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操作實錄|我的槓桿進化歷程與資金配置分享】
在這篇文章中,我想與你分享我從2023年開始逐步建立的槓桿操作心法,從信貸、質押、融資、正二 ETF 到期貨的實戰經驗與部位配置,紀錄一路走來從小額投入到現在槓桿部位放大的轉變過程與風險反思。
📊 目前資產與槓桿配置概況
- 台幣定存:600 萬元
- 美金定存:約 7 萬(折合台幣 210 萬)
- 高利活存:100 萬
- 小型台指期貨多單 20 口,保證金配置:220 萬
- 總部位曝險約 2200 萬,為本金的約 200%
📉 目前負債
- 一銀信貸(公教):160 萬,利率 2.182%
- 中信信貸:80 萬(2.62%)+ 360 萬(3.12%)
- 每月還款合計:約 10 萬
📁 補充資訊:2023 年報稅收入為 125 萬(工作)+ 50 萬(股息)= 總計 175 萬。
🧠 槓桿投資的起點與教訓
我從 2023 年底開始實際應用質押概念來放大部位。那時操作 ETF 時,對長期抱股有信心,但忽略了維持率和極端行情帶來的風險。例如 2024/4/9 高股息部位融資維持率只剩 131%,盤中一度接近追繳線,當時才真正體會到控制曝險的必要性。
🎯 最大的體會是:再強的信仰也救不了沒錢補保證金的帳戶。
市場劇烈震盪時,即使你信仰長榮、鴻海,也可能在跌停連發的過程中被迫砍倉出場。
📈 槓桿調整與策略轉變
2023 年底部位開始放大,當時本金含信貸約 1200 萬,總曝險約 2800 萬(233%),主要以高股息(質押+融資)與小台多單配置。
2024 年 4 月初的大震盪讓我意識到,過去對風險的認知過於天真,因此我重新制定以下原則:
🔹 槓桿比例原則
- 常態行情:曝險不超過 200%
- 高檔震盪區:控制在 150% 以下
- 低點機會區:可加碼至 250%(如國安基金進場時機)
🔹 部位配置轉型歷程
- 初期:100% 購買 006208,質押兩層買高股息(曝險約 196%)
- 中期:50% 購正二,50% 融資買高股息(曝險約 225%)
- 現在:保證金全用小台期貨放槓桿,其他資金皆放定存與高活存。
👉 利息成本考量是轉型主因。例如:若本金 1000 萬,質押兩層等於每月利息支出高達 2.5 萬;部位愈大,成本愈驚人。
🧮 為何我選擇用期貨放槓桿?
- 槓桿彈性高、成本低
- 資金留存活存/定存,可快速補保證金
- 不必承擔高額利息或擔保品被追繳風險(如質押)
📌 目前我維持約 200% 曝險,目標為:
- 台股達 25,000 點時降至 150%
- 台股破 31,000 點時降至 100% 以下
屆時或許會有人說我出場太早,但回顧過去,能走下來的不是報酬率最高的人,而是能避開最大風險的人。
🏦 補充:信貸經驗分享(銀行比較)
📍 財力認列分為三種主要分類:
- 認列工作所得、忽略其他資產:
- 凱基、遠東、台新:只認報稅中的工作收入,不認股票與定存
- 全認報稅所得,不認動產:
- 匯豐、王道、富邦:報稅多少算多少,資產不看
- 混合認列型:
- 中信:可認定存(55%)、股票(33%)
- 舉例:100 萬定存可增貸 55 萬,100 萬股票可增貸 33 萬
📌 注意:多數銀行嚴守 DBR 倍數上限(22 倍),但中信因可額外換算收入,部分客戶能突破限制。建議可先從其他銀行貸到上限,再以中信進行增貸。
🔚 結語:槓桿不是勇氣比誰大,而是紀律比誰穩。
希望這篇經驗分享對正準備放大部位的你有幫助,也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槓桿配置與風控原則。
📍關注我:
🔎 東方兔的操作筆記公開透明,文章皆可免費閱讀。若內容真的有幫助到您,歡迎訂閱支持,還可查看真實對帳單,每月有操作時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