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過去兩週,我們已經詳細介紹過「突破的時間觀察」與「量能判斷」的實戰技巧,今天進入第三個關鍵元素:「漲幅」。
🔍 一般應用:以3%為基本門檻,在技術分析中,「3%漲幅」是判斷突破是否成立的常見標準。不過這個數字常被誤解、誤用,甚至導致判斷錯誤,以下是幾個你必須避開的誤區與進階用法。
❗ 常見誤判:漲幅不是從股價起漲點算,是從「關鍵壓力位」起算!
舉例來說:若某檔個股壓力區在 100 元,原本股價為 98 元,當天漲了 3 元,雖然表面上漲幅達 3%,但實際上從 100 元起算只突破了 1%,這樣的漲幅並不足以視為有效突破。
👉 重點:3%必須從壓力區「之上」開始算起。
🧭 3% 是低標,股性活潑個股建議拉高至 5%
指數突破時,3%漲幅可容許多日累計。但個股必須「單日」超過 3%,才具備明顯異動訊號。對於股性活潑、波動大的標的,甚至需要5%單日漲幅才有實質參考意義。
🧱 關鍵位置 ≠ 任意價位
不是只要漲超過3%就叫「突破」!必須是明確穿越技術轉折關卡,否則只是一般的單日上漲,例如:趨勢線、關鍵均線(例如月線)、底型頸線、前波高點、整理區間的上緣…
📌 只有突破這些具結構意義的位置,加上足夠漲幅,才是有效突破!
✅ 總結:突破三元素,漲幅是最容易量化卻最容易誤解的一環。
務必記得以下四大重點:3%從壓力區起算,不是從當天起漲點;個股需單日完成,指數可累積;股性強勢者標準拉高至5%;必須突破「技術關鍵位」,而非任意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