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謐古樸的日式庭園令人感覺到平穩沈靜的安心」,或許是來到蕭如松藝術園區的遊人對於園區的第一印象。

2025年7月的某個炎熱夏日,因城市交流來到蕭如松藝術園區,雖然我對於繪畫並不了解,但透過導覽講解,讓我感受到一位美術者對於藝術教育一無反顧的熱愛,以及一位職人對於藝術、生活、學習的堅持,是我參訪前並未想到的意外收穫和驚喜。
蕭如松藝術園區雖以蕭如松老師為名,但其實是當時的教職員宿舍,老師僅居於其中一棟。目前開放的園區,共規劃為幾個重要場域,包含松言堂(多功能室)、故松居(蕭如松老師生前生活型態的博物館)、松香廬(輕食咖啡廳)、松畫廬及松和廬則是主要作為在地藝文作品展出發表的場所。
在導覽過程中,導覽員不斷強調,蕭如松老師對於藝術的貢獻,不僅是繪畫作品本身,而是對於藝術教育的熱忱,以及以己身身教、言教對於學生的影響性。舉例來說,在繪畫之前,一定要將周遭的環境打掃乾淨整潔,同時準備好自己的繪畫工具,甚至連水彩顏色的排列都有一定的順序,老師的一絲不苟,讓學生常是又害怕又謹慎,但也是長大後的重要回憶。
隨著導覽老師的介紹,可以看到故松居中,有一方小黑板紀錄著老師的美術須知,從第1點姿勢端正、愛護愛用文具,到第10點有恆為成功之本,不僅和美術專業關聯性不大,甚至是國小即接觸的生活教育,乍看之下似乎不足為奇,但仔細想想,現今的我們又能做到多少呢?我們是否經常為尋找散亂四處的手機而驚慌,或是因為遲到而錯過重要的事呢?我們是否能夠每天都實踐這些生活細節並持之以恆呢?或許有人會說,學會這些,也無法畫出好的畫作,或是認為這是傳統老式思維,已與當今社會潮流不符。但我覺得,這是一種對於生活、生命和自我的尊重。或許無法因為姿勢端正而能彩繪出好作品,但卻是一個讓我們進入專心的重要儀式感;或許不會因為按時上課而有俊逸書法,但至少讓我們在每一堂課程中學習到新事物。
每項成功作品的背後,都是需要太多看不到的付出,即使如村上春樹如此的名家,筆下總是充滿創意隨興,但也是在自律的生活中持續創作,每天必須要在桌前書寫5-6小時,產出一定字數的文稿,再經反覆修訂而成。蕭老師的堅持和持之以恆,或許從現在看來有些過時,但其實正是我們失落需保留的基礎價值吧!
微風陣陣,透過松樹迎面而來,陽光從灑落花草樹木間灑落,我彷彿看到70多年前的7月,在同樣的天空下的教室裡,有著一群群的小朋友認真地在唸著蕭老師美術須知,在老師的帶領下,清點畫具、一筆一筆畫下自己的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