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冷淡的留言,其實是想被看見》
第十章:從不完美中學會愛
十月底,天氣開始有明顯的冷意,捷運站裡多了厚外套和毛帽。
Zoe 傳訊給他:「我媽下週要來台北住幾天,我得清一下家裡。」
林韋翔讀著訊息,原本只想回個「辛苦了」,卻又停頓了幾秒,問了句:「妳媽會想見見我嗎?」
Zoe沒有立刻回,過了幾分鐘,傳來一個貼圖,是卡通人物嚇到吐舌的樣子。
然後才補上文字:「她一定會問你什麼星座、有沒有房、有沒有交過女朋友。」
他笑了,回她:「那我得先寫一份履歷自我介紹給伯母。」
她回:「還不確定我敢不敢遞交。」
那晚,Zoe主動邀請他幫她整理房間。
他到了她家,穿著襪子走進她那間暖黃色光線的小公寓。
書架上疊滿譯書與雜誌,陽台有幾盆長得雜亂卻頑強的植物。
她一邊摺衣服一邊說:「這裡本來是租來當工作室,沒想到就變成我一個人的日常基地。」
他低頭看著她整齊地把一件件衣服放進收納袋,忽然有種說不出的感動。
不是因為這些衣服或房子,而是因為她願意讓他參與這些「不是特別的生活時刻」。
他幫她搬收納箱時,手臂不小心擦過她的髮絲。她轉頭看他,兩人對視了一下。
「妳有想過,如果我們是在十年前遇見,會不會比較容易?」
她搖搖頭。
「十年前的我太自以為能等,十年前的你也太不會說話,我們會錯過彼此。」
他笑了:「所以現在才剛剛好?」
她沒有回答,只把一條毛巾放進他手裡:「那你現在可以幫我把這條毛巾掛陽台了嗎?」
整理完後,她泡了兩杯熱茶,兩人坐在榻榻米上看窗外天色轉暗。
Zoe忽然問:「你現在一個人生活會孤單嗎?」
他想了想,點點頭:「有時候,特別是工作結束、走進沒開燈的房子時。」
「那你會想過兩人生活嗎?」她再問。
這問題像一顆小石頭,輕輕落進杯中,激起一圈不大不小的漣漪。
他望著她,慢慢地說:「以前我會覺得,要等準備好、有房有車、個性完美、傷口癒合,才能進入關係。
但現在我比較想問的是——
就算我還在學習怎麼表達、怎麼照顧、怎麼面對家庭,你會願意在這個不完美的過程裡,跟我一起嗎?」
Zoe沒有立刻回答,只是看著他,好像在確認他這句話,是不是只是「理性分析」的延伸,還是真正的情感出口。
過了幾秒,她說:「我可以不急著把我們定義成什麼,但我願意把你放進我的計畫裡。」
那一句話,不是承諾,但是一個溫柔的許可。
隔天晚上,林韋翔主動打了電話給母親。
多年來,他總是用「工作忙」為理由,避開與父親的碰面;但這一次,他主動問:「爸最近還好嗎?」
母親沉默了幾秒,像是驚訝於他忽然的問候,然後輕輕地說:「你爸⋯這幾年也沒那麼強勢了。」
他點點頭:「我可能下個月找個時間回去看看。」
不是為了和解什麼,也不是要證明自己變成熟了。
只是他想讓自己,不再一直站在「情感邊緣」。
一週後,Zoe 的母親來了。
她們母女一起去大賣場買菜時,Zoe傳了張照片給他:她媽推著菜籃,裡面放著兩人份的鍋物食材,還有一瓶他上次提過喜歡的韓式湯底。
她附上一句話:「她問你什麼時候要來吃鍋。」
那一刻,他感覺到有什麼正在慢慢改變;不是劇烈的戲劇張力,而是某種「我願意為你留一個位子」的平靜訊號。
那晚睡前,他傳了一則訊息給 Zoe:「我們好像都還在學習,但也都不再只是『等待某人理解』的狀態了。」
Zoe回:「我們仍不完美,但已經足夠靠近。
再走近一點,也許會更暖。再遠一點,我也會拉你回來。」
以上故事為虛擬情節。
