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比較香港與台灣的保險產品時,常常會提到「生命表不同」,
但實際上,產品價格與回報的根本差異,並不是來自壽命長短或風險評估,
而是來自更深層的兩個關鍵:金融環境與投資限制。⸻
▍01|台灣保險的限制來自於「投資上限」與「低利率環境」
在台灣,保險公司受到《保險法》與金管會的嚴格監管,
特別是在海外投資比例限制上,有明確的上限(目前約為45%-65%,視類別而定)。
這代表保險公司在資金運用上,無法完全自由地佈局全球市場。
同時,台灣長期處於低利率環境,導致:
• 保險公司無法提供高預定利率的商品
• 甚至連傳統儲蓄險的回報也逐年下修
• 長期來看產品設計空間緊縮、商品競爭力有限
換句話說,在這樣的制度與市場環境下,再好的設計理念,也受限於投資工具與資金配置自由度。
⸻
▍02|香港的金融彈性來自「國際地位」與「資本市場開放」
香港作為全球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根據《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2024年排名,香港位列全球第4),擁有:
✅ 自由資本流動機制
✅ 全球資產佈局能力
✅ 國際保險公司與再保險公司總部設點
✅ 法律制度與財務透明度接軌國際
此外,香港保險公司:
• 投資全球資本市場,包括美國、歐洲、新興市場等
• 購買美元資產、海外債券、跨國地產等高報酬工具
• 引進更多創新型產品(如高端醫療險、國際壽險、海外信託結合型)
背靠中國的資金流入,也讓香港成為「吸收內地資金的跳板」,這雖然帶來政治與監管上的挑戰,但也成為外資與全球資本流入亞洲的重要管道。
⸻
▍03|台灣與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客觀差異
根據《2024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GFCI)》,香港穩居全球第4大國際金融中心,緊追倫敦與紐約之後,代表其在資本自由度、金融創新、國際資金流通性等面向,依然具有高度國際競爭力。而台灣則位於第28名左右,雖穩定發展,但在全球化資金調度與跨境金融架構上的彈性,相對有限。
這樣的結構性差異,也直接反映在保險產業的發展與投資操作上。
台灣保險公司受限於政府對「海外投資比例」的上限規範,資金運用受到較大限制,主要集中在亞洲市場或低風險債券;而香港則享有更大的投資彈性,保險公司可將資金配置於全球股債市、房地產、私募基金等高效率資產,打造更具回報力與靈活性的產品組合。
此外,香港作為國際資本流通的樞紐,擁有更多美元計價保單選擇,也因為接軌全球市場,能快速引入國際保險大廠的創新型商品。相比之下,台灣的美元保單選擇相對少、利率空間也受限於本地市場環境。
再者,從外資進駐情況來看,香港集聚了多家國際再保險公司、全球保險集團的亞太總部,是亞洲保險業的重要佈局基地;而台灣則以本地公司為主,外資保險機構進入較為謹慎,產品創新與競爭格局相對集中。
總結來說,這並非台灣落後,而是兩地扮演的角色與制度定位本就不同。
香港,是國際資產配置的橋樑;
台灣,則是本地保險的穩定市場。
了解這樣的宏觀金融定位,才能真正讀懂兩地保險產品背後的設計邏輯與差異核心。
⸻
▍04|所以,香港保險比台灣好嗎?
不一定全面更好,但就「資產增值」、「國際資產配置」、「外幣儲蓄」這些面向來說,香港確實擁有結構上的優勢。
而對於高資產客戶、追求外幣資產、希望進行海外信託或家族傳承規劃者而言:
✅ 香港的保險產品是更合適的工具選項之一。
⸻
▍制度決定產品,環境塑造優勢
當我們在談保險,不只是談保障與價格,而是談:
資金能否被有效運用、能否自由成長、能否長遠支撐未來的財務需求。
這些背後,來自的是制度與環境的深層結構差異。
也因此,一份香港保單,不只是保險產品,更是一種全球視野的財務選擇。
M.
M&P 傳承誌主筆
Mind & Purpose in Every 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