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什麼是「超徵」?
政府每年會預估收多少稅,如果實際收到的錢比預估多,就叫「超徵」。
簡單說:
政府原本說要跟你收 100 元,結果最後收了 120 元,多出來的 20 元,就是「超收」的。
二、為什麼這幾年都超徵?
🔴 因為通膨、物價上漲,我們買東西變貴,稅也繳更多。
🔴 房價、股市、企業獲利都高,政府收的營業稅、證交稅、房地稅都大增。
🔴 政府預算通常「保守估」,預估偏低也是超徵的原因。
所以,這幾年幾乎年年超徵,不是因為政府多會賺錢,而是我們多繳了錢。
三、超收的錢,該還我們嗎?
✅ 發:有助民生紓困、減少剝奪感。
❌ 不發:會讓人民覺得「被多收了還不還」。
四、為什麼 2023 年願意發 6,000 元,2025 年卻還要考慮發不發10,000元?
🔴 2023 年:怕輸所以發6,000元。
🔴 2025 年:我贏了所以敢考慮要不要發10,000元。
所以能不能發,不是看我們多需要,而是看執政者多怕輸?!
五、發錢,不是恩賜。
超徵的錢,是我們多繳的,理應公開透明、合理使用。
現在政府不只是考慮「不發」,還會反過來懷疑你「不會花」。
總統賴清德說他問了一位獅子會的朋友:「一萬元可以幹嘛?」
對方回:「買個菜,沒幾天就花光了。」
所以賴總統結論是:那就別發了,太沒效率?!
行政院長卓榮泰則說:「發一萬元,有人可能會拿去買無人機或冰箱。」
然後補了一句:「我們需要的是糧倉。」
政府的意思是:我們不夠聰明,這筆錢不該直接發給我們?!
荒謬的是,
錢是我們繳的,政府多收了錢,結果還質疑我們會亂花。
政府只要把不適合發的困難點講清楚就好,說那麼多幹話做什麼呢?
這種幹話不只顯示出政府的傲慢,更隱含了政府對人民財政管理能力的質疑及輕蔑。
發不發,政府都要說清楚錢花去哪?
不要等到選舉才記得人民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