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台積電開法說,帶動大盤指數和整個AI族群往上走,感覺市場越來越興奮,好像已經忘了很多事一樣,而我們台灣的最終關稅還是遲遲測又開出,媒體上的預測滿天飛,老實說,這真的很難去猜到底最後來的數字會落在什麼地方,個人認為如果和日韓一樣都25%,那就算不虧了,不過其實周邊國家在關稅宣佈後,也沒有出現明顯的跌幅,頂多就是像日本這樣漲不上去,因此,個人認為,其實市場已經在消化這些對關稅的預期,只要不出現過於誇張的數字(像是大於30%),大致上回擋的幅度不會太大,但是!!這不代表之後就沒事了,短線上市場仍然處在一個比較樂觀的情緒,特別是AI相關公司,因此可以不必去預設高點會在哪,不過之後如果七月底Fed真的降息,是否會帶來最後一波利多,則要再觀察,再加上八月關稅開始生效,台灣出口值下滑,這些因子會開始發酵產生波動,所以就像前面幾週提過的,對於Q3,我們要保守一點。
所以近期有空我們都會來看更長線的東西,這也是我個人的「壞習慣」,喜歡找左側的交易機會,光是一個買的比別人便宜心裏的負擔就輕了不少,人棄我取,其實一直都是站在基本價值核心的一個重要觀念,畢竟當眾人都放棄的時候,安全邊際才會更加的寬厚和明顯,而就產業面,當然我們也不是無腦的左側,而是要去思考,什麼樣的產業終將走出谷底,最重要的當然是需求不會改變,產業沒有出現破壞性變革,商業模式沒有被整個打垮掉,這樣的產業和公司才有機會在下一波產業反彈後,重新再度被市場所重視,而本週,我們就從自行車產業聊起。
■自行車產業
開頭時我們聊到找尋低水位的產業,而自行車產業個人認為就是處在這樣的一個景氣狀態,其實這個產業原先算是穩定增長的行業,比如說以巨大(9921)當成例子,從下圖可以看到:

在上上一輪的循環,大概到2015年,走完了一波需求增長後,營收開始衰退,大概二年後,在2018年又回到增長軌道,不過其實衰退的時間點和幅度都不算太大,而後又走了五年的成長,這邊我們大概能解讀這個產業循環週期的時間軸,那麼走完了2022-2024的衰退,是否2025要回到增長了呢?個人認為有機會,但可能還不會是大幅反彈,因為2022年疫後的需求太強,有可能是最末端的消費者提前滿足了需求,因此這次會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抹平庫藏,財團法人自行車暨健康科技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在2024年有刊出一份數據,統計台灣自行車及電輔車的出口台數統計:

從上圖來看,其實更清楚的看到自行車銷售的變化,這邊我們可以從二個觀點來討論,一個是總量及傳統自行車,2013-2015年其實更是一個高原區,之後的2021-2022並沒有回到那時的高點,當然這其中的因素很多,有滿大一部份是因為中國需求下降而導致,另一個觀點則是電輔車的成長,以2023低迷時期的數據來看,電輔車已經來到傳統車型的一半左右了,可惜的是這個中心並沒有公佈加入2024的數據,可能是太難看了就沒更新,2024年傳統車型出口約91萬輛、YoY -36%;電輔車型出口36萬輛、YoY -47%,對照上圖來說,更是一個大凹洞,不過我認為,產業的變化都是輪轉的,我們來思考二個問題就就好,第一,自行車會出現替代產品嗎?我相信這個答案是不會,就傳統車型來說,電輔車型是一種替代產品,的確佔去了一大部份的銷量,但都還是不脫這種輕便、容易使用的工具,更小型的移動工具大概就是滑板車,但滑板車和自行車還是存在著滿大的差別,不可能完全取代,第二個問題是,產品的毛利率是否有在改變?近二十年來自行車的價格其實是持續上升的,而電輔車則更是拉高了一大段,因此一樣是引用自行車暨健康科技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的數據,如果用出口金額來看,會看到完全不同的故事:

以銷售輛數來看,或許2013-2015是高峰,而如果用金額來看,2022年才是近期的高點,其中電輔車型的輛數只有傳統車型的一半,但銷售額是差不多的,這也大大的彌補了傳統車型銷量下滑的空缺,所以我們其實應該把分析的重點更放在電輔車型上。
因此,我個人還滿喜歡看這種低到不能再低的產業,這其實提供了相當的安全邊際,下擋有限,而只要當產業景氣走回成長之路,其實後面滿有機會出現2-3年的好光景,其實市場氣氛總是這樣,火熱時會忘記需求終將轉折,而低迷時則認為再也無法出現盛況,或許對某些被破壞的產業是如此,但在自行車業上,我認為在可以想見的未來還沒有什麼更大的破壞變革出現,除了特斯拉跳下來做電輔車....,因此,以我個人的觀點來看,2026年是非常有機會走回成長軌道的。
本週報告我們就從下面這家公司聊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