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篇一樣首發於草根論壇。
緊接下來台灣應該討論的課題。
我們都很清楚,美國正逐步推動去中國化。雖然對多國發動關稅戰,但其中一個核心重點是禁止中國商品透過洗產地方式進入美國市場。
我之所以強調核心重點之一,是因為這還包含了川普想要解決美國債務過高問題,這讓外界難以完全掌握他的真正意圖,其操作核心就是,將美國貨幣貶值/其他國家貨幣升值,降低美國貨幣在世界的重要性。
但毫無疑問的,這場關稅戰的【其中一個】核心重點是,就是阻止任何國家幫助中國商品「洗產地」進入美國市場。
所以美國逐步去中國化 ,必然改變全球貿易格局 ,因為中國企業為了因應美國市場的高關稅壁壘,一定開始將商品轉向非美市場,包括歐盟、東協、中東、拉美與非洲等地,掀起一波「轉市場潮」。
這些商品大多最終會因為中國政府的花式補貼企業政策,最終中國商品會以低價、補貼、規模量產等方式快速進入當地,並對本地製造業造成巨大衝擊。
值得注意的是 ,台商的銷售市場可不止只有美國,還有其他國家,不過在此先暫時不討論上述問題,我們必須先題外話來理解另一件很重要的事。
因為根據數據上顯示,台灣歷年出口到中國的貿易額位居台灣前三大貿易夥伴,這也是為何許多人認為「台灣離不開中國」的主要原因。
然而,這裡存在一個很大的矛盾。我們都知道台灣的生產成本高於中國,且台灣在歐美日韓等市場並非靠低成本搶市,那麼台灣到底出口什麼商品到中國?又如何在這個普遍低成本的市場中成功獲取商機?
【要知道中國針對重要產業的補貼﹑資金貸款政策可從未缺少過,台商在近10年來,有關中國政府的外包案都很難搶贏中國本土企業。這也是台商們覺得不公平的重要原因。】
從這個角度來看,就可以看出其實台商從不是販售什麼廉價商品來在中國佔有一席之地,其實更應該是台商是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從台灣進口一些半成品後,在中國組裝後,再轉銷到歐美市場。
看似中國對台灣很重要,其實更正確的說法是,[中國廉價勞工對台灣很重要],而另外一個對台灣很重要的要素是,[中國已建立穩定供應鏈 ]。
這也是為什麼至始至終,中國雖掌握明顯的經貿數據 ,卻始終不敢從這邊利用貿易壁壘來打壓台灣,大都只針對農產品或一些佔比很小的商品,那只是單純因為,中國需要靠台灣去賺取大量的美元外匯。
那回歸主題,既然我們都知道美國正逐步將中國商品排除出本土市場。
雖然短期內這導致中國出口壓力上升,但也引發另一種擴散現象:中國商品開始向其他富裕國家傾銷,尤其是歐盟、日本、澳洲等對中國商品需求仍高但尚未全面設防的市場。
對於在這些非美國市場經營多年的台商而言,新的困境就會浮現:
- 價格競爭壓力劇增:中國商品多以「殺價」為主要策略,特別是在鋼鐵、家電、低階電子、太陽能模組等產業。原本台商憑藉品質與交期建立的市場,正快速被中國商品蠶食。
- 中國企業設廠在地化,洗產地效應普遍:中國企業在越南、馬來西亞、墨西哥等地設廠,透過拉運半成品進行簡單加工,以獲得非中國原產地標籤。這讓台商在公平競爭上居於劣勢。
- 資源擠壓效應:中國大量設廠搶佔當地工業區土地、勞工與物流資源,推高營運成本,排擠其他在地企業與台商。
- 市場通路被侵蝕:在某些開發中國家,中國企業直接與當地通路商結盟,提供高補貼甚至延遲付款條件,壓縮台商原有通路空間。
然而也不光是台商會面臨困境,就算是這些國家的企業也是同樣的困境,最終這些國家的失業率就會提高,從而逼迫自己國家的政府也採取美國的關稅壁壘的作法。
可以說,其趨勢可分為三個階段的然後不停循環:
第一階段:美國封鎖,中國商品轉向歐盟與其他高所得市場
歐盟已開始對中國的電動車、太陽能板與鋼鐵產品展開反補貼與反傾銷調查,說明這波轉單壓力已顯現。
第二階段:富裕國家學習美國,強化貿易壁壘
包括德國、法國與印度等地都已或正計劃對中國廉價商品施加更多管制,例如原產地認證、碳邊境稅、反傾銷關稅等。
第三階段:中國商品進一步轉向次富裕國家與開發中國家
一旦富裕市場全面設防,中國商品將被迫轉向東協、非洲、中東與拉丁美洲,這些國家對檢疫、標準、關稅等控管能力相對薄弱,成為中國商品清庫或擴張新戰場的首選。
然後這些次富裕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因為經濟受損,也開始學歐美的作法,應該會直到大量的中國廉價商品壓垮不知哪一個貧窮國家重演當年的印尼排華運動,才會正式落幕。
當然,我們還要注意一個很重要的可能狀況,當這些國家也針對中國搞起貿易壁壘,那為何中國企業不能[洗產地]到這些國家做生意?
所以如果這些國家不跟美國一樣,也要求它的貿易夥伴也要禁止洗產地,那可想而知這個狀況只會再三重複。
不管哪一種可能,在這個可能性的未來到來前,這也意味著,未來台商若仍希望在開發中國家維持競爭力,將面臨與中國企業正面交鋒的更大壓力。
所以我們應該談論的【接下來】的課題,就是台商應該如何應對這場結構性轉變!面對中國廉價商品轉單壓力與各國管制政策變化,台商應從以下幾個方向做出策略調整:
- 產品升級與差異化經營:針對中高階市場強化品牌與技術門檻,避免直接捲入價格戰。
- 掌握政策變化與法規動態:積極關注各國原產地、關稅政策與檢驗標準,提升自身合規與調整速度。
- 加強在地化佈局:與當地企業合作、合資,或佈建研發與售後服務團隊,提高當地經營韌性。
- 強化 ESG 與綠色供應鏈能力:順應歐盟、美國對碳足跡與永續的要求,取得高端市場入場券。
當然以上所講的都只是騙字數,如果認同我此篇所講述的,其實更應該馬上招集台商們與學者共同討論,並且呼籲政府也一同參與,並提出輔助的政策。
最後我要強調,雖然我們也看到世界各國對中國有設下一些貿易壁壘,但由於中國廉價商品跟中國市場對他們來說還是很重要,所以目前始終也是部分項目對中國限制, 所以可想而知,當中國商品開始全球轉市場潮,會使得一些非美市場成為新一波價格戰與市場競爭的前線。
對台商來說,不能僅聚焦於美中關係的直接影響,更應從全球視角出發,理解中國如何透過轉單在重塑全球供應鏈,並及早部署自我升級與因應戰略,才有機會在這場供應鏈再洗牌中維持穩定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