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7月9日正式成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4兆美元的公司,這個歷史性里程碑背後是Jensen Huang對AI基礎設施的絕對壟斷。相比之下,AMD目前市值約2600億美元,兩者差距高達15倍。
這個數字差距確實驚人,但更關鍵的問題是:AMD有沒有可能在未來五年內衝擊1兆美元俱樂部?從純粹的數學角度看,AMD需要年均24%的複合成長率才能達標。聽起來很瘋狂,但別忘了輝達在2023年初市值還只有3500億美元,兩年半就成長了十倍以上。
AI戰場的第二波機會
AMD正站在一個獨特的時間節點上。輝達稱霸的是AI訓練市場,但AI推理市場正在快速崛起,而且需求特性完全不同。目前輝達僅40%的GPU用於推理訓練,隨著DeepSeek這類高效模型的出現,推理需求將呈爆炸式成長。
DeepSeek事件雖然讓輝達單日蒸發5890億美元,但實際上為AMD創造了戰略機會。當AI訓練成本大幅降低後,更多企業將有能力部署AI應用,這意味著對推理晶片的需求將激增。AMD的MI300系列在推理效能上已經能與輝達H100競爭,而即將推出的MI350系列號稱推理能力比MI300提升35倍。
Lisa Su已經明確表態AI是AMD的第一優先級,公司採用年度更新策略直接對標輝達。MI350系列將在2025年下半年推出,MI400系列預計2026年上市,基於全新的CDNA Next架構。這種激進的產品週期顯示AMD不再甘心當萬年老二。
資料中心成長動能強勁
從最新財務數據來看,AMD確實展現了追趕的實力。2025年Q1數據中心營收達37億美元,年增57%,總營收74億美元,年增36%。雖然絕對金額仍遠低於輝達,但成長動能非常強勁。AMD預計2025年將因出口管制損失15億美元營收,但Lisa Su仍預期AI相關營收將實現「強勁雙位數成長」。
更重要的是市場規模正在快速擴張。AMD透過收購ZT Systems,瞄準2028年5000億美元的數據中心AI加速器市場機會。即使AMD只能搶到10%的市場份額,也足以支撐500億美元的年營收,搭配30%淨利率和50倍本益比,就能達到7500億美元市值。
客戶多元化也是AMD的優勢。微軟、Google、Meta都在積極尋找輝達之外的選擇,避免過度依賴單一供應商。Oracle、Databricks等雲端大廠已經開始大規模採用AMD的MI300X,測試結果顯示在某些AI模型上效能提升超過50%。
挑戰與現實考量
但現實挑戰同樣嚴峻。AMD必須在技術、生態系統、客戶關係三個維度同時突破。輝達的CUDA軟體平台擁有龐大的開發者生態,AMD的ROCm雖然持續改進,但要追上還需要時間。
毛利率壓力是另一個關鍵考驗。輝達目前毛利率維持在73%的歷史高位,反映其技術領先地位。AMD要在價格競爭中勝出,必然面臨毛利率下降的壓力,這將直接影響獲利能力和估值水準。
地緣政治風險也不容忽視。中國市場對AMD同樣重要,但美國出口管制政策隨時可能收緊。華為、阿里雲等中國大廠正在加速自主晶片研發,這可能壓縮AMD在中國的長期市場空間。
投資展望與時間窗口
綜合評估,AMD確實具備衝擊1兆美元市值的基本條件。AI市場38%的年複合成長率、推理需求的結構性轉變、客戶多元化的迫切需求,都為AMD提供了難得的機會窗口。
關鍵時間節點是2025年Q2財報。MI350系列的實際效能表現、數據中心營收成長幅度、與大客戶的合作進展,將決定市場對AMD長期前景的信心程度。如果一切順利,2028-2030年衝擊1兆美元並非不可能。
但投資人必須認清一個現實:當輝達已經建立起深不見底的護城河時,AMD只能靠更聰明的策略、更激進的創新,以及一點點運氣來搶灘登陸。這是一場耐力賽,不是短跑衝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