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太陽之路公路旅行的途中下車,於海拔4,335公尺高的拉那雅休息賞景,與一個印加傳統打扮的當地人及她的羊駝萍水相逢,羊駝看了我的鏡頭一眼,模樣甚是可愛。
依稀記得兒時學過一首民族歌曲,歌詞中有一句是這樣唱的:「高粱肥、大豆香、風吹草低見牛羊~」那麼,換成祕魯版本,這段歌詞可以改寫成--
「馬鈴薯肥、紫玉米香、風吹草低見草泥馬~~~」
草泥馬,正式學名是羊駝(alpaca),安地斯高原鋪天蓋地隨處可見的動物,海拔越高的地帶越有可能望見牠們比人類還多的蹤跡跟陣仗、其中有的羊駝身形甚至可能比人還高壯。草泥馬(羊駝)既不是馬也不是羊,故牠們不像馬兒能長途拉車亦可發揮爆發力快速飛奔、身上也不帶羊騷味(但唾液有很重的酸臭味);牠們在祕魯有個別名喚作「行走的黃金」,全身上下除了據說很難入口的羊駝奶之外,都可成為祕魯人的重要經濟收入支柱! 羊駝毛可製成保暖衣物配件、羊駝肉也是高地子民食用動物性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另一是天竺鼠)。

在庫斯科的羊駝養育中心看到的一種羊駝。
世上的羊駝數據說目前約有300多萬頭、其中高達9成以上住在祕魯(還有一些生長在隔壁鄰國智利)。說羊駝是對著祕魯人生財的衣食父母,應也不為過--祕魯每年靠出口羊駝相關產品、就能進帳約新台幣50億元的外匯(!!)。

利馬市區觀光時,在路邊瞥見的郵筒,上頭有很趣緻的圖騰,羊駝也在其列!
在台灣,大抵要去動物園可愛動物區才能瞥見羊駝;但在祕魯,類似在印度、你走著走著就能見著牛隻甚至牛群從你身邊眼前擦身而過的頻率--你在祕魯也有不低的機率,可以不經意地跟羊駝打照面。
遊畢祕魯回歸台灣生活後的這些日子,肉身坐在台北盆地裡的辦公室、心裡感受上卻深覺自己像是犯了高山症。忙到天昏地暗暈頭轉向到想吶喊快給我氧氣瓶時(在祕魯高山地區的我,反而對不時出現在飯店大廳或飯館角落的氧氣瓶視而不見~也的確始終都沒用上),我突發奇想撈出我在祕魯拍下的羊駝身影照片,試圖治療我的盆地假性高山症。

在的的喀喀湖畔下榻飯店的餐廳外,有一大片如茵的綠地,放養著若干羊駝群。早上到餐廳吃早餐時、也能走出餐廳外看羊駝們吃牠們的草餐。
羊駝天生長有過分可愛的長相,表情氣質行動皆呆萌可人、人畜無害。事實上牠們本性大抵也是如此,只不過在療癒親民的外表底下、也暗藏生人勿近的心--羊駝也會主動攻擊,若趁溫吞的牠們專心低頭吃草之際、做出任何打擾的舉動,牠們會警覺地將雙耳向後拉平、下排牙齒外露(應該是想刻意裝兇吧)、大聲且大口地噴出充滿酸氣夾帶綠草碎渣的濃郁口水,給驚動干擾牠們的對象一點顏色瞧瞧!

在庫斯科下榻飯店的中庭花園,偶然遇見的羊駝--這隻明顯的體型嬌小神態稚嫩,應該還是個寶寶或幼兒吧!
順帶一提,在庫斯科的羊駝養育中心餵食羊駝時,我發現羊駝其實很挑,個性頗死心眼、是有潔癖的那種挑剔--若撿起地上乾巴巴、被嚼過的糧草給牠吃、牠會別過頭死也不吃;但若換上新鮮、沒被啃過、沾著晶透水珠的草,牠就會欣然張口火速嚼下、開心吃光光。

專心嚼草的羊駝。
我喜歡這樣的羊駝,可愛又有個性,好惡分明、直來直往不囉嗦。在隨筆中穿插幾隻行程中萍水相逢的羊駝美照,最後、穿插一窩可愛破表的天竺鼠作為本篇隨筆的結尾~至於,天竺鼠在祕魯的重要性及特色是甚麼,值得下回另開一篇分解了....

攝於庫斯科羊駝養育中心,除了品種繁多的羊駝、也養了好幾窩可愛到不行的天竺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