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附圖,證明本人確實持有部分高股息 ETF,不是空談。

今年報稅股息所得
市面上關於「高股息 ETF 績效不如市值型」的說法很多,最常被提到的例子就是 0056 vs 0050。很多人認為是因為高配息「拖累績效」,但真的是這樣嗎?我認為:問題不在於配息,而是選股。
同樣是高股息,表現卻天差地遠?
舉例來說,00713 從 2017 年 10 月成立至今,不論是單筆投入或定期定額、含息計算的績效,和 0050、006208 幾乎不相上下:
📈 0050

💰 00713

📊 0056

但為什麼偏偏大家都拿 0056 來和 0050 比呢?是不是因為它發行最久?這就像拿普通班排名後段的學生(0056),去跟資優班的學生(0050)比較,再說「普通班普遍表現差」。其實,高股息 ETF 的好壞,真的還是看「選股」和「配置」,而不是「配息本身」。
配息多就一定拖績效嗎?
如果今天有一檔高股息 ETF,剛好成分股配置了鴻海、長榮,甚至是台積電,搭配每季穩定配息 2.5%-3%,我相信它的績效也不會輸所謂的市值型 ETF。這說明什麼?績效的關鍵不是配息比例,而是股價的長期表現。
甚至就算是市值型 ETF(例如 0050),不管每年配 3% 還是 10%,如果有把股息再投入,長期績效其實差不了太多。
「高股息」其實是「高退息」
我自己都會提醒周遭朋友:高股息不是真的像定存那樣「賺到息」,而是把你自己的資產退還給你。
舉例來說:
- 你買 100 元的 ETF,它配 10%(=10元)後,淨值就變成 90 元 + 你拿到的 10 元。
- 除非它漲回 100 元,不然你實質上沒賺錢。
稅務與補充保費的誤解
有些人會說高股息要繳補充保費、要課稅,會拖累績效。但真的那麼嚴重嗎?
其實:
- 很多高股息 ETF 的 54C 所占比率極低,像 0056 今年五月配的 1.07 元中,54C 只占 3.93%。

- 一般人根本不會超過補充保費的門檻(20,000元),所得稅部分也要配息高達 8 萬元以上才會超過抵減稅額。
- 006208 每年配得不多,但反而比較容易讓人誤以為稅不重;事實是,它該繳的補充保費也不少。
換句話說,如果你不是放個兩千萬在高股息 ETF 上,大可不必擔心稅務拖累績效;而如果你真的資產那麼高,也自然懂得做適當的配置與節稅,根本不需要旁人擔心。
📍關注我:
🔎 東方兔的操作筆記公開透明,文章皆可免費閱讀。若內容真的有幫助到您,歡迎訂閱支持,還可查看真實對帳單,每月有操作時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