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上篇首發文至草根論壇這邊,已經投稿下篇成功,所以要再過幾天才會丟到部落格裡。>
在面對美國對全球多國祭出關稅政策時,台灣社會往往聚焦在「美國對我們課多少稅」,這樣的反應雖屬人之常情,外加台灣人目前所接受的網路媒體新聞平台有太多來自[假冒台灣人的中國網軍],這5年時間下幾乎可以這樣子說,凡是吹捧中國唱衰台灣的部分,幾乎3個月後都會發現沒那麼好也沒那麼嚴重,過了6個月後幾乎都可以感覺出當初講的都不是真的,由於我們混雜太多極端資訊,讓我們不利於真正掌握國際競爭態勢。
從年初開始討論關稅後,比較有水平的人都應該能整理出一個核心重點,問題從來不是「台灣被課多少稅」,而是「在美國全面調整關稅政策後,台灣在整體供應鏈中所保留的相對競爭力還剩多少?」
單看美國對台灣課多少關稅,不管是覺得台灣勝利了還是台灣輸了,都是無法反映出全局,以為自己被課稅就是吃虧,這樣的邏輯其實忽略了[競爭是相對的]。
例如,如果台灣產品被課5%關稅,但中國被課20%、越南被課15%、印度被課10%,那麼台灣商品在美國市場的相對吸引力反而提高。真正該關注的,是稅後的性價比與市場接受度,而非稅率本身的高低。
***我們更忽略一件很重要的事,額外多課徵關稅的成本是誰來承擔的?***
事實上,美國對某一國商品課徵關稅,並不代表出口國全額吸收這個成本。從經濟實務來看,這筆成本會由供應鏈中不同環節吸收:進口商、品牌商、最終零售商,甚至是美國消費者。
即使台灣商品被課徵關稅,只要在品質、交期與售後服務等方面具備明顯優勢,買方仍有可能願意接受較高的成本,因此不一定會造成市場流失。雖然企業的單位獲利可能因關稅而下降,但實際減少的幅度未必如預期般嚴重。反而,若其他國家面臨更高的關稅,台灣產品的相對競爭力將提升,市場規模有機會因此擴大,進而帶動銷售量增加,最終使總體獲利提升。
其實真的關鍵在於『誰才是我們企業的對手」。
競爭力的評估不能憑空而論,必須放在比較架構下。台灣在美國市場中,主要面對的對手是中國、越南、南韓、印度與部分東協國家。每個國家在製造成本、政策補貼、物流效率、產業集中度上都有不同優勢與弱點。課稅政策只是拉開了新一輪競爭的起跑點,而台灣能否贏得競賽,取決於我們是否持續強化自身在效率、技術、品質、信任與品牌等面向的綜合實力。
我們大多數的人因為關稅戰而忽略掉過往原本就很肯定知道的一件事,『不管台商在哪一個國家生產,中國的商品因為中國國家的補貼所以成本最低,也是最具有競爭力,台商們往往靠的都是品質跟產品的優越性,而非低廉價格。]
所以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之所以具競爭力,從來不是因為被課的稅少而在美國有賺錢,而是因為我們能提供別人不能提供的東西。即使被課稅,只要競爭對手被課更多,或無法穩定供貨,我們的產品還是能贏得訂單。
政策討論若只停留在「我們是不是被不公平對待」、「應不應該要求關稅優惠」這樣的角度,很容易忽略整體產業競爭格局的變化。更聰明的做法,是全面理解各國稅後商品的實際競爭位置,評估在當前局勢中台灣還有哪些優勢可以強化、哪些弱點需要補強。
台灣在國際經貿中的定位,應該建立在當新一輪的關稅戰成一個既定結果後,我們到底在已知關稅條件下能否在美國市場有競爭優勢,而不是卡在我們是不是受害者心態。
我們應該問的問題是:「關稅改變之後,台灣的競爭對手處境如何?我們還剩下多少優勢?我們可以創造什麼新的比較優勢?」唯有這樣的思維,才能引導出台灣在全球競爭中的應對策略,而不是淪為美國的國際貿易體系變動下的被動者。
同時我們應該要進入到第二輪的國際貿易體系變動下的前驅者討論,這會在我下一篇文章中告知我們該準備什麼,而我相信我們政府已經在開始做準備了。
草根論壇文章連結
https://grinews.com/news/%E5%8F%B0%E7%81%A3%E6%87%89%E9%97%9C%E6%B3%A8%E7%9A%84%E4%B8%8D%E6%98%AF%E8%A2%AB%E8%AA%B2%E5%A4%9A%E5%B0%91%E7%A8%85%EF%BC%8C%E8%80%8C%E6%98%AF%E5%89%A9%E4%B8%8B%E5%A4%9A%E5%B0%91%E7%AB%B6%E7%88%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