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is article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on Medium:
👉 [Slaughterhouse-Five Reading Reflection|Finding the Meaning of War Amid Absurdity]
《第五號屠宰場》是美國作家馮內果的作品,是一本意義非凡的反戰小說。1945年,正值二戰尾聲,同盟國對德勒斯登展開大轟炸,有超過兩萬人死亡。而馮內果本人正好在德勒斯登,並在大轟炸時躲在地窖裡,逃過一劫。接著,他的作品《第五號屠宰場》問世,當時美國正值越戰,這本書成了世界最偉大的反戰小說之一。

馮內果 第五號屠宰場
📖故事簡介
《第五號屠宰場》的主角畢勒皮爾格林,擁有穿梭時間的能力,與其說是穿梭,應該說他的體驗時間不斷跳來跳去,有時在過去,有時在未來。他的人生就像一堆碎片,東拼西湊,毫無邏輯。
在皮爾格林奇幻的一生中,他曾經經歷飛機事故、戰爭、被外星人綁架等一系列事件。儘管如此,他卻從特拉法瑪鐸星人那學到了一系列的人生哲學,並開始對生命的消逝感到釋懷。
🕊️如何看待戰爭?
《第五號屠宰場》的敘事路線十分混亂,畢勒皮爾格林的視角不斷在過去的各種事件中交替,有時在軍中,有時在外星球上,有時又在戰後的生活。稍微整理一下的話,畢勒的一生如下:
1922出生
1944喪父、打仗
1945退伍
1948在精神病院,同年出院結婚
1965母親過世
1967被特拉法碼鐸星人綁架
1968飛機失事,頭部受傷,同年喪妻
1976死亡
儘管畢勒不斷強調他被外星人綁架的經歷,她的女兒並不買帳。
「壓根兒就沒有特拉法馬鐸這種星球。」
「如果像你所說的那樣,它是無法從地球上探測到的,」畢勒說:「從特拉法馬鐸星上也無法探測到地球,這兩顆星球都太小了,而且彼此距離非常之遠。」
「你從哪裏找到特拉法馬鐸這個怪名詞的?」
「住在那上面的人這樣叫它的。」
「啊!我的天!」芭芭拉邊說邊把背轉過去,她拍著手來表示她內心的沮喪。「我可不可以問你一個簡單的問題?」
「當然可以。」
「在上次飛機出事之前,為什麼沒有聽到你提這件事?」
「我想那時時機還沒有成熟。」
戰爭以及飛機意外後,畢勒的精神和身體狀況都到達極限。為了消化他對死亡的恐懼,以及對戰爭的質問,他的腦袋將他人生中的許多經歷拼湊,產生了這段外星人綁架的奇遇記。
然而,這代表這段經歷不重要嗎?我認為相反,這段不存在的體驗反而是《第五號屠宰場》的主題核心。
特拉法碼鐸星人並不在意死亡,因為他們看待時間的方式和地球人不同。對他們而言,時間就像是連綿的山脈一樣,可以同時存在,一個人的死亡,不代表他永遠離去,因為在其他的時間點他仍然活著。
特拉法馬鐸星人看得到未來,也知道未來是已經決定好的了,因此不存在自由意志一說。相反地,因為地球人看不見未來,因此相信命運掌控在自己手中。
畢勒學會穿越過去與現在,其實代表他學會接受了戰爭的荒謬、無意義。在之後的人生中,他對於人死亡的態度都是「事情就是這樣」。經歷了戰爭的畢勒,看到了人的無力,在心靈飽受煎熬的情況下,他開始說服自己「人雖然死了但他仍然活著」,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安撫他被摧殘的心靈。
每一次的時間跳躍,都發生在畢勒受到刺激的時候,這是他的自我防衛機制,好讓他在殘酷的人生中能繼續堅持下去。然而,他還是不斷地回到戰爭,那是他一輩子擺脫不了的陰影。
透過畢勒,馮內果告訴了我們戰爭是多荒謬的,以及他是如何摧毀一個人的。
《第五號屠宰場》沒有兩軍兵戎交互的大場面,也沒有拋頭顱灑熱血的士兵,只有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受害者,這才是普通人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