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三分鐘問診看不懂?教你讀懂醫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醫生講得太快,我只記得他說回家要多喝水……」

「藥袋上寫三餐飯後吃,可是我早上沒吃,是不是就不用吃了?」 你是否也常在診間點頭如搗蒜,一出診間卻一頭霧水?台灣的門診制度讓每位醫師平均僅有短短三至五分鐘看診時間,醫師得快速問診、判斷、開藥,但這樣的高效率,卻可能讓病人付出「聽不懂醫囑」的代價。


【醫囑聽不懂,怎麼影響你?】

1. 藥吃錯時間或劑量:治療效果打折,甚至反傷身

醫囑中最常見的部分就是「用藥指示」。若患者不清楚「飯前」與「飯後」的差別,可能會讓藥效減弱,甚至出現副作用。例如某些胃藥必須空腹吃,若誤當成飯後藥,可能完全無效;或是鎮靜劑原應睡前服用,卻早上吃了,導致整天嗜睡甚至發生意外。劑量的錯誤也常見,例如醫師說「按需服用」,但病人誤以為「每天三次」,長期下來可能對肝腎造成負擔。

2. 延誤病情回診時機:錯過黃金治療期

有些病症需要持續觀察治療反應,例如氣喘、過敏或感染,醫師可能說「三天內若無改善要回來」,但病人因為「藥還沒吃完」、「不想浪費」或是「沒搞懂回診時機」,等到病情加重才回診,往往需要更強的藥、花更多時間才能控制。對於長輩或小孩來說,這種誤解甚至可能導致住院。

3. 不必要重複就診或檢查:多花錢、多承擔風險

若患者回家後因不清楚醫師診斷或處置方式,出現症狀就懷疑「是不是看錯科」「是不是沒檢查清楚」,可能短時間內就跑去掛另一位醫師,甚至要求再拍一次X光、抽一次血。不僅健保資源白白耗用,病人自己也多承擔一次檢查風險,還可能得到相互矛盾的意見,讓病情更難處理。


🏥 醫囑的基本結構:

1. 用藥指示

  • 藥名與用途:例如「Amoxicillin(抗生素)」、「Cetirizine(抗過敏)」
  • 服藥頻率與劑量:每天幾次、一次幾顆或幾毫升
  • 服藥時機:飯前/飯後/睡前/固定時間
  • 服藥方式:口服、外用、吸入、注射
  • 注意事項:是否需避免某些食物、活動或其他藥物

2. 回診與觀察安排

  • 何時需回診:如三天後、下週、拿報告後
  • 症狀變化須注意的情況:如高燒不退、呼吸困難、皮疹擴散等
  • 回診目的:追蹤病情、查看檢查結果、評估治療反應

3. 檢查與治療指示

  • 安排的檢查項目:如抽血、X光、超音波、心電圖等
  • 檢查注意事項:如需空腹、避免咖啡因、停藥幾天
  • 特殊處置:是否需轉診、住院觀察、安排手術等

4. 生活與飲食建議

  • 休息與活動:是否需請假休養、避免劇烈運動
  • 飲食建議:清淡飲食、多喝水、避免刺激性食物
  • 其他衛教:戴口罩、勤洗手、量血壓、監測血糖等

📌 補充提醒

醫囑也常透過「藥袋標示」「檢查單」「出院指導單」來呈現。若看診過程太快,建議主動詢問「這藥是做什麼的?幾天沒好要回來嗎?」才不會遺漏關鍵訊息。


【讀懂醫囑的三大關鍵】

一、問清楚用藥細節:別讓「吃藥」變成「試藥」

很多人拿到藥袋後,其實根本沒搞懂怎麼吃,有時連藥名都看不懂。問清楚以下幾個點很重要:

  • 吃藥時間
    • 「飯前」通常指飯前30分鐘,空腹狀態幫助吸收。
    • 「飯後」是飯後半小時內服用,避免刺激胃。
    • 「睡前」的藥可能是幫助睡眠,早上吃了反而影響白天清醒。
  • 劑量與頻率
    • 有些藥是「早晚各一次」,有些則是「每六小時一次」;要問清楚間隔時間,避免過量或遺漏。
    • 小孩用藥更要精準計量,不能憑經驗倒。
  • 特殊交代
    • 像「不能配牛奶」「避免曬太陽」「開車前勿服用」這類醫師常說但病人常忘的細節,應記下或再確認一次。

二、釐清後續安排:看病不是吃完藥就結束

很多病不是吃完藥就好了,醫師通常會交代後續處理方式,這些要聽清楚:

  • 是否需要回診:例如「三天內沒改善就回來」「一週後需複查X光」,這些不是建議,而是治療的一部分。
  • 病情發展指標:醫師可能會說「如果出現發燒超過38.5度、呼吸變快,就要趕快來醫院」,這些是警訊,你要知道什麼情況不該再觀察而是立刻行動。
  • 生活調整建議:有些病不靠藥,而靠作息與飲食調整。例如腸胃炎要補充電解質、睡眠障礙需減少午後咖啡因,這些你都要問出來,否則吃再多藥也不見得有效。

三、學會看藥袋與檢查單:醫囑不只在嘴巴裡,也寫在紙上

看懂醫師留下的紙本資料,是自我照護的基本功:

  • 藥袋重點
    • 藥名雖然多半是學名,但「用途」會寫得很清楚(例如:止咳、退燒、止癢),記住每一包藥的用途,避免吃錯、重複吃。
    • 服用方式、可能副作用都在上面,服藥前快速對照一遍,是最好的防線。
  • 檢查單重點
    • 若是轉診或安排檢查,單子上常會標記「請至X科就診」「X日內回診」,這不是可有可無的選項,而是治療流程的一環。
    • 若有「須自備空腹」「勿穿金屬物品」等備註,也要提前準備,避免白跑一趟。


【延伸工具:打造你自己的「看診小抄」】

為了在三分鐘問診中把握重點、問對問題、不漏重點,建議每個家庭都準備一份「看診小抄」或「症狀筆記卡」。這可以是簡單的手機備忘錄、紙本記事,或依照家庭成員個別需求製作。

內容可包含:

  • ✅ 發病時間與病程(何時開始?症狀如何變化?)
  • ✅ 目前症狀與加重誘因(吃了什麼後更嚴重?有無發燒?)
  • ✅ 目前使用的藥物或保健品(避免重複或交互作用)
  • ✅ 想問醫師的三個問題(例如:這藥多久見效?會不會有副作用?何時要回診?)


【Sandwich-Care小提醒】

📌 若擔心當下記不住,可以請醫師簡單寫下指示錄音問診過程(記得先徵求醫師同意)。

📌 診間結束前主動複誦一次醫囑:「所以這藥是三天的,症狀若沒改善就回診,對嗎?」讓醫師有機會補充或修正。

📌 若家中長輩看診,建議陪同親屬協助理解與記錄,避免訊息落差。

醫囑是醫師留給你的「治療導航圖」,不讀懂、沒照做,不只白跑一趟醫院,更可能讓病情惡化。學會解讀醫囑,不只是省錢,更是為自己和家人把關健康的第一步。



Sandwich-Care出書了喔!! <<0到60分鐘的生命接力:急救與急診的全程解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andwich-Care : 你的家庭健康守門員
10會員
187內容數
Sandwich-Care 是每個家庭的健康第一線,一旦家人出現任何身體不適、症狀不明、或有慢性病管理需求,它能即時提供專業建議,協助判斷 是需要立刻去醫院進一步檢查? 還是可以在家先觀察或調整生活方式? 有它在,家庭健康不再靠猜!
2025/07/23
「我這樣要不要看醫生?」這可能是家庭裡最常見的一句話,尤其在有老人家和小孩的家庭中,日常的不適、突然的症狀常常令人焦慮。但很多時候,跑一趟診所或急診,不但沒解決問題,還可能浪費時間與金錢。那麼,我們怎麼知道什麼情況該就醫,什麼情況可以在家觀察? 【一、用「三問法」初步判斷就醫需求】 許多家庭
Thumbnail
2025/07/23
「我這樣要不要看醫生?」這可能是家庭裡最常見的一句話,尤其在有老人家和小孩的家庭中,日常的不適、突然的症狀常常令人焦慮。但很多時候,跑一趟診所或急診,不但沒解決問題,還可能浪費時間與金錢。那麼,我們怎麼知道什麼情況該就醫,什麼情況可以在家觀察? 【一、用「三問法」初步判斷就醫需求】 許多家庭
Thumbnail
2025/07/22
當你坐在診間,聽著醫師一連串專業術語,很容易把所有選擇權都交給對方,心想:「醫師說什麼就做什麼,準沒錯。」但這樣的想法,其實藏著一個重要的決策盲點——醫師是專業提供者,但不是你的替身。 不是所有選擇,醫師都能替你決定 醫師受過的是專業訓練,不是全能選擇。他能提供診斷、建議和專業判斷,但有些決
Thumbnail
2025/07/22
當你坐在診間,聽著醫師一連串專業術語,很容易把所有選擇權都交給對方,心想:「醫師說什麼就做什麼,準沒錯。」但這樣的想法,其實藏著一個重要的決策盲點——醫師是專業提供者,但不是你的替身。 不是所有選擇,醫師都能替你決定 醫師受過的是專業訓練,不是全能選擇。他能提供診斷、建議和專業判斷,但有些決
Thumbnail
2025/07/21
台灣健保全球聞名,民眾常覺得「健保負擔已經夠輕」。 但你知道嗎?不了解健保規則,其實讓你默默多花了不少醫療錢。 📊 台灣健保不是「免費醫療」 ——健保有補助,但不是包辦 📍 健保實際涵蓋範圍 健保負責的是**「基本必要醫療」**: 診察費(但需部分負擔) 必要檢查(如常規抽
Thumbnail
2025/07/21
台灣健保全球聞名,民眾常覺得「健保負擔已經夠輕」。 但你知道嗎?不了解健保規則,其實讓你默默多花了不少醫療錢。 📊 台灣健保不是「免費醫療」 ——健保有補助,但不是包辦 📍 健保實際涵蓋範圍 健保負責的是**「基本必要醫療」**: 診察費(但需部分負擔) 必要檢查(如常規抽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