恐懼貪婪指數或者我們看到Vix恐慌指數來做觀察,目前仍然處於極端的低點。」
- 庫存循環末期? 比特幣的「三牛一熊」週期模式與庫存循環聯動,暗示當前可能處於牛市第三年,景氣循環可能接近尾聲。「23、24、25的確走到整個牛市的第三年。」
- 抄底時機: 在市場極度樂觀之際,應警惕未來可能出現的調整。「當真正景氣低期來臨的時候,那個時候才是你應該要貪低自己成本的時候。」
三、 川普的實用主義與對內政策
川普政府在內政和外交上展現出實用主義的轉變,尤其在烏克蘭問題和國內經濟政策上。- 對俄羅斯與烏克蘭政策轉變:務實介入: 川普不再堅持「24小時結束戰爭」,而是宣布透過北約向烏克蘭提供大量美國武器,並動用總統撥款權直接援助3億美元武器,包括愛國者飛彈。「過去他還拼命的批評拜登的開銷,暗示美國應該要退出歐洲,如今卻承認美國是真的走開的話,代價會更高。」
- 普京的行為促使介入: 俄羅斯軍隊在烏克蘭的攻擊頻率顯著上升,尤其在6至7月期間,每日有無人機攻擊近600架次,且俄軍在各地區顯著推進,迫使川普決定介入。
- 國內經濟政策與抗通膨措施:放鬆監管: 川普放寬能源公司在同一平台上的合併限制,全面解封多個租地油氣產出限制,預計每年可為業界節省8億美元。他還恢復了舊的能源和用水效率標準,取消了燈泡、馬桶等設備的能源規定,以期降低通膨。
- 節省政府開支: 川普政府繼續推行「小政府」策略,縮減政府開支。國務院已收到指示,本週將裁員1,300名員工,包括外交人員和美國本土公務員。此舉雖引發批評,但已獲得最高法院許可。
- 與科技巨頭議價: 川普政府與大型科技公司協商雲端服務合約,要求降價。例如,Oracle已同意提供75%折扣,Google也將完成類似規模的降價協議,Microsoft和Amazon預計跟進。這有助於聯邦政府節省資金。
- 合法移民政策: 放寬合法移民政策,認為非法移民會造成通膨,因此最佳做法是引入更多合法移民,以平抑物價。
- 平衡關稅與通膨: 川普的目標是「關稅我打得如火如荼,可是通膨產生巨大衝擊,因為我幫助大家在攻擊面持續的壓低通膨」。這顯示他希望利用關稅作為貿易談判籌碼,同時透過放鬆國內監管和縮減政府開支來避免通膨失控。
四、 鮑爾辭職傳聞與聯準會獨立性
關於聯準會主席鮑爾可能辭職的傳聞,引發了對聯準會獨立性及其抗通膨政策走向的擔憂。
- 鮑爾的共識能力: 歷史數據顯示,鮑爾任內在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投票中,異議票數極少,表明他「非常能夠幫助市場取得顯著共識」。這意味著當前的高利率政策是委員會的共識,而非鮑爾個人決定。
- 潛在影響: 若鮑爾辭職,將引發市場對聯準會獨立性及未來抗通膨政策走向的極大關注。新任主席的選擇和其對利率政策的立場將成為市場觀察的重點。
五、 亞洲出口與美國庫存之謎
亞洲出口強勁增長,與美國溫和的庫存增長速度形成反差,引發市場對其原因的探討。
- 亞洲出口創歷史新高: 中國及其他新興亞洲國家的出口量在過去幾個月快速上升,幾乎都已創下歷史新高。台灣、日本、韓國的整體出口額也在顯著拉伸。
- 美國庫存溫和增長: 儘管全球市場充滿不確定性,美國的零售庫存銷售比長期呈現緩步下滑趨勢,目前仍處於歷史低檔,顯示零售商維持「精簡庫存、提高週轉率」的策略。
- 可能原因:數據滯後: 統計數據尚未完全反映。
- 避稅倉庫: 商品可能囤積在倉庫中以規避關稅,導致數據出現落差。
- 終端需求強勁: 美國夏季消費需求略強於預期,特別是旅遊業表現不俗。
- 待觀察: 儘管亞洲出貨量大,美國市場似乎未出現庫存過剩問題,這是一個值得後續觀察的現象,可能與時間滯後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