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 為何網紅不推薦高股息ETF?揭秘背後的原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高股息ETF(Exchange-Traded Funds)因其穩定的配息吸引許多投資人,特別是追求被動收入的族群。然而,近年來不少財經網紅卻不建議投資高股息ETF,甚至提出警告。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對這類投資工具持保留態度?以下是六個常見的理由,帶你一探究竟!

1. 報酬率不如預期

高股息ETF的配息看似誘人,但整體報酬(股價成長+股息)往往不如成長型股票或指數型ETF(如追蹤大盤的ETF)。許多網紅認為,長期投資成長型資產(如科技股)能帶來更高的資本利得,尤其在市場上行時,高股息ETF的表現可能相形見絀。

2. 潛藏的股息陷阱

高股息ETF的成分股通常是高配息公司,但高殖利率有時是因為股價下跌(股息/股價)所致,這可能反映公司財務不穩或成長潛力有限。網紅常提醒投資人,高股息不等於高品質,需小心「股息陷阱」。

3. 稅務負擔的考量

在某些國家(如台灣),股息收入需納稅,且稅率可能高於資本利得稅。網紅可能會建議,選擇低配息但股價成長潛力高的ETF,能有效降低稅務成本,特別對長期投資者來說更具優勢。

4. 管理費用較高

高股息ETF通常需要主動管理或篩選高股息股票,導致管理費用率(expense ratio)高於被動型指數ETF。網紅常建議選擇費用更低的廣泛市場ETF,長期下來能節省可觀的成本,提升整體報酬。

5. 市場環境的挑戰

在高利率環境下,高股息股票(如公用事業或不動產類股)對利率敏感,當債券殖利率上升時,股價容易下跌。網紅可能會指出,在特定市場週期中,高股息ETF的表現可能不如其他資產類型。

6. 過分追求配息,忽略長期成長

許多網紅強調,投資應以「總報酬」為目標,而非僅專注於配息。過分追求高股息可能讓投資人錯失成長型機會,特別對年輕投資人來說,長期複利效果更為重要。高股息ETF可能更適合需要穩定現金流的退休族,而非追求財富增長的投資者。

結論:高股息ETF適合你嗎?

Conclusion: Are High-Dividend ETFs Right for You?

高股息ETF並非一無是處,它們對追求穩定現金流的投資人仍有吸引力。然而,網紅的質疑提醒我們,投資決策應基於個人財務目標、風險承受度與市場環境。無論是否選擇高股息ETF,都應深入研究並謹慎評估。


#高股息ETF #投資理財 #被動收入 #財經網紅 #長期投資

本文同文發布於:蕨心FernHeart

https://www.fernheart.com/2025/07/etfwhy-influencers-dont-recommend-high.html#google_vignett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辰哥投資筆記
26會員
77內容數
為了生活、為了周遭許多的人事物…繞了大半輩子,終於有時間來整理自己。內容包含理財投資及一些我有興趣的各種事物。 ※ 每週不定期出刊短文 1~3 篇 ※ 歡迎常來逛逛...
辰哥投資筆記的其他內容
2025/07/03
月薪五萬,我的買房之路如此遙遠? 原post的文章,請參考 「月薪5萬的大家怎麼理財的」。 以一個 28 歲公務員,每月實領 NT55,264。已經累積了約NT820,000 的存款,包含儲蓄險,在沒有外援的情形下,還能月存 NT25,000,這已經相當難得。但買房當然還是需要時間! 網友們的
Thumbnail
2025/07/03
月薪五萬,我的買房之路如此遙遠? 原post的文章,請參考 「月薪5萬的大家怎麼理財的」。 以一個 28 歲公務員,每月實領 NT55,264。已經累積了約NT820,000 的存款,包含儲蓄險,在沒有外援的情形下,還能月存 NT25,000,這已經相當難得。但買房當然還是需要時間! 網友們的
Thumbnail
2025/07/02
總統賴清德的最新財產申報內容,不僅揭示了國家領導人的財務透明度,也讓我們一窺其個人的資產配置策略。從申報資料來看,賴總統的資產配置展現了穩健且偏向保守的特性,主要以不動產為核心,搭配部分流動性資產。 總統賴清德的淨資產計算如下: 總資產: 土地:新臺幣24,420,000元 建物:新臺幣8,
Thumbnail
2025/07/02
總統賴清德的最新財產申報內容,不僅揭示了國家領導人的財務透明度,也讓我們一窺其個人的資產配置策略。從申報資料來看,賴總統的資產配置展現了穩健且偏向保守的特性,主要以不動產為核心,搭配部分流動性資產。 總統賴清德的淨資產計算如下: 總資產: 土地:新臺幣24,420,000元 建物:新臺幣8,
Thumbnail
2025/07/02
投資理財如同駕駛一艘航行於長海的船,初始設定的方向固然重要,但中途的微調更是關鍵。資產配置中的「再平衡(Rebalancing)」,就是這樣一種定期調整方向的動作,確保我們不偏離最初的投資目標。但問題來了──什麼時候該做?做太頻繁會不會反而有害? 時間到了嗎?三種再平衡方式幫你判斷 定期再平衡
Thumbnail
2025/07/02
投資理財如同駕駛一艘航行於長海的船,初始設定的方向固然重要,但中途的微調更是關鍵。資產配置中的「再平衡(Rebalancing)」,就是這樣一種定期調整方向的動作,確保我們不偏離最初的投資目標。但問題來了──什麼時候該做?做太頻繁會不會反而有害? 時間到了嗎?三種再平衡方式幫你判斷 定期再平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高股息ETF成為投資熱議標的。瞭解其特性及投資考量能幫助投資者做出明智決定。
Thumbnail
高股息ETF成為投資熱議標的。瞭解其特性及投資考量能幫助投資者做出明智決定。
Thumbnail
近期投資最常討論的話題,還是在於ETF高股息的配息、填息、是否價差等等,而新的ETF一直不斷的出現,已經是一個現代投資人的主流了,那麼~現在有一個問題是,我該續抱還是放棄未填息的ETF,改投資下一家呢?
Thumbnail
近期投資最常討論的話題,還是在於ETF高股息的配息、填息、是否價差等等,而新的ETF一直不斷的出現,已經是一個現代投資人的主流了,那麼~現在有一個問題是,我該續抱還是放棄未填息的ETF,改投資下一家呢?
Thumbnail
高股息ETF一直是受到台灣投資人青睞的標的,但需要累積資產的小資族其實不建議投資高股息ETF,為什麼?
Thumbnail
高股息ETF一直是受到台灣投資人青睞的標的,但需要累積資產的小資族其實不建議投資高股息ETF,為什麼?
Thumbnail
高股息ETF近期很熱門,但投資人應仔細考慮。這篇文章探討了高股息ETF的風險包括風險偏高和殖利率異常過高以及指出指數型ETF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Thumbnail
高股息ETF近期很熱門,但投資人應仔細考慮。這篇文章探討了高股息ETF的風險包括風險偏高和殖利率異常過高以及指出指數型ETF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Thumbnail
許多人想透過高股息ETF領到超過5%的配息,但又怕股價波動大,怕會賺了股息賠了價差,於是考慮找股價低波動的高股息ETF,就只期望每年可以穩穩的領5%~6%的現金股利,不在意股價是否能上漲賺到價差。 抱持這樣心態的人,我會更建議認真考慮買投資等級債券,甚至是殖利率稍微低一點的美國公債。這
Thumbnail
許多人想透過高股息ETF領到超過5%的配息,但又怕股價波動大,怕會賺了股息賠了價差,於是考慮找股價低波動的高股息ETF,就只期望每年可以穩穩的領5%~6%的現金股利,不在意股價是否能上漲賺到價差。 抱持這樣心態的人,我會更建議認真考慮買投資等級債券,甚至是殖利率稍微低一點的美國公債。這
Thumbnail
高股息ETF成功形塑出一個新的投資氛圍,其實這是好事。理財已經是現代人必備的基本常識了。然而在投資巿場裡【居安思危】是相當不容易被體認的一句話,尤其對涉巿未深的投資小白。
Thumbnail
高股息ETF成功形塑出一個新的投資氛圍,其實這是好事。理財已經是現代人必備的基本常識了。然而在投資巿場裡【居安思危】是相當不容易被體認的一句話,尤其對涉巿未深的投資小白。
Thumbnail
今天一位年輕的讀者私訊我 看到網路上各大投資節目對於高股息ETF的見解不盡相同 搞得他非常混亂 那年輕人到底該不該買高股息ETF呢 這裡直接公布我的答案:建議不要 高股息ETF滿天飛的時代,打開各大投資理財節目幾乎都在談論高股息ETF 存高股息ETF幾乎成了人人的標配 並不是說存高股息
Thumbnail
今天一位年輕的讀者私訊我 看到網路上各大投資節目對於高股息ETF的見解不盡相同 搞得他非常混亂 那年輕人到底該不該買高股息ETF呢 這裡直接公布我的答案:建議不要 高股息ETF滿天飛的時代,打開各大投資理財節目幾乎都在談論高股息ETF 存高股息ETF幾乎成了人人的標配 並不是說存高股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