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分享─失控的轟炸 (Malcolm Gladwell)

2023/05/16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封面
這本書可以直接列入我的人生愛書之一了,雖然說的是二戰史,但是作者敘述的文筆完全不會讓人覺得枯燥和乏味。
其中引用了許多側面敘述和紀錄,更完善了當時戰爭的緊張及無力感,尤其是本書主要描寫的兩位軍官,漢賽爾和李梅。
我想在歷史的巨輪下,並沒有孰是孰非,但是我們永遠可以保留心中最後那道底線。
馬太福音四章8-9節記載,耶穌遭受的第三個試探:「魔鬼又帶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將世上的萬國與萬國的榮華都指給他看,對他說:你若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都賜給你。」
撒旦誘惑耶穌,讓他可以統御萬國,讓他有機會可以擊潰羅馬的敵人,只要耶穌臣服於誘惑,一個「為惡以行善,用好的結果來合理化不正當的手段」的理念。
20世紀初,人類歷經了第一次世界大戰,3700萬人非死即傷,光是在索姆河戰役中,傷亡就不下百萬,而那其實是一場對日後戰局無足輕重的戰役。這也不禁讓後人思考,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讓軍隊改變他們的作戰方法,打出更好的戰爭,而提出這個主張的,就是飛行員。他們所最新與嚮往的,也就是那個時代最讓人熱血沸騰的科技成就─飛機。

轟炸瞄準器

在沒有雷達和定位的年代,要準確投擲可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其中涉及的變數多如牛毛。想像你在時速60公里的車上,要把東西投出窗外,並擊中目標,現在把場景轉換到9千公尺的高空上,那個問題會複雜多少倍呢?
然而,有一個人出現了,卡爾‧諾登,他是一位荷蘭人,這一生深居簡出,經常一個人埋頭苦幹。諾登在1920年代開始著手研究轟炸瞄準器,並和美國陸軍航空隊合作(美國空軍的前身)。轟炸機瞄準器基本上就是一台類比式計算機,諾登以64款演算法涵蓋了他認為投彈時必須解決的各種問題,其中包含:風速、溫度、航速等。
要完全掌握如何操作諾登瞄準器,需要接受為期六個月的訓練。
諾登瞄準器

轟炸機黑手黨的精準轟炸

當年美國沒有獨立的空軍,所謂空軍只是隸屬在陸軍底下的戰鬥部隊,主要是為了支援、協助地面作戰。陸軍航空隊是一隻年輕的隊伍,所以戰術學校的教職員也都很年輕,他們的座右銘是:我不會讓傳統阻礙進步。陸航隊的領導階層身上有一張標籤,叫做「轟炸機黑手黨」。
提到20世紀前半的軍機,大多人會想到戰鬥機,身形嬌小並且具有高度操控性,可以和敵軍在空中接戰的飛行器。但是轟炸機黑手黨們所嚮往的而是身形媲美可以載客的商業客機,它們可以把炸彈載上天,然後直接重創在陸地上的敵方據點和人員。
另外加上新型引擎,可以使轟炸機飛的又高又遠,加上護甲,和前後的防身機砲,根本猶入無人之境。並且在白天出擊,就可以看清楚自己到底要炸哪裡,並且使用瞄準器,不管在哪個高度投彈都行,用冒險進入防空火的射程。從3萬英呎的高度炸掉酸黃瓜桶。
將砲火集中在對方的軍事零件生產基地,也所謂的「咽喉點」,就可以癱瘓敵對國家的軍事系統。挑選轟炸目標本身就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因為要去評估特定產業遭毀後,會對敵國的武力生產能力產生多大的影響。
轟炸機黑手黨認為單靠轟炸機或空中力量就可以贏的勝利,並且避免大規模的殺戮。他們內心有一份對美國科技的憧憬,他們的想法中有一股強大的道德元素渴望找到一種方法來打一場乾淨的戰爭,一場不會玷汙美國名聲的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

1943年,戰事開始轉向對同盟國聯軍有利,英國首相邱吉爾和美國總統小羅斯福密會,而後美國將派出一部分空中力量來協助英國皇家空軍進行夜間區域轟炸。
美國空中力量的最高統領哈普‧阿諾(Hap Arnold)將軍立即連繫了他最倚重的幕僚─艾拉‧伊克爾(Ira Eaker),伊克爾是轟炸機黑手黨的創始成員,是日間精準轟炸的忠實信徒,同時也是第八航空隊的主管,第八航空隊是駐紮在英國的轟炸機隊,任務就是摧毀空戰計畫中的所有目標。
然而英國人並不青睞諾登瞄準器,美國認為現代轟炸科技就是為了要縮小戰爭範疇,而英國認為轟炸機的好處就是要「擴大」戰爭的範圍。他們稱之為區域轟炸(area bombing),無差別的狂轟濫炸,並且主要在夜間行動,既然要無差別,那就不需要看得太清楚了,夜晚出動也比較不會被敵軍偵查到。區域轟炸顯然是針對平民,夜夜不停地轟炸,直到對方的城市只剩下一片瓦礫,敵人的意志就會降到谷底。

海伍德‧漢賽爾

出身於美國南方貴族的軍人世家,身形消瘦,個子不高,專長是跳舞、寫詩。在戰時,作戰單位的責任也同時包含將戰果通知媒體,以便家鄉的百姓可以掌握戰士的演進。但軍方發布的新聞稿大多充斥著委婉用語、長篇大論及報喜不報憂等問題。然而在1944年12月從關島總部,由他親自操刀的新聞稿中,直接表示自己對於迄今的表現並不滿意,並且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漢賽爾基本上是個廣義的浪漫主義者,而漢賽爾最喜愛的一本書是《唐吉軻德》,唐吉軻德本身是一名英勇的騎士,在復興騎士精神的路上勇往直前,雖然受到命運的再三捉弄,卻仍勇敢地與想像中的敵人抗衡。
而漢賽爾也是精準轟炸教條中的篤信者。

柯蒂斯‧李梅

來自俄亥俄州哥倫布城的工人家庭,半工半讀取得了俄亥俄大學的土木工程學位,白天念書,晚上在鑄造廠打工,大學畢業後加入陸軍,並且在陸軍航空隊中平步青雲,33歲當上上尉,最後於37歲時成為少將。
李梅個性極為理性、遇事處變不驚,做事只向前看,不懂什麼叫自我懷疑。
1942年李梅加入第八航空隊,為了避免轟炸機在和敵軍接戰時可以有效抵禦攻擊,李梅設計了一種「戰鬥相形編隊」,並且很快的被第八航空隊採納。
轟炸機上有專門的照相機來拍攝「攻擊照」,用來顯示著彈的位置,李梅在戰機返航時觀看那些照片後,發現彈著點完全不在目標上,甚至許多炸彈都不知投放到哪裡。會發生這樣的事,是因為飛行員沒有向目標直飛過去,敵方的地面防砲部隊可以根據飛機的航速和高度算出該往哪裡射。為了避免被鎖定,所以轟炸機會飛的比較迂迴,直到最後幾秒才航道打直,所以落彈位置才會和原先目標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李梅決定把直線飛行的距離拉長,以供投彈手有足夠的時間讓瞄準器和目標對齊。經過計算後,在到達目標的前7分鐘都需要維持直線飛行,在他手下都認為這是自殺,然而李梅卻決定飛第一個。在1942年一次在法國的任務中,李梅身先士卒,不採取迴避行動,結果和以往的任務比較,他的機隊擊中目標的炸彈數量是兩倍,而且一台轟炸機都沒有損失。
時任二戰美國空軍的分析幕僚,後來越戰時期的美國國防部長─勞勃‧麥克納馬拉(Robert Mcnamara)是這樣評價李梅的:
他是我在戰爭中所遇見過,不分軍種最優秀的戰鬥指揮官。但是他也極度好戰,甚至有人覺得他殘暴,他曾發布一道命令:「我每趟任務都會飛在最前面,每架起飛的飛機都要飛過目標上空,不然全員都送軍法審判。」

什文福─精準轟炸實際行動

現在為了實施精準轟炸,美國需要找出德國的「咽喉點」。此前,漢賽爾聽說了德軍曾經去過英國的考文垂(Coventry),轟炸勞斯萊斯飛機引擎工廠,雖然只炸掉了建築物主體的天窗,但經過飛吹日曬後,數千盤的滾珠軸承就此生鏽而不堪使用,引擎也因此停產。漢賽爾認為,也許滾珠軸承也同時是德國的阿基里斯腱。
滾珠軸承在現代戰爭中,處處都用得上,而德國的滾珠軸承工廠幾乎都坐落在巴伐利亞中的一個中世紀城鎮,名為什文福(Schweinfurt)。
只要除掉對的目標,那德國的戰爭經濟就可能全面崩壞,而那就是美國人想要達到的目的,只要抽出紙牌屋中關鍵的那一張牌,就可以讓整座房屋倒塌。
除了轟炸什文福外,陸航隊另外安排了一個聲東擊西的副線任務:在主線機隊起飛前往什文福之前,會有另一支B-17機隊先起飛前往什文福東南邊的小城雷根斯堡(Regensburg),那裏是德國人生產梅賽施密特戰鬥機的地方,而負責副線任務的就是李梅。
為了應付英國多雲霧的天氣,李梅每天要求飛行員上午6點進行飛行訓練,模擬只靠儀器,而完全看不到機外狀況一樣。然而其他大隊都沒有人像李梅一樣,因為他們早已被德軍搞得精疲力盡,然而,只有李梅夠狠、夠堅持。
到了實際行動那天,漢賽爾原定要比李梅晚10分鐘出發,卻晚了幾小時才起飛,這讓德軍有了足夠空檔可以重新集結,結果轟炸機隊一天被血洗了兩次。230架轟炸機,總共投下約2000顆炸彈,最後卻只有80枚擊中工廠。
什文福的核心問題在於:諾登瞄準器。齒輪和滾珠在滑動時,一定會產生磨擦力,那怕一丁點的摩擦,都會使實際運算無法按照理論去運算。加上在空中和敵軍接戰時,投彈員真的有辦法心如止水的計算出投彈位置並準確投放嗎?當雲層太厚,瞄準器也根本無法瞄準。

太平洋戰爭

日軍襲擊珍珠港後,美國將目光轉往太平洋戰場。美國和日本恐怕是戰史上接觸最少,地理空間也相差最遠的兩個交戰國了,太平洋戰爭就其定義而言,就是一場海戰,但隨著戰爭規模越演越烈,海戰又變成了空戰,還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空前之戰。
美國從日本手中拿下馬里亞納群島後,並以此為據點。漢賽爾也被派去統領新成立的第21轟炸機司令部,他們準備支接入侵日本。
馬里亞納群島距離東京有2400公里,為了應付長程飛行,美國建造了一款新式轟炸機B-29,又名「超級堡壘」。然而在一次的飛行任務中,發現日本上空有一道超級強風,風勢極大,不輸颶風,後來發現,那是在大氣層上繞著地球疾行的空氣之河,在高度6000公尺左右就會出現的噴射氣流。原先轟炸機時速為550km/hr,順風時,可以讓速度高達772km/hr,這樣的高速下根本無法讓瞄準器對準目標。原先目標是Subaru工廠,結果轟炸到醫院。

地獄之火─燒夷彈

哈佛大學的路易斯‧菲瑟及E.B. 赫許柏格,發明了燒夷彈,一種凝固汽油彈,而燒夷彈的發明,完全就是衝著日本而來的。燒夷彈具有高度黏性,一旦爆炸,6分鐘就會完全失控。日本大部分的房子都是木造的,他們以大阪為範例,算出大阪市中心80%的區域都是可燃區,無一倖免。
上級要求漢賽爾到日本名古屋動燒夷彈攻擊,然而燒夷彈的發明和精準轟炸的精神完全背道而馳,漢賽爾只燒毀了3英畝市區,遲遲不進行大規模攻擊。隨後上級直接到了馬里亞納群島,通知漢賽爾:柯蒂斯‧李梅會接手這裡。
之後漢賽爾回到美國,主持了一間位於亞歷桑納州的訓練學校,二戰對於他,就此結束了。
歷史學家曾經這麼評價漢賽爾: 他是一位心思縝密、懂得關懷他人的個體,還是一名真正有信念的人,他不是那種願意剝奪數十萬條生命的人,他不是那塊料,他沒有那樣的靈魂。

東京大轟炸

李梅為了解決噴射氣流的問題,採取低空飛行,將飛行高度定在雲層下,然而這一舉動,就將自身完全暴露在日本的防空砲彈射程中,因此,必須採行夜間轟炸,也就此放棄了精準轟炸。
這次目標集中在勞工階級密集住宅區,那裏大多是木造房屋,1945年3月10日,300架B-29轟炸機,帶著1665噸的燒夷彈,讓東京頓時成為了人間煉獄,至少10萬人喪生,500萬人流離失所,而東京轟炸後,李梅持續轟炸行動,日本總共67個城市遭受攻擊,而後兩顆原子彈落在了廣島和長崎,同年八月,日本投降。
本書作者曾在東京對一群民眾講過火攻東京的主題,一名年長的日本歷史學家和作者說過:就結 果而言,我們應該要感謝美國的原子彈和燒夷彈,因為最終日本勢必要投降,如果不是原子彈和東京大轟炸,日本不會在8月份就投降。
如果日本不投降,蘇聯就會入侵日本,接著美國人也會登陸,日本就會被瓜分,在冬天來臨時, 可能會餓死千百萬日本人,而事實在8月投降後,麥克阿瑟將軍才有時間帶著佔領部隊抵日, 並帶來了充飢的食糧。
然而不亂戰爭走向哪裡,犧牲的永遠是百姓。

精準轟炸

1964年,日本首相頒發了勛一等旭日大綬章給李梅,那是日本官方授予外國人的最高榮譽。然而漢賽爾曾經堅持不肯增加日本平民的傷亡,不論理想多麼的崇高,就是不會頒獎給沒有完成任務的人。
但是現代的戰爭,完全實現了漢賽爾的精準轟炸,當你有足夠的情報支持,可以把攻擊範圍縮小到房間裡的某一個人時,要取人性命就不需要太掙扎。
即便李梅打贏了戰爭,漢賽爾才是大家的心之所向,他為我們展示了,如何在這個世界謹守著道德底線,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要讓這些新科技能為某種高尚的目的服務,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不濫用這些科技。
柯蒂斯‧李梅贏得了戰役,海伍德‧漢賽爾贏得了戰爭。
5會員
13內容數
不定期分享讀書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